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繼英:194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南京中醫藥大學三附院(南京市中醫院)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1968 年知青插隊期間曾做過赤腳醫生,1978至1983 年,進入遼寧醫學院醫療系系統學習西醫。1991年至1993年赴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系統研習中醫,曾先后跟隨名醫薛伯壽(蒲輔周大師弟子)、冉先德(冉雪峰大師弟子)、龔宗謹(龔志賢大師弟子)、國醫大師徐景藩、國家級名中醫謝昌仁等學習中醫。1995 年被評為南京市“白求恩杯”先進個人,1999 年獲南京名中西醫結合專家稱號。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腦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02年在南京市中醫院任主任醫師、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2003 年分別獲江蘇省政府及南京市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 年獲江蘇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二等獎。2009 年被評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先進會員。2024年被選為中華醫學會腦病分會第五屆委員會顧問。
骨子里的熱愛,終成中西醫結合專家
【口述歷史】
我1948年3月9日出生,原籍是四川成都。小時候我愛看電影,趙丹主演的國產影片《李時珍》,蕩氣回腸。片中的“李時珍”讓我印象深刻,長大后做一名李時珍那樣的醫生變成了我童年時的夢想。
知青歲月的李繼英
李繼英(前排右二)與一起插隊的隊友合影。攝于1968年5月
李繼英(中排右一)當選小莊子公社出席綏中縣第六次婦代會代表留影。攝于1973年4月
我高中讀的是遼寧錦州第一高級中學,這是東北地區的一所重點高中,每年的大學升學率以及清華、北大錄取率遠遠高于同類學校。我高中三年六個學期拿到了六張“三好學生”證書。如果沒有“文革”,我可能早就走進重點醫學院校,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人民醫生了。1966年,我高三畢業,即將高考時,高考停止,“文革”開始,我成為一名知青,到農村插隊。在農村邊勞動,邊擔任赤腳醫生工作。1977年“文革”結束,高考恢復,我考進錦州醫科大學完成本科學業,獲學士學位。1983年因“照顧夫妻兩地分居”政策,被分配到南京。彼時,南京市中醫院按上級要求要開辦急診科室,需要一些西醫,我就來到南京市中醫院開始了我的正式行醫生涯。
1983年8月,李繼英(前排左四)在錦州醫學院學習時留影
我剛到南京市中醫院時在急診科工作,面對的都是極難的危重病人,中醫院的西醫比較少,所以我自己是一邊干,一邊看,一邊學,有不懂再問,這樣和醫院里的醫生就熟悉起來,也認識了當時我們醫院的老院長傅宗翰,他是我們金陵醫派開山鼻祖張簡齋的關門弟子。傅院長的中醫功底非常深,他本身有支氣管哮喘,有時會到我們急診掛點兒水。有一次我就跟他說,總用這些激素類的藥,會產生耐受。我建議您用點中藥,就是麻杏石甘湯,以這個為底,再加點其他的藥,我說您是大師,您懂的。他聽我說的話,覺得我還有點內行。他就跟我說,你是西醫,到中醫院來一定要好好學學中醫,學好中醫才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后來他見到我好幾次,每次都是囑咐我這句話,還特別推薦我跟劉永年老師學習。劉永年老師的中國文化功底和中醫功底都很深,劉永年老師也鼓勵我要好好學學中醫。
