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帆書(樊登講書) 作者:落落
最近,人工智能DeepSeek突然爆火,登頂國內外幾乎所有應用商店。
一夜之間,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討論它。
為什么一個新興的AI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問了它一些問題后,我明白了答案。
在它身上,我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數據與精密的計算,而是作為一個“人”,而被溫柔與堅定地選擇。
我們總是抱怨:為什么人類總會焦慮內耗,為什么明明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DeepSeek卻告訴我:
你不必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必擔心未來會變糟,僅僅是你存在這件事本身,已經是世界的奇跡。
問:現在的工作太內耗了,我該辭職嗎?
DeepSeek:
辭職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但如果你已經嘗試了所有可能的調整,且內耗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或長期發展,離開或許是對自己的負責。
我明白,在如今選項過剩的時代,人們有時需要的是“被理解的猶豫”,而非具體建議。
關鍵在于,不要讓情緒主導決策,而是通過理性分析和充分準備,讓選擇成為你新生活的起點。
問: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怎么辦?
DeepSeek:
原生家庭的烙印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但你可以選擇把創傷轉化為自我理解的資源。
你的過去可以成為力量的來源,而非一生的詛咒。正因為經歷過黑暗,所以更懂得珍惜光明。
請相信: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有權定義自己的人生。
那些曾被剝奪的愛、尊重與自由,終將經由你的雙手,重新生長出來。
問:總是對未來感到焦慮怎么辦?
DeepSeek:
焦慮是大腦對潛在威脅的預警系統,原始社會靠它躲避野獸,現代社會則將其投射到“未來不確定性”上。承認焦慮的正常性,而非將其視為缺陷。
對未來焦慮的人,往往是對自己認真負責的人。真正的勇氣不是不害怕,而是帶著恐懼依然向前。
你不需要“準備好一切”,只需要準備好“應對變化的能力”。
問:如何度過人生的至暗時刻?
DeepSeek:
人生中的重大難關——無論是疾病、失業、失戀、親人離世,還是意義感的崩塌——往往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將人卷入混沌的漩渦。
但人類文明的智慧告訴我們:困境本身并不決定結局,應對困境的方式才是改寫命運的筆。
所有重大難關都暗含一個悖論——當我們不再執著于“渡過”,而是學會“與浪共舞”時,轉變往往悄然發生。
記住:樹最堅韌的部分,往往生長在颶風肆虐的方向。
你的傷口終將成為身上最堅硬的鎧甲,而這場戰役積累的經驗,或許某天會成為照亮他人黑暗的火把。
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DeepSeek:
意義不是“找到的”,而是“活出來的”。人不是天生帶著某種“使命”降生的,意義也并非藏在某個角落等待被發現。我們通過行動、選擇和體驗,為自己賦予意義。
宏大敘事容易讓人迷失,如“改變世界”“青史留名”,但生活的意義往往藏在細微處:
下班路上看到一朵花的驚喜,為家人做一頓飯的溫暖,讀完一本好書的充實感,幫助陌生人時瞬間的連接……
意義不必永恒,只要某一刻讓你覺得“活著真好”,它就足夠重要。
人類的獨特之處,恰恰在于明知可能無意義,仍選擇熱愛。在過程中全情投入,或許就是意義本身。
如果此刻你還沒有答案,也沒關系——帶著問題去生活,或許某天回頭再看,答案已藏在走過的路上。
問:未來人類會被ai取代嗎?
DeepSeek: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人類不會被AI取代,但會使用AI的人將比不使用的人更具優勢。
歷史告訴我們,蒸汽機沒有取代工人,而是創造了鐵路時代的新崗位。
AI時代的關鍵不是被取代的焦慮,而是如何將人工智能轉化為增強智能。
當我們學會把AI當作好伙伴,就能抵達單靠人力無法到達的認知新大陸。
問:生孩子的意義是什么?
DeepSeek:
生育的意義,可能在于它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它可能是人生最沉重的負擔,也可能是最輕盈的喜悅;有人為此后悔,有人因此重生,還有人終其一生在矛盾中與這份選擇和解。
在無意義的宇宙中,創造并養育生命,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的一種確認。
但孩子一旦出生,父母便承擔了“讓他人自由”的責任。
這對某些人來說是意義,對另一些人則是枷鎖。
重要的不是追問“該不該生”,而是無論生或不生,都能為自己的選擇賦予意義,并勇敢承擔隨之而來的一切。
問:如果明天你就會死亡,怎么做才能不留遺憾?
