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店不同命”的魔幻定律,在廣東和長沙之間反復上演。
長沙文和友排隊5小時,廣州文和友閉店卻無人問津。今年2月,廣州文和友正式歇業,曾一天排隊近3000桌的盛況,變成一臺臺冰箱被搬上車的冷清場面。
同樣的命運也出現在永旺身上。
長沙永旺夢樂城開業半年多依舊火爆,每到周末上千個車位仍然不夠停。
反觀深圳,永旺寶安中心店內雖然也是人山人海,貨架被掃空收銀臺排起長龍,只不過,卻是一次“告別狂歡”。
這不是永旺第一次敗走深圳,隨著寶安中心門店落下帷幕,永旺在深圳僅剩兩家店。
永旺作為日本零售巨頭,其前身“吉之島”憑借日本進口品牌和十元均一玩法,在大灣區能和家樂福、沃爾瑪掰手腕,是一代廣東人的回憶。
如果說文和友在廣州開不下去是因為“地域病”,永旺這個把廣東當大本營的“地頭蛇”為何也難逃魔咒?
答案藏在永旺這些年,在中國每個矛盾的動作中。
冰火兩重天的狂歡背后,
永旺連虧8年
永旺進入中國30多年,堪稱商超界的六邊形戰士,相當于進口商超+折扣店+沃爾瑪+會員店。
1996年,永旺中國內地首家綜合百貨吉之島,在天河城高調開業。
吉之島里面不僅有常見的日式百貨還售賣生鮮,很多還是進口貨,在當時絕對算是新鮮事物,既有國際范價格又接地氣。一時間廣州人蜂擁而至,天河城東門停滿吉之島顧客的摩托車,自此吉之島一炮而紅。
彼時,吉之島是廣州的地標。打的士說去天河城,司機不識路沒反應,說去吉之島馬上開車。
在廣州,永旺比家樂福、沃爾瑪還火,因為它有幾個讓人無法拒絕的賣點:
永旺超市的每周二會員日會進行十元均一促銷活動,除了特定產品,全場都十元一件或十元一組,最狠的時候甚至一元均一,是最早的線下版拼多多。
即使到現在社交媒體上#永旺十元均一#也是流量密碼。
除了十元均一,永旺每天晚上8點過后,熟食區會打折促銷,壽司5折、刺身6折,9點半后還會買一送一,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打工人的窮鬼天堂。
靠著這幾個賣點,永旺在中國內地狂賺,2012年營收碾壓香港市場,但其在近10年熱鬧,卻不一定和輝煌業績掛鉤。
2022年10月,北京朝陽大悅城永旺超市關店,其在大眾點評上的評論數量,定格在了2306條。
朝陽大悅城的永旺超市關店時,很多人都沒在意。一是大悅城店鋪新舊交替很正常,永旺關了很快就有新的超市補上;二是永旺很多忠實粉絲,都在北京昌平店。
直到8個月后,永旺北京昌平店也宣布閉店,大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畢竟這家商場對永旺來說意義非凡,它曾經被視為日本大型零售在中國的發展起點。
一時間,人們紛紛跑到永旺夢樂城打卡留念,現場比開業時還火爆,超市貨架上的打折商品幾個小時就被清空。
附近居民和會員都去紀念板上留言表示惋惜:沒想到它帶火了商圈,自己卻沒挺住。
自此之后,永旺每年都要關閉三四家門店,且每次關店都是一場“懷舊狂歡”。
深圳寶安中心店最近閉店倒計時,每天都擠滿搶購打折商品的市民,貨架被掃空,第二天補貨的牌子掛滿貨架。
柜臺前排隊結賬的人堪比春運,有些人買的東西太多,店里還準備了紙箱子方便顧客打包。
與深圳店氣氛截然不同的是,永旺在武漢、長沙等地的店鋪卻成了網紅打卡地。
永旺經開店日均去重客流超過7萬人,在武漢148個商業體中排名第6位;長沙店開業時人滿為患,甚至驚動警察來維持秩序,4500個停車位最多時能一天翻臺兩次。
爆火背后卻并不全是喜悅,這場冰火兩重天的狂歡,折射出永旺的尷尬——舊模式難以為繼,新策略尚未驗證成功。
日本零售神話,
在中國算虧了兩筆賬
永旺曾是日系零售的標桿:1996年以“吉之島”殺入中國,是其在海外最大市場,但輝煌止步于電商崛起。
作為亞洲500強零售企業,永旺在中國內地市場卻連虧8年,累計虧損超7億元人民幣,其困境背后是兩筆“虧本賬”:
第一筆賬,難以下調的高成本,關店自救。
永旺在中國有三種模式,綜合百貨超市、食品超市以及夢樂城購物中心,其中關店最多的是綜合百貨超市,究其原因是其成本結構堪稱災難。
永旺最初來中國開店,選址方式是復制日本模式,綜合百貨很多都開在廣東核心商圈,這里門店月租高達數百萬,但永旺的坪效連年下滑,最終淪為“給房東打工”
永旺在租金上的壓力大有個很顯著的現象:有兩家店都比預期早關門,畢竟省一天是一天。
寶安中心店預告4月30日終止租賃,卻提前整整兩個月;朝陽大悅城永旺的員工也透露,永旺原本還有兩年合同,但自己選擇提前解約關店。
