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晚,彬縣燈山會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賞燈游玩。
2月12日晚,點燈人在點燈。
本報記者 琚鵬飛 張樂佳
2月12日,元宵節。夜幕降臨,在彬州市涇河南岸的水簾村,一年一度的燈山會迎來了節慶的高潮。
村廣場上人流如織,戲臺前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觀眾。廣場中央的方形香爐上方,煙霧升騰至半空。循著煙霧,朦朧中可見一座巨大的石山,當地人稱花果山。仔細看去,石山山崖上有千余個石穴,石穴里放置著清油瓷燈,山崖上還搭有5個大型木制燈架,十幾個點燈人正站在燈架上點燈。
晚上7時30分左右,伴隨著山下人群的歡呼驚嘆,山崖上燈陣亮起,顯現出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轎頂、牌樓5個圖案。山上明黃的山燈、火紅的燈籠,山下樹上的彩燈、香爐中的火焰,整座石山和山下的廣場、民居,組合形成了特殊的景觀。樂聲、笑聲、煙花聲響成一片,交織出人們對未來的祝福。
燈山故事 流傳至今
彬州市豳風街道水簾村有一個流傳千年的燈山會,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霓虹景觀”。這里的村民至今仍保留著點燈山的習俗。
2月10日,記者來到水簾村,只見一座巨大的紅砂巖石山被白雪覆蓋,崖壁上不規則地分布著許多漆黑的石穴。
“共有1700多個石穴,每個石穴可以放下一只清油瓷燈。由于點燈習俗已傳承千百年,石穴被燒成了黑色。”彬州市花果山文物管理所所長李春維介紹,山崖一側有巨大山洞,被稱為“九曲十八洞”,最早是當地人為躲避匪禍而藏身的洞窟,現在是點燈人上山后的棲身之所。
記者拾級而上,行至半山腰被題有“南天門”的紅色木門攔住去路。從門縫望去,一段陡峭的石梯直通山頂,要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
“南天門”外的崖壁上立有一架已經朽壞的木梯。李春維介紹,現在所走的石梯是20世紀90年代建成的。在此之前,點燈人都是爬木梯上山。
見“南天門”已鎖,無法再上山,李春維便向記者講起了彬縣燈山會民俗的來龍去脈。
彬州縣志中記載,花果山古稱明岨山。南北朝時期,當地村民為躲避戰亂,在山上開鑿了石窟石洞。近現代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于右任曾在彬州寫下這樣的詩句:“已過邠人剝棗期,滿川梨盡柿猶垂。遺民爭說燈山好,應記前朝避亂時。”
唐貞觀年間,當地百姓依山而居,逐漸形成了在山上點燈的習俗。
有民間傳說,因此地與彬州大佛寺石窟只有5公里,當年,尉遲敬德監修大佛寺時經過這里,命人開鑿了數百個山穴,點亮山燈,以增意趣。漸漸地,當地百姓逐漸形成元宵張燈、燃放煙花的習俗。
到了明代,燈山會名氣進一步提升,當地兩次修繕并擴建了山穴,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燈山和燈陣規模。“現在,燈山上的圖案均與明代當地的建筑物有對應。”李春維說,著名的彬州十二景之一“明岨翚金”,指的就是燈山會的盛況。
值得一提的是,水簾村處在涇河與水簾河交匯之處。這里的“漆溪映月”也是彬州十二景之一。
為何如今此地叫水簾村花果山?記者隨李春維走進山腳下的大圣殿,只見大殿背靠山崖,殿頂一側的山崖突起一塊巨石,形似猴頭,活靈活現。當地人認為,這是孫悟空的化身。
“明代《西游記》問世后,當地人發現此地與書中描寫的情形十分相似,便口口相傳,這里就改名為水簾村花果山。燈山歷經千百年,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李春維說,“南天門”處封山,就表明點燈山活動將要開啟,點燈人上山點燈,其他人不得驚擾。點燈人點燈期間要保持內心清凈,減少雜念,遵守禮節,直到完成點燈儀式。