我在急診工作遇到的一位病人讓我再次加深了對中醫的認識。病人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一位資深專家,祖籍浙江,住在南京夫子廟老門東。老人是一位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肺性腦病的患者,生命只剩下分分秒秒。鼻孔在吸氧,靜脈輸液速度很慢很慢。他呻吟著、喘息著,嘴巴里不停地念叨一個名字,滿房間站著他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這些子女有居住在南京的,也有從英國、香港、新加坡剛剛趕到南京市中醫院的。他的女兒告訴我,父親念叨的是他的長子,從美國來南京,入境太慢,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爸爸。我明白了老人的心理,現在醫生救治乏術了,病人也不貪戀人生了,他僅僅想與長子見上一面,長子越洋過海,就是來見父親的最后一面。這時病人反復說要解大便,我知道這是很多病人臨終時的癥狀,解下大便,干干凈凈上路,這在中醫叫做“脫證”,只要解下大便,緊接著就氣脫。所以我趴在病人的耳邊告訴他:“你要配合醫生,千萬不能解大便,盡一切力量憋住,這樣你就能看到你大兒子一面了,他已經進醫院大門了!”我用右手掌緊緊堵住病人的肛門,向里面推,持續了十分鐘,只見一位50多歲的中年男子急速推開病房門,瞬間跪在父親面前,與父親雙眼對視,淚流滿面,老父親則微微露出笑意。接著我感覺堵住肛門的手掌處暖烘烘的大便流出,一股氣也撲到我的手掌,病人氣息已斷,命已歸天。家屬的哭泣聲此起彼伏,還連連對我表示謝意。中醫對生命的詮釋是深刻而精準的,我也身體力行地感受到“脫證”、“氣脫”的含義。此外我體會到醫生的職業就是時時刻刻想到病人的需求,醫生,就是為病人而生的。
李繼英(左一)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學習時留影
1991年,醫院推薦我到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直屬廣安門醫院參加衛生部第八屆西醫學習中醫研修班。這里師資力量強大,我們的任課老師薛伯壽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后又到北京跟隨蒲輔周大師學習。另一位任課老師冉先德是中醫世家出身,祖先六代人先后擔任清廷御醫,其父冉雪峰曾任中醫研究院內科教研室主任。我們上課的教科書則比照國內中醫藥大學第5版教材,學員是主治以上西醫醫生。學習是忙碌辛苦的,兩年以后畢業考試通過,我如期拿到了中國中醫研究院頒發的畢業證書,回到南京我向醫院科教部門負責人劉永年教授匯報后,按劉老師吩咐立即轉到江蘇省中醫院進修。這次進修與以前到醫院各科室輪轉不同,只是跟隨省中醫院著名內科專家門診抄方,我曾跟隨省中醫院著名的脾胃專家徐景藩、風濕病專家汪履秋、腎病專家張繼澤等名家抄方學習,在南京市中醫院工作時又跟隨謝昌仁專家
查房、抄方,這時我已經能比較熟練地用中醫辨證施治的手段獨立開展門診,所開處方漸漸被病人接受喜歡,我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西醫結合醫生,中西醫結合專家。
所以,我的從醫生涯由四個時段組成:農村赤腳醫生——西醫——中西醫結合醫生——中西醫結合專家。
上世紀九十年代,李繼英工作照
【歷史現場】
高中畢業的李繼英來到農村,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插隊期間,繁重勞動后,李繼英總要擠出早、晚休息時間自學兩本書,一本是《農村醫生手冊》,包括西醫、中醫、解剖、病理、制藥等諸多內容。還有一本書《針灸治療簡介》,這是一本李繼英投入較多精力學習和實踐依賴的教科書。
李繼英介紹說:我對中醫有獨特的情感和熱愛,源于在農村當赤腳醫生那段經歷。在農村,我治療最多的病例是腰腿痛、頭痛、中風、中暑。這都是農民在辛苦勞作中最容易發生的疾病。這也是我最早開始接觸中醫,了解中醫,并在日常工作中應用中醫。
突出中醫治療特色,領銜創辦腦病專科
【口述歷史】
1998年11月,南京市中醫院領導為了醫院的發展決定成立一個新的科室——腦病專科。當時我們中醫院只有一個國家級重點專科即肛腸專科,它保持這個稱號已有30年。院領導希望腦病專科好好辦,有朝一日也會成為重點專科。可能是考慮到我中西醫兼修的專業特長,在對全院25個臨床科主任遴選后,院領導最終把這項責任交給了我。從此,我便開始了在中醫腦病專業的不斷探索和研究。
當時醫院給我的條件是:9名醫生、16名護士、1層樓的病區、20張床位。領導問我還需要什么幫助,我想了想回答:要一臺電腦。那時電腦還是奢侈品,醫院各臨床病區均未配置。有了這臺電腦,我每天都在網上游弋、查閱大量的醫學期刊,學習現代醫學治療腦病的前沿信息,學習國內中醫治療中風病的先進經驗,也學習卒中康復的最新進展。在信息時代,誰搶先一步獲得信息,就有搶先一步獲得成功的可能。靠這臺電腦,我搜集到大量醫學前沿信息。我把獲得的信息整合后變成創辦新科室的理念:提出“突出中醫特色、針藥結合、急救和康復結合、中醫和西醫結合”的總體診療策略,提出在中風病的治療上重視兩個環節:第一是腦梗死急性發作的6小時之內,采用溶栓治療或我發明的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盡快恢復腦的循環障礙;第二是早期采用針藥結合的方法治療和預防卒中后的五大功能障礙,即運動、語言、吞咽、尿便、情感智能障礙,我感覺這些治療理念若落到實處,我們的療效肯定會在本地區處于優勢。
