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偶像劇《白色橄欖樹》口碑可謂是“高開低走”。
開播前,觀眾們都說它是“國產版太陽的后裔”,可是播了不久,它就被罵成了“偶像劇版鄉村愛情”。
這一切的變化,都來源于“花絮詐騙”?
《鄉村愛情》,
也能包裝成《太陽的后裔》?
好幾個月以前,小印就聽說內娛也拍了部戰地愛情劇,對標《太陽的后裔》。
那就是《白色橄欖樹》。
要說怎么對標的,廢墟中男主為女主系鞋帶的名場面可少不了。
再看《白色橄欖樹》前期放出來的花絮照片,那個戰爭中相互依偎的氛圍感簡直拉滿。
“我愛國家也愛你”。
網友們都激動了,這宿命感,誰來了不得嗑一口再走?
然而《白色橄欖樹》真正播出后,正片卻給觀眾們帶來了致命一擊。
萬眾期待的系鞋帶場面是這樣的:
都不忍心和《太陽的后裔》做對比啊,太傷人了。
炮火連天的畫面是這樣的:
這五毛特效是幾個意思?
還有各種場景的選擇和塑造,別說境外戰場,就是自家村口都比這個氣派。
粗制濫造的臉頰感撲面而來,于是有網友戲稱這部劇是《鄉村的后裔》。
這真的不怪觀眾們連夜吶喊“還我氛圍感”。
畢竟花絮放出來的照片是真的比肩《太陽的后裔》,誰能料到正片完全“兩模兩樣”。
妥妥的“花絮詐騙”。
當然,被罵過“花絮詐騙”的劇集可不止這一部。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劇被罵。
比如《一見傾心》之前也因為“花絮詐騙”被罵得很慘,還有熱度很高的《長月燼明》也因為正片特效還不如花絮的綠幕,被冠上“花絮詐騙”。
“花絮詐騙”,為何年年被罵,卻總有劇集再犯呢?這到底是誰的鍋?
花絮詐騙為何越來越常見了 ?
花絮詐騙現在的“猖狂”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
畢竟縱觀當下的電視劇宣傳,前期的吸粉鋪墊越來越長。
因為現在的電視劇大多是小說改編,原本就具有一定的粉絲基礎。
在這樣的基礎上,小說一旦有被改編的傳聞,就會有很多人關注。
劇方為了把小說的關注度吸納為自己的熱度,更是從選角開始就下上了“一盤宣傳大棋”。
傳聞要選哪個演員?演員定妝照和小說形象是否符合?等等問題都是可以炒作的熱度。
于是乎,在片場抓拍的一些花絮照片、視頻,就都成了在劇播之前的最佳宣傳物料。
這些花絮的目的本就不是預告正片的效果,而是達到拿捏演員粉絲和原著小說粉絲的作用,為劇進行盡可能長的前期鋪墊。
況且如今市場上的大多數劇集,都是在網絡平臺播出。
這些網劇的收入方式和傳統電視播劇有所不同。
對原本的傳統電視劇來說,收視率就是王道,因為它們也沒有別的數據來佐證自己的熱度了。
可是網劇不一樣,網絡平臺們可以想盡各種辦法來“提前預支熱度”。比如預約、點播等。
這些新的方式都是在觀眾們真正看到劇集之前就可以為劇集提供可變現的流量了。
至于劇集本身拍的如何,已經沒人在乎了,因為被花絮“詐騙到”的觀眾們滿心期待地點擊的“預約”,就已經讓劇方賺得盆滿缽滿。
再加上,花絮的拍攝與電視劇正片的拍攝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團隊進行的。
在劇組,往往會為花絮拍攝專門設立一些崗位。
這些專業拍攝花絮的人們,并不受電視劇鏡頭設計的限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發揮。
說白了就是,可別以為花絮都是電視劇鏡頭截取出來。實際上花絮和電視劇正片完全出自兩個團隊,其最終呈現的藝術效果自然會不同。
甚至還有很多針對單獨演員片場表現的花絮,是演員自己的經紀團隊拍攝的。
那自然會為了宣傳自家藝人而極盡光影設計,保證拍得夠美、夠有張力了。
而不可否認的是,電視劇有時會為了敘事抹殺一些花絮中的氛圍感。
我們贊嘆花絮的美,其實就是在贊嘆這些花絮是很有“氛圍感的”。
但是氛圍感來之不易,電視劇正片的目的并非營造氛圍感,而是把故事講清楚,氛圍感對于電視劇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并非基本原則。
所以為了敘事,很多鏡頭被剪輯剪碎,只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故事的講述,這樣一來,氛圍感就也被剪碎了。
氛圍感是怎么消失的?
其實所謂的“氛圍感”,簡單來說就是“抒情鏡頭” :無需臺詞,僅用演員在特定場景里的表情動作就能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濃重的情緒帶來的張力。
其中,配樂、光影,還有鏡頭的升格(即慢動作)等元素,都是畫龍點睛的關鍵。
這樣說可能還不是很容易理解,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一個簡單的動畫片鏡頭,僅僅因為加上了慢動作和合適的配樂,這氛圍感“撓”的一下,我都要磕起來了。
可見,氛圍感其實和畫面中此時此刻的表現力有關,和劇情沒有十分直接的關系。
畢竟再好的劇情都比不過觀眾的想象,你給出幾個簡短的鏡頭,其張力足以讓觀眾腦補出一段纏綿悱惻的虐戀。
相反你把劇情拍出來給大家看,往往與大家顱內的場面有出入,會收獲“就這?”的評價。
而花絮,就是激發大家顱內想象力的關鍵。
花絮的形式有視頻、有照片,相比于一集幾十分鐘的劇集,花絮都是短小精悍的類型。
試想一種情緒,一瞬爆發,自然比拖著講完一個故事來說明為何會有這種情緒,來得更有戲劇性,這就是氛圍感。
更何況,花絮為了宣傳演員形象,往往會捕捉重場戲中演員的一些細小的、十分符合人設和情緒的神態,自然就會突出角色的張力。
這同樣是氛圍感的來源。
但正片中,演員是服務于敘事的,很多導演并不會去細摳演員的造型神態,更不在乎濾鏡是否合適,只是流水線式的趕制。
甚至大部分電視劇的鏡頭都是“程式化”的。
比如拍攝雙人對話戲,就無腦選擇“正反打鏡頭”,即兩個角色面對面,兩個攝影機也面對面,誰說話,就把鏡頭切為說話人正面、聽話人背面的機位。
這些“程式化鏡頭”就消解了很多人物的情緒,比如聽話方的神態變化這樣有助于塑造單一人物形象的畫面不復存在。
人物也自然缺少了一部分張力,場景中的氛圍感也就隨張力而被弱化了。
更可怕的是,如今的一部分電視劇,深知自己的收視熱度是可以依靠前期的氛圍感花絮片段來把演員的粉絲們騙來買單的,如此愈發在拍攝時草草了事。
粉絲們抱著玩笑的心態,把這樣的情況比喻為“詐騙”,可實際上,粉絲們確實是實打實的被騙來當了“韭菜”。
雖然正片的和氛圍感比不過花絮是有客觀原因的,但若是“花絮詐騙”形成惡性循環,可以預計將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花絮只是錦上添花的片段,正片劇集的質量才是一部劇集的根本。
《白色橄欖樹》的口碑高開低走,其實也說明了觀眾們并沒那么好騙,內娛國產劇們,千萬別再舍本逐末咯~
作者:若林
責編:律也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