除此之外,永旺還陷入庫存陷阱中無法自拔。為維持“日系調性”,永旺堅持大量進口SKU,滯銷品堆積如山,周轉率不及盒馬鮮生1/3。
再加上永旺這些年一邊關停虧損門店,一邊砸錢開網紅購物中心,資源分散導致兩頭燒錢。
第二筆賬:品牌賣點沒有標簽,痛失流量。
2010年,中國零售業開啟“內卷元年”,永旺卻做了一個決定從“吉之島”更名為永旺。
有人認為這是其最大的失誤,改名使其丟掉日本的情懷IP,使新用戶認知度幾乎歸零。
比失去日本名更可怕的是日式體驗失靈。
刀哥采訪一些喜歡去永旺的人,他們表示永旺最大亮點是,日本品牌開店最快、最全的商場。從一樓的無印良品、優衣庫,再到各種日本餐廳吃壽司,可以一站式體驗日式品牌。
但如今這些日本品牌遍地開花,永旺不再是首選。最關鍵的是,永旺不僅不是用戶的首選,甚至不再是日本品牌的首選。
曾幾何時,很多日本品牌進入中國的第一站都是永旺,比如2015年,永旺夢樂城北京豐臺店開業,島村樂器、紅虎餃子等日本品牌,都通過永旺入駐豐臺區;2019年,永旺朝陽大悅城店開業,首家日式美妝連鎖店櫻工房也在此開店;還有薩莉亞等日本餐飲品牌,都會在永旺開店。
除此之外,永旺轉型緩慢也成為一大絆腳石。
當沃爾瑪全力押注山姆會員店、盒馬用“30分鐘送達”搶市場時,永旺直到2012年才倉促推廣自有品牌“特慧優”,供應鏈卻拖后腿——生鮮次日達,價格還比不過錢大媽。
失去日式體驗的永旺,無論是拼低價還是拼生鮮都不再是最佳選擇。
日資商超的破局密碼,
藏在網紅店里
面對頹勢,永旺并非毫無動作。
這幾年永旺不斷自救:生鮮區擴大3倍、上線智能定價系統、狂蹭“港人北上”熱度,但這些“表面功夫”治標不治本。
因為在成本和流量背后,線下零售業的終極戰場,早已不是貨架,而是供應鏈。
目前中國零售市場上,僅從供應鏈的角度看就有“三大派系”圍攻永旺。
以山姆、Costco為代表的網紅派系,用全球供應鏈+會員制綁定中產,一款瑞士卷年銷1億,反觀永旺同類產品價格貴30%,賣點卻還是“日本進口”。
還有盒馬、錢大媽為代表的生鮮派系,能做到自建種植基地、活鮮冷鏈,大閘蟹從湖里到餐桌只需6小時,但永旺冰鮮三文魚卻要輾轉3國。
更狠的是各種折扣店為代表的線下拼多多派,更是把永旺引以為傲的十元均一按在地上摩擦。根據實地走訪和網友評論能看出,不少永旺的十元均一活動看似聲勢浩大,但細看下來除了部分生鮮,大部分的日用品其實能在折扣店或線上買到更實惠的產品。
面對這幾大派系的圍攻,永旺的“反攻”有些自嗨:自有品牌“特慧優”價格戰下,有消費者發現,永旺950ml光明牛奶賣9.9元,樓下便利店常年9.5元;大灣區供應鏈宣稱要對接香港需求,但配送時效24小時,山姆極速達已壓縮到1小時;永旺上線會員系統卻無法跨店積分,智能定價反被吐槽“越算越貴”。
其實這不僅僅是永旺一家的問題,而是日式供應鏈在中國水土不服的表現,最有代表性的是被于東來稱為老師的伊藤洋華堂,也難逃關門的命運。
毫無疑問,中國零售業已經進入“地獄模式”。供應鏈效率以小時計、價格戰精確到分、用戶需求瞬息萬變。在這種情況下,永旺想要突圍,還有兩個爆款方向。
一是干掉“偽需求”,擁抱“真痛點”。
縱觀如今爆火的商場品牌,都找到了目標用戶的真實痛點。胖東來用“免費退換+細節服務”收獲信任,山姆用“自有品牌爆款”減少選擇焦慮。
永旺在失去成本、日系情懷濾鏡和供應鏈優勢后,也許可以放棄“日系情懷濾鏡”,轉用極致性價比+即時滿足搞定用戶。
這點永旺夢樂城的停車場就做得很好,永旺在武漢和長沙的夢樂城爆火,很大原因是比商場還大的停車場,很多人沖著免費停車的點驅車幾十公里來逛街。
二是不做“百貨雜貨鋪”,而做“場景解決方案”。
如今爆火的網紅店,都有自己的引流殺手锏,像Costco用“加油站+餐飲+超市”打造閉環,宜家靠“逛吃拍”三件套留住用戶。
永旺在日本市場其實也找到了新的方向——做適老商場。
2013年,永旺把葛西店四樓改造成“G·G Mall”,專做老年人生意。
老年人覺少起得早,永旺葛西店把營業時間改為早上7點,比普通商場提前3小時。
老年人喜歡晨練,永旺就把空地改成晨練的地方,每天早上免費教健身操。為了老人的安全,還鋪了180米防滑的健身步道。
這個奇葩商場現在每年能狂攬50億,成了永旺的新地標,但在中國永旺還需要挖掘中國人的需求,找到新的“標簽”。
真正的轉型,不是復制模式而是深挖需求。
當Z世代連礦泉水都要比價3個APP;“即時零售”把便利店變成前置倉;山姆的付費會員數超過一線城市人口。日資巨頭們活下去的唯一出路,是在消費者心里種下不可替代的價值錨點。
商業世界很殘酷,不會因為你曾經輝煌,就對你手下留情。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