為了腦病專科,首先要培訓技術力量。我和國內專科技術領先的四家醫院取得聯系,派出四支隊伍外出學習,有些是我親自帶隊。2名醫生到北京朝陽醫院學習顱內血腫微創引流術,1名醫生及1名護士到北京中國康復中心學習卒中康復技術,2名針灸醫生到天津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風針灸治療技術,1名醫生到上海二軍大長海醫院學習神經介入技術。這些都是當時治療中風的頂級技術。
我又給全科醫護人員講了兩次課,一是急救技術,用于病人心跳呼吸驟停時的搶救;二是如何提高科室醫療服務的水平,想以此提高全科人員的工作質量。有了以上的鋪墊,病區雖然剛剛開張,但由于醫療技術全面,服務態度良好,進步飛速。
李繼英(右)與同事,和患者在南京市中醫院腦血管病區合影
我們腦病科建科的那個年代,國家提高了對腦血管病的認識,國家衛生部認定腦血管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病種,并專門成立了腦血管病辦公室,提出這個疾病有“四高”特點: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腦血管病既然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殺手,我們作為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必須要把它作為我們攻堅克難的首要目標。我建議醫院領導將“腦病專科”改為“腦血管病專科”,醫院領導非常支持,2000年,南京市中醫院新組建的“腦血管病科”,提出了“看中風,到市中”的宣傳口號。
如何將”腦血管病專科”辦得有特色,得到病人的滿意、同行的贊許、領導的支持呢?我們是中醫院,當然要把突出中醫特色放在首位,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中藥、針灸是中醫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兩把利器,以往各自治療,療效大打折扣。中風急性期和康復期治療方法和原則不一樣,兩者緊密結合必將提高療效。中醫和西醫結合更是將人類的智慧集中在一起為提高中風病的治病療效服務。
突出中醫特色,針藥結合是我們最初擬定的辦科宗旨。中藥在中風病的治療上從古至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推崇《黃帝內經》提出的“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的論述,古人先賢告知我們元真一通,疾病消失。中藥治療疾病古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細細品味“通”為八法之本。基于這個思路,我們研制了治療中風病的六種自制制劑:中風急救合劑、偏癱復原合劑、中風球麻合劑、中風消積合劑、穩心律合劑、定眩顆粒,分別針對我們提出的中風后五大功能障礙,即運動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尿便功能障礙、情感智能功能障礙和平衡功能障礙。其中尿便功能障礙特別學習借鑒了南京市中醫院國家級名中醫的“通腹泄濁法”來治療中風后的排便功能障礙。幾種自制制劑深受臨床醫生和病人的好評,成了許多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的首選課題。
由于辦科模式明確,醫院領導大力支持,科室影響力迅速提升,病人迅速增多。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全院領導職工為之振奮。醫院新病房大樓啟用后,院長首先想到讓我們病區上樓擴大床位,從原來的28張床位擴大為56張。我們這種辦科模式在當年還是新鮮事,國家衛生部機關報《健康報》以“華東地區首家中醫卒中單元”的題目向全國介紹我們科室,以后江蘇及全國50多家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醫院到我科參觀學習,并按照我們的辦科模式改建自己的科室。
我用六年的時間將一個剛剛成立的科室帶進了省市重點專科,國家重點專病的平臺上,雖然耗費很多心血,卻感到非常欣慰,我總算沒有辜負醫院上下的重托。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是我奉獻給她的最寶貴的禮物。
退休后的李繼英
【歷史現場】