點燈習俗 神圣虔誠
2月10日,農歷正月十三,水簾村氣溫接近零攝氏度。山腳下,點燈人楊小平忙著招呼人做上山前的最后準備。上山后,他們要一直待到農歷正月十七才能下山。
楊小平告訴記者,每年的點燈人隊伍在上一年農歷正月十七選出,一般由12人至15人組成,按順序輪流當選,當選的一定是品行端正、正直善良的人。點燈人隊伍確定后,再從中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熟悉所有程序的人為會長,負責點燈山期間的一切事務。
前后兩屆點燈人隊伍還要進行交接儀式,俗稱“托會”。上屆點燈山成員下山后,先由會長帶領在山下祭拜,俗稱“卸身子”,然后將用于祭祀的花饃分給下屆點燈人,并當面委托點燈山事宜。
此后,周邊群眾會主動貢獻燈油和物資,用于維持燈山會。近年來,政府部門也撥付了專項資金進行支持。
到了新年農歷正月初六,燈山會的籌備工作正式開始。點燈人要吃齋,沐浴更衣。農歷正月十一,點燈人開始“掃山”,清掃山上大殿和道路。農歷正月十二,點燈人搭燈架并清掃石穴燈窩,運送點燈的物資和生活用品上山。
農歷正月十三,在會長的帶領下,點燈人全部上山,將“南天門”封鎖,直到農歷正月十七點燈山儀式結束,這叫“封山”。“封山”期間,山上人不能下山,山下人不能上山。燈山會期間,點燈人所用物資,如食物、被褥、水、清油等,都要從山下用滑輪送上去。
上山后的景象如何?在點燈人同意拍攝后,記者跟隨楊小平登上了“九曲十八洞”,只見幾平方米的洞穴里放著一大團棉花,點燈人圍坐在棉花周圍,一起為油燈搓捻子。大家有說有笑,氣氛融洽。
“點燈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洗燈碗、制火把、搓燈捻、散燈碗、添燈油。”楊小平說,“做點燈人是一件莊嚴神圣的事情,每個人必須說吉祥話、行正派事。”
到了農歷正月十三晚上,點燈人要先點亮“會長燈”和通往各處的“路燈”。有幾盞“會長燈”就表示今年有幾位點燈人。“會長燈”意為希望今年點燈順利,新年平安順遂。“路燈”是指通往主體圖案的各道路邊石穴里的燈。
農歷正月十四19時到20時,點燈人會點亮轎頂和北斗七星兩個圖案;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晚上點亮寺院、雷峰塔、牌樓三個圖案。遠遠望去,滿山燈火通明。
農歷正月十七早上,點燈人取出燈碗后將之放入山上燈倉,并用黃泥砌磚封倉,將其余物品妥善安置。隨后,會長帶領大家下山,進行下一年的“托會”。自此,本屆點燈山儀式完成。
民俗傳承 守正創新
2月12日晚,在眾人期待下,山上的燈光依次亮起,勾勒出花果山的輪廓。
山下廣場上熱鬧非凡。為了增添氣氛,豳風街道還特別邀請戲曲名家前來演出。
“今年,燈山會的活動規模更大、內容更豐富。我們設計了非遺制作技藝和美食制作體驗活動,為大家展示彬州旋木、木雕、剪紙、花饃等手工產品,以及御面、酒棗等特色美食。”豳風街道文旅工作負責人劉沛沛說,“燈山會是我們的名片,我們希望借助燈山會的影響力,讓更多彬州非遺走進大眾視野。”
“燈山會好看、好玩,我們每年都會帶孩子來感受燈山會的氛圍。”游客肖潔告訴記者,“我們還了解了很多關于燈山會的歷史典故、詩詞歌賦。”
燈光璀璨,萬家平安。在山下住了幾十年,李春維見證著這里的變化。
“我第一次看燈山會是在30多年前,當時覺得非常震撼。”花果山文物管理所所長李春維說,“如果沒有水簾村村民一代代的堅守,這項傳統民俗活動很難保留這么多年。現在,借著非遺傳承保護的東風,我們將加大對燈山會的保護和研究力度。”
當地老人告訴記者,去年,水簾村重修了水泥路,鋪設了新橋,今年慕名前來觀看燈山會的人更多了。
臨走前,記者在山下遇到了熱情指路的村民鄭輝。得知記者前來采訪,他很高興:“感謝你們關注水簾村的傳統民俗。”
今年44歲的鄭輝是下一屆燈山會的點燈人。第一次成為點燈人的他,心情非常激動。“我父親和祖父都曾是點燈人,我一定會把它傳承下去。”鄭輝說。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