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杭州“六小龍”被冠以“神秘東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颶風,當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從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競技場,浙江——因杭州這座被互聯網基因浸潤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場靜默而洶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協、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浙商》雜志、世界浙商客戶端聯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報道,揭開新時代浙商軍團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碼。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業家”第一篇,溫州鋅芯鈦晶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葉志鎮:從創新科學家到科技創業先鋒。
在浙江這片科技創新的沃土里,科技型企業家們如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輝,為產業升級照亮前行之路。而葉志鎮,作為溫州鋅芯鈦晶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無疑是其中最特別的一位,因為他同時也是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更是在半導體光電薄膜領域的杰出領路人。
從蒼南走出的創新科學家
出生于1955年浙江蒼南的葉志鎮,自幼便對科學知識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天賦。在求知的道路上,他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未知的探索精神。
1977年恢復高考后,葉志鎮首屆考入浙大電機系。1982年,從浙江大學電機系畢業,隨后在浙江大學光儀系先后獲取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葉志鎮進入浙大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開啟了他在科研領域的深耕之旅,期間被評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先進工作者并獲得“金牛獎”。在這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半導體薄膜的研究中,不斷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就任實驗室主任后,帶領團隊爭取到了浙江大學第一個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并陸續承擔了多個“973”、“863”項目。
期間他還曾在浙大校長“政策研究室”兼職,這一經歷極大地拓寬了他的視野,讓他對科研與高校管理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90年9月,葉志鎮便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作高級訪問學者。在這所世界頂尖的學府里,他接觸到了最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術,與國際同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帶來了更多新的啟發和思路。
從那時起,他便全身心投入科研,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逐步成為國際光電材料領域的引領者。2019年11月22日,葉志鎮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無疑也是對他多年來在科研領域辛勤付出和杰出貢獻的最高肯定。
他所提出的氧化鋅“二元共摻”原理和方法,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氧化鋅研究的道路,這一創新成果不僅突破了重大基礎科學難關,更是將關鍵指標“空穴濃度”的國際水平提升了兩個數量級,穩定性提升了5倍,量子光效從28%提高至61%。自2004年首篇論文發表以來,已有2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單位跟進研究,使其成為主流方向,開拓出各類新的研究成果。葉志鎮也因此數十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分享他的研究成果與見解。他的技術被寫入施普林格材料科學叢書,進一步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成為了該領域的標桿人物,因意義重大,獲得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從實驗室標桿到企業新手
葉志鎮在半導體光電薄膜領域早已聲名遠揚,深厚的學術積淀為他后來的創業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他一直認為,不能讓科研成果成為深埋在山洞的寶物。2010年,葉志鎮團隊將研究成果轉讓給國際第二大LED芯片企業,實現規模生產應用,產品出口歐美國家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為千億LED產業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2021年,受浙江大學時任校長吳朝暉院士囑托,懷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和推動地方發展的強烈使命感,葉志鎮履新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院長,并帶領30多位浙大教授來到溫州。他對教授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從學術走到產業上去,從技術走到生產線上去,真正促進地方發展。
創業初期,葉志鎮也是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從科研工作者轉型為企業家,不僅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巨大變革
回憶起創業初期,他感慨最深的是如何將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在實驗室里,研究的重點是技術的突破和創新,但在企業中,需要考慮的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成本控制以及客戶的需求。為了更好地了解市場,他帶領團隊深入調研,與潛在客戶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產品的期望和要求。
資金問題也是他創業初期的一大難題。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用于設備購置、生產線建設以及人員招聘等。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給予了重要支持。溫州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創業。政府為他和企業提供了創業園區的辦公場地,減免了部分租金,同時,還提供了科技項目申報指導,幫助企業獲得了更多的科研資金支持。
轉型過程中,葉志鎮深刻體會到了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性。