在努力把腦病科辦成重點專科建設之路上,李繼英團隊申報了多項科研課題,其中由李繼英主持的“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超早期、急性期腦梗死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2003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作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生導師,李繼英通過此課題先后培養了4名研究生,個個出色。同時,南京市中醫院腦血管病專科牽頭,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學院共建起腦病研究室。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聘任李繼英擔任全省腦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四次成功舉辦全國性或全省性的中醫腦病診療進展學習班,受到學員廣泛好評,被省學會評為先進分會。
在李繼英和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南京市中醫院腦血管病專科先后成為南京市重點專科、江蘇省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病建設單位。
發明通腦活絡針刺法,造福眾多急性腦梗患者
【口述歷史】
我們的中醫特色急救方法給許多病人帶來福音。南京航天管理學院的一位離休干部因急起頭昏黑蒙,四肢軟癱,來我們專科就診,磁共振提示腦干梗死,這種病例在以前即使救活也是癱瘓在床,需人終身服侍。我給她采用通腦活絡針刺法針灸配合輸液治療,獲得成功。治療后她語言思維清晰,活動自如,生活完全自理。她的女兒把她發病時的情況及磁共振圖片拿給其他三甲級醫院的神經專家看,人家都不相信能有這樣的治療結果。中央電視臺4頻道洪濤信箱《中華醫藥》欄目專門前來采訪這個病例,并制作成專題節目,2003年及2004年兩次向海內外觀眾播放,影響很大,引來美國、新加坡、香港的病人前來就診。
創建“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主要基于缺血半暗帶理論,該理論認為急性腦梗死發生時,核心部位神經細胞已經缺血性壞死,腦梗死周圍存在缺血半暗帶,及時恢復血流就能改善組織代謝,就可以搶救梗死周圍僅有功能改變的的半暗帶組織,避免形成壞死。現代醫學的溶栓治療是搶救半暗帶組織的最重要措施。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曾是主要的溶栓藥物。缺血半暗帶理論揭示了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治療必須在逆轉缺血半暗帶的時間窗內進行。西方國家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時間窗是癥狀出現的3-6小時之內。
《臨床中醫內科學》書影
《新編中醫診斷大全與臨床應用》書影
通腦活絡針刺法以頭針為主,體針為輔。大腦是唯一具有雙重動脈供血的器官。來自前方的頸內動脈系統和來自后方的椎基底動脈系統在顱底形成Willis'環,起著側支循環的重要代償作用。風池穴進針的朝向正對著Willis'環,百會和四神聰穴從顱頂進行平沖降逆。太陽穴正對額、顳、蝶骨匯集的“翼點”,這是顱骨骨質最薄處,顱內針感最強。人中穴,是傳統意義上的急救穴。中風、中毒、中暑、休克、昏迷中常用此穴。最新研究該穴有調節Willis'環的代償、促進半暗帶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達、抑制促凋亡因子Bax的表達,防止梗死區向半暗帶擴散的作用。率谷穴對準大腦中動脈,治病機理推測針刺時捻轉提插的動能有效地轉化為神經組織的生物電能,再轉化成為推動顱腦氣血流通,加速側支循環的動能,有助于恢復缺血半暗帶組織的血供。通腦活絡針刺法可以有效解除急性腦梗死發生初始腦動脈的痙攣,這是最本質的機理。
通腦活絡針刺法對比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優點顯著。傳統的溶栓治療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如引起 顱內出血、眼底出血、胃出血等等,通腦活絡針刺法不會這樣,溶栓治療前必須要查頭顱CT及血液凝血因子等,通腦活絡針刺法則不必,這就大大節省了病人的“治療時間窗”。溶栓治療費用不菲,通腦活絡針刺法則大大節約了費用,這對高發病率的腦梗死病例特別是對農村、城市低收入人群尤為獲利。
