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梁平區堅持以小微濕地示范建設為載體,以國際濕地城市品質提升為目標,堅持“全域治水·濕地潤城”,創新提出“城市濕地連綿體”“鄉村小微濕地生命共同體”理念,首創以“小微濕地+”為特色的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模式,為內陸城市推進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梁平經驗”。
2022年11月,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梁平成為全球43個、全國13個國際濕地城市之一。2024年10月27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六次會議(COP16)第八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上,梁平區入選“自然城市”平臺。
全力凝聚珍愛濕地共識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濕地是梁平成為唯一一個沒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國際濕地城市的特色資源。梁平區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團結一致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保護大美濕地。
黨員干部示范引領,守牢綠色底線。梁平成立區委、區政府“雙組長”負責制的水污染防治攻堅、濕地保護修復、國際濕地城市三聯工作領導小組,與國家林草局、重慶市林業局連續4年開展支部共建,高位引領推動濕地保護與管理。建立“黨建+業務學習”機制,常態化開展小微濕地助力鄉村振興等培訓教育。創新“循法治水·濕地潤城”法治理念,構建“林長+司法保護法官”“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設立重慶法院環境資源梁平雙桂湖巡回審判站,組建涵蓋黨員干部與司法干警的“濕地衛士”團隊。
青年群體播種希望,傳承生態文明。持續放大“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國家林草科普基地”等平臺優勢,創辦長江三峽自然學校、明月山鄉村濕地自然學校、和美鄉村學校,開發不同學段濕地科普、“未來農場”體驗等自然教育課程,編制濕地科普圖冊,建成重慶小微濕地特色學校等36個濕地保護宣教場所,以“校園+公園”為載體,建設濕地自然學校8所。
開展多方位、多形式的濕地科普宣教和濕地自然教育活動,累計受眾達12萬人次。連續3年舉辦“綠色中國行(梁平站)”大型生態活動,發出“珍愛濕地,從我做起”青少年濕地保護倡議。
“濕地衛士”攜手同行,共筑綠色家園。成立守護青山志愿者協會、濕地保護協會、“梁家人”志愿服務濕地分隊,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體系。打造“濕地衛士”黨建服務品牌和“梁家人”志愿者服務品牌,招募濕地自然講解員、濕地文明勸導員、濕地文化宣傳員、濕地志愿者215名。開展自然講解員志愿者培訓和“自然之約”濕地志愿者活動,宣傳宣講《濕地保護法》《重慶市濕地保護條例》覆蓋超30萬人次。
致力推進小微濕地保護
2023年4月,中國首個關于小微濕地保護修復、合理利用、科學研究的交流平臺——小微濕地創新聯盟在梁平正式成立。梁平區聚焦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探索“小微濕地+”治理保護新路徑,向世界展示“梁平樣板、中國經驗”。
開啟“五水”共治新篇章。
治水方面,創新“自然+人工”濕地多級治污模式,開展城鎮污水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濕地生態保護治理“三個示范”,龍溪河獲評“長江經濟帶美麗河流”“重慶市十大最美河流”。
凈水方面,在鄉村建設一批院落林團小微濕地、村落小微濕地、場鎮尾水提升小微濕地,構建戶、村、鎮、城四級小微濕地凈化體系,在城區按照“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城融合理念修復以雙桂湖為網絡核心的城市濕地。
涵養水方面,實施“明月青山·千里林帶”三千工程,全面推進10個小微濕地示范鄉鎮、100個小微濕地示范村社、1000個小微濕地示范院點“十百千”小微濕地示范建設,實現森林、濕地良性循環。
活水方面,利用小微濕地將林、溝、塘、渠、河、庫、田及村莊院落串聯,納入一體化保護修復,形成鄉村小微濕地生命共同體,以雙桂湖為城市濕地網絡核心,大力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形成結構完整、功能連續的30余平方公里城市濕地連綿體。
開創生態保護新模式。嚴格把控生態保護紅線、耕地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謀劃空間布局,規劃生態保護區、生態涵養區、生態發展區,分區分類精細化管理。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保留生態原真、保持生境完整、保育綠色空間”的濕地修復原則,構建“溝—渠—田—塘—湖”濕地水體生命網絡。
推進小微濕地要素耦合鑲嵌,引入池塘洼地、生物溝、雨水濕地、梯塘等小微濕地要素,因地制宜、依形就勢營建多維小微濕地群、竹林小微濕地群、濕地農業小微濕地群等多維立體小微濕地群落,構筑近自然生態屏障。低成本營建濕地空間,對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內耕地保持農用地性質與耕種不變,順勢而為打造環湖稻田濕地,運營維護成本僅為同類公園的1/5,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與生態修復的典范。
開拓綠色智能新場景。強化與科研院校、資深濕地專家團隊合作,組建濕地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共建重慶大學長江上游鄉村濕地研究中心,通過“環保天眼”平臺在線監測監控污水處理廠和重點排污企業,實現水環境監管和濕地資源“即時化、數字化、信息化、定位化、智能化”。研發鳥類AI智能監測識別系統,通過視頻感知、智能比對等技術手段識別監測、管理分析鳥類活動,入選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優秀案例。
著力增進濕地惠民福祉
梁平區系統梳理資源稟賦和生態家底,統籌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將溝、塘、渠、堰、井、泉、溪、田聚零成整,全面實施“小微濕地+環境治理、有機產業、民宿康養、生態旅游、自然教育”發展模式。堅持保護利用兩手抓,發揮濕地多元價值和綜合功能,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群眾增收致富經濟效益。
實施“小微濕地+有機農業”。發揮80萬畝稻田濕地優勢,推廣“池塘+基塘”生態農業模式,培育有機稻藕、稻蔬、稻魚、稻蝦、稻蟹、稻鰍等“稻田+”濕地生態產業,實現“肥藥雙減、一田雙收、糧漁雙贏”,“漁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的川西漁村建成重慶市最大生態漁業園,連續3年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億元村。
實施“小微濕地+生態旅游”。全域構建區鎮村三級“強村公司”矩陣,探索“集體經濟組織+公司+農戶”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雙激活”改革試點,融合稻田小微濕地與民俗院落林團小微濕地,打造“依山傍水樹環塘、成團竹木繞農舍”景觀,建成100余家竹海民宿和稻香林團民宿群,實現自然元素和人文風情共生,精心打造生態旅游示范景區。2024年1—9月,全區接待游客15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億元。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錢建超
編輯:夏秦余凈
審核:張青蘭
終審:冉隆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