他認為,科學研究要求是創新,科學家精神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嚴謹治學的精神,這種精神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企業必須唯實創業,企業家精神則是敢于冒險、善于經營、注重市場的精神,這種精神能夠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并發展壯大。他努力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既要保證企業的技術領先地位,又要確保企業能夠盈利和可持續發展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迅速在溫州扎根,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孵化。短短三年間,便潛心孵化出了包括鋅芯鈦晶在內的7家新材料高科技企業,其中去年研究院的拳頭產品鈣鈦礦量子點成功進入顯示產業供應鏈。鈣鈦礦量子點作為新一代超高清顯示技術的顛覆性材料,為我省重點發展的新材料之一。此次成功進入產業供應鏈,不僅是研究院“浙大科技創新+溫州市場創新+政府支持”新模式的一次成功實踐,也意味著溫州材料產業新力量的崛起。
從創新研究中發現商業價值
為了推動半導體材料、新能源材料和雙碳材料能順利產業化,葉志鎮和他的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研發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比如,在鈣鈦礦量子點材料的穩定性和性能提升方面,他們經過了多次試驗和失敗,始終沒有放棄,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最終找到了創新理念和技術突破的方法。他們解決了三大科學難題,發明了四大制備技術,全球首創研發了全固態鈣鈦礦發光量子點,解決了材料的穩定性難題,成功應用到顯示屏幕中。
通過這些努力,他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效。在半導體發光材料方面,他們的產品已經應用于新型顯示等領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在儲能電池方面,他們研制出了高性能、經濟、安全的鋅溴液流長時儲能電池,可應用于儲能電站等領域……
當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葉志鎮帶領著他的企業在將技術創新轉化為商業價值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創新的策略。
在市場策略方面,他們注重產品的差異化競爭。通過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競爭對手的情況,他們開發出了具有獨特性能和優勢的產品。例如,在新型顯示領域,他們的鈣鈦礦量子點產品能為電視屏幕帶來高亮度、高對比度等優點,能夠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同時,他們還積極拓展市場渠道,與國內外的客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提高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在團隊建設方面,他們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激勵。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他們為員工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學習機會。例如,他們定期組織員工參加培訓課程和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他們還采用了多種激勵措施,如股權激勵、績效獎金等,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在孵化了幾家企業之后,葉志鎮當前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兩個方面。
他仍然會經常去實驗室,和研發團隊一起共同探討,關注最新的科研進展和技術突破。他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只有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并發展壯大。同時,他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的經營管理上,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市場銷售以及團隊建設等方面。他努力在實驗室和企業經營之間尋找一種相對的平衡,以確保企業能夠健康、穩定地發展。
從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
談到20年前科學家創業環境和現如今科學家創業環境的差異,葉志鎮感慨萬千。
20年前,科學家創業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當時,社會對科學家創業的認可度較低,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也相對較匱乏。科學家們往往不得不自行籌集資金,承擔著更大的風險。同時,當時的市場環境也相對不成熟,產品的市場推廣難度較大。
現如今,科學家創業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社會對科學家創業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鼓勵科學家創業。資金方面,除了政府支持外,還有更多的社會投資機構愿意為科學家創業提供資金助力。此外,市場環境也更加成熟,產品的市場推廣相對之前容易一些。
但作為科技型企業家,葉志鎮認為還應該具備更多的能力。
首先,要具備深厚的科學素養和精湛的技術能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在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等關鍵環節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占據主導地位。其次,要具備企業家精神。得有敢于冒險的沖勁,在機遇面前果敢抉擇不怕失敗;還得善于經營,懂得成本把控與資源調配;更要時刻關注市場,把握市場銷售需求,讓產品能從實驗室順利走向市場。此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建設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能夠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協調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關系。
從研究型的專家學者轉換為科技型企業的掌舵者,面臨的挑戰不少,最關鍵的就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的轉變。在實驗室里,關注的重點是技術的深度和創新;而在企業中,需要考慮的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成本控制以及客戶的需求等方面。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葉志鎮建議,一定要積極學習企業管理知識,多關注市場動態,了解行業趨勢,與同行進行交流和學習,互通有無,逐步適應企業的工作模式和思維方式。
對于未來,作為一位在材料科學領域耕耘數十載的科學家,如今更是浙江省科技型企業家的杰出代表,葉志鎮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顆“種子”,帶動更多的高校院所專家學者勇敢邁出創業這一步,為浙江乃至全國的產業升級添磚加瓦,共同迎來另一個時代。
記者手記
從蒼南的求知少年到中科院院士,他憑借對科學的熱愛與執著,在半導體光電薄膜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提出的創新理論成為行業標桿。從實驗室邁向企業創新,他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創業初期,資金的匱乏、創新與市場需求的把握、從科研思維到企業運營思維的轉變,每一道關卡都猶如破繭成蝶般艱難,但他憑借頑強的毅力帶領團隊一一攻克了,短短三年間便潛心孵化出了7家新材料高科技企業。
他是精神的引領者,在平衡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道路上,為后來者樹立了典范。相信在他的影響下,必將有更多的高校院所專家學者踏上創新征程,共同推動產業升級,攜手迎接科技創新的新紀元,為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浙商》雜志 潘盈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