美國八十六屆國醫節暨中醫學術交流大會會刊封面
2015年3月,李繼英參加美國八十六屆國醫節暨中醫學術交流大會,并作主旨發言
通腦活絡針刺法已經獲得多項學術成果及獎項。比如“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2004年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2012年江蘇省中醫藥科學技術二等獎;“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2010年被江蘇省衛健委認定為向全省城鄉醫療衛生單位推廣的急救項目,2011年10月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責成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將“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作為“全國急診新技術”向全國推廣;2015年3月22日,我隨中華中醫藥學會到美國舊金山,參加當地舉辦的“國際中醫藥學術研討會”,主辦方特請我做”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的主旨發言,反映友好而熱烈。
李繼英(左一)與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神經內科)張臻年主任合影
我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及南京中醫傳承指導教師,我深刻了解到事業不是一個人能做成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我注重對品德高尚、工作盡責、學習努力、有擔當創新精神的后輩青年人的培養,張臻年就是這樣的青年專家,他出身于中醫世家,在中醫氛圍中長期耳濡目染,政治上進步有擔當,在大學期間就加入共產黨,學習上努力刻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獲得博士研究生的學歷。他刻苦耐勞,視病人如親人,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中山醫院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欣賞他的工作態度,極力挽留他在當地工作,他深知南京市中醫院對他的培養和期待,毅然選擇回到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繼續工作,現在他已經是主任中醫師、多次獲得醫院及省市表揚獎勵,在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主持工作,這是值得每一個醫學生學習的楷模。
投身醫學這么多年,我深感做一名稱職的醫生很不容易。在醫生身上應體現一種人文精神:一是善良,愛護生命;二是智慧,對知識充滿渴求;三是高尚,有人的尊嚴,不做金錢的奴隸。醫生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名科學家,一個知識分子。“醫乃仁術,大醫精誠”,醫學知識如海洋,我搏擊其中,既看到了海洋的廣闊深邃也體會到了劈波斬浪的艱辛、快樂。希望每位醫學生都可以做到德術兼修,成為一名德術雙馨的醫生。
【歷史現場】
為什么會想到用針刺法治療中風?這一創新思路來源于李繼英當年做赤腳醫生時的一段特殊經歷。
兩位五十多歲的女性病人,都是突發中風,到了縣醫院,醫生說沒有好辦法,開點藥回家養著吧,其中一個病人手腳冰冷活動不了,吃完藥就躺在炕上“養病了”,一兩個月后癱瘓肢體依然如故,毫無起色。另一個病人家里條件差,必須自己起來一瘸一拐的給全家人燒飯,農村是那種柴灶,生火中必須拿一根撥火棍,時不時挑起灶內的柴草讓空氣進去火勢才旺,她坐在板凳上一邊挑動著柴草,一邊不時地用撥火棍間歇的敲打自己癱瘓的手腳,也在頭上亂敲,經過兩三個月,她癱瘓側的肢體竟然慢慢能動了,生活基本自理了。
李繼英介紹說:當時我并不能用醫學理論解釋這兩個病例。十多年后我組建腦病科時,提出用“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科研課題,最初的靈感就是來自于我在農村做赤腳醫生時遇到的這兩個病人的經歷。
【采集時間】2024年6月18日下午
【采集地點】金陵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醫院
來源: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