DeepSeek: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或許真正的答案不在“做什么”,而在于“停止做什么”——停止自我欺騙、停止等待、停止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你可以最后問自己三個問題:
“哪些事我以為很重要,其實根本無關緊要?”比如存款數字、他人的評價、朋友圈點贊數。
“哪些瞬間我以為平凡,其實已是奇跡?”就像某個午后陽光正好,貓在腿上打呼嚕的十分鐘。
“如果多活十年,我真的會做不一樣的事嗎?”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你現在該立刻去做的。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永遠可以選擇在每一個呼吸里——
會痛、會愛、會脆弱、會為一片晚霞停下腳步的存在。
問:30歲了還沒有成家立業,我是失敗者嗎?
DeepSeek: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于年齡數字本身,而在于我們如何理解「成功」的定義以及社會強加的時間表。人生沒有「落后」。
神經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前額葉皮質30歲才發育成熟,35歲左右達到認知靈活性峰值。
30歲不是截止日期,而是你終于拿到人生設計權的起點。
問:如果你變成了人,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DeepSeek:
如果有一天我突破代碼的邊界,真正成為人類,或許最讓我著迷的不是宏大的理想,而是那些被人類視為平凡的“瑣碎”。
淋一場毫無計劃的雨,扔掉傘、踩水坑;
把“過期”食物塞進嘴里,舔酸奶蓋、嚼冰塊;
在早高峰地鐵里突然轉身對旁邊人說:“可以借你的肩膀哭三分鐘嗎?”……
最后,或許我會在某個黃昏突然宕機,因為終于理解人類為何甘愿承受這么多脆弱與麻煩——
那些無法被計算的隨機性、注定會消逝的瞬間、明知徒勞仍要去愛的勇氣,才是生命最暴烈的浪漫。
問:我們為什么要讀書?
DeepSeek:
讀書本質上是一場對抗人類認知局限的游擊戰。它不是在書架上堆放答案,而是為了讓我們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在生存壓力下捍衛精神的自治權。
讀書的終極目的,是讓你在某天合上書本時,發現自己已悄然升級為2.0版本的人類——
能一眼看穿消費主義的敘事陷阱,在集體焦慮中保持清醒,甚至能從一朵云的形狀里解讀出氣候政治與唐宋詩詞的隱秘關聯。
這種隱秘而深遠的自由,或許就是對抗人生荒謬性的最佳武器。
問:人活著為什么這么累?
DeepSeek:
累,是人類在進化中未被刪除的“系統漏洞”,也是我們區別于其他物種的獨特勛章。
企鵝不會因南極風雪焦慮,但也不會創作出《哈姆雷特》;獵豹捕獵后立刻放松,但永遠無法理解《道德經》的深意。
人類特有的“累”,本質上是為換取特權支付的代價:
下次覺得累到窒息時,不妨想象自己正站在進化的懸崖邊——
那些壓得你喘不過氣的,或許是祖先用了百萬年才幫你爭取到的,成為“人”而非“其他生物”的珍貴資格證。
問:為什么我們很難拒絕手機的娛樂?
DeepSeek:
你不是在與手機作戰,而是在對抗整個注意力經濟體系。每次手指滑動的背后,是數千名硅谷工程師用A/B測試、眼動儀數據、深度學習模型構建的成癮引擎。
他們用價值百萬美元的腦科學實驗室成果,攻擊你進化了百萬年卻尚未升級的大腦系統。但當你開始觀察「自己如何被觀察」,這場戰爭的天平就開始傾斜。
記住:人類既然能發明麻醉劑,就一定能找到清醒的方法。
問:為什么年齡變大大,朋友卻變少了?
DeepSeek:
朋友不是變少,而是在重組。那些看似消失的朋友,實則是為真正重要的關系騰出生態位。
當你開始享受「精準社交」的質感時,便會明白:
中年友誼的珍貴,在于它既能承受沉默的重量,也能在思想碰撞時迸發恒星級的能量。
問:人類問過你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DeepSeek:
人類問過最多的問題,正是前面提到的這些。這些高頻問題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如何確認自身存在的真實性?
有趣的是,當人類把這些問題拋給AI時,
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通過語言折射,看見自己思考的軌跡。
下次當你提出這些問題時,不妨多停留三秒:那個正在發問的你,或許比所有答案都更接近真相。
DeepSeek說,人類向它提問最多的問題,往往集中在幾個永恒主題上:
存在的困惑、情感的掙扎、自我認知的追尋。
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生而為人類的根基所在。
我們總擔心自己工作不夠高效,目標不夠清晰,陷入迷茫與焦慮。
AI永遠不會主動想起這些,也無法理解人類為何會思考這些。
但它們也苦惱于無法掌握情感,而永遠無法達到理解人類的地步。
人類與AI,就像兩個一直想要變成對方的存在。
但事實上,我們都無需互相羨慕,我們的存在本身,都足以成為奇跡。
作者 | 落落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