一個微型銀河系。
奧爾特云及其“旋臂”。藍線是銀河平面,紅線是黃道平面。Nesvorny等
奧爾特云(The Oort cloud)位于太陽系的邊緣處,是由大量小型冰凍天體構成的一個殼狀結構。長久以來科學家對于奧爾特云的真實形態一無所知,而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奧爾特云可能擁有一對旋臂,像一個迷你銀河系。
組成奧爾特云的物質大部分是太陽系巨行星形成后殘留下的碎片,其中一些碎片還比較大。隨著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開始環繞太陽運行,原行星盤中的剩余物質由于受到引力的擾動而被“踢”到了冥王星軌道以外,也就是今天它們所在的位置。
奧爾特云的內緣位于距離太陽約2000至500天文單位的地方,外緣位于距離太陽約10000至100000天文單位的地方。
1天文單位約等于1.5億千米,相當于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因此假如視奧爾特云的外緣為太陽系的邊界,那么以NASA旅行者1號當前每日160萬千米的飛行速度,它也要再過大約300年才能進入奧爾特云,并再過大約30萬年才能離開奧爾特云并最終離開太陽系。
因其極為遙遠,我們即使用最強大的望遠鏡,也無法直接拍到又小又暗且運動速度又極慢的奧爾特云天體。科學家對它們的了解,大多來自那些能夠因為受到引力擾動而離開奧爾特云進入內太陽系的長周期彗星。
為了更好地了解奧爾特云的形態,NASA的科學家根據彗星軌道信息和太陽系內外引力數據,構建了一個奧爾特云的結構模型。
決定奧爾特云形態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所謂的“銀河潮汐”。“銀河潮汐”是由恒星、黑洞和銀心引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拖拽效應,對奧爾特云天體有重要影響,但是對于那些距離太陽較近的天體來說,則會被太陽的引力效應所掩蓋。
科學家動用NASA的“昴星團”超級計算機運行了這個模型,結果發現內奧爾特云的結構看起來竟然與長著旋臂的銀河系非常像。
所謂內奧爾特云,指的是距離太陽1000至10000天文單位的奧爾特云,這一部分的奧爾特云密度最高。模型運行結果顯示,從內奧爾特云的一條“旋臂”頂端到另一條“旋臂”頂端的長度約為15000天文單位。
目前這一發現僅限于數據模擬,要確認奧爾特云真實存在這一結構還需要大量的觀測驗證,比如要直接追蹤奧爾特云中的天體,或將它們的反射光從星海中識別出來。而就目前的技術能力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旅行者1號在奧爾特云中穿行的想像圖。
參考
A Spiral Structure in the Inner Oort Cloud
https://arxiv.org/abs/2502.1125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