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邁山,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南邊陲, 隸屬于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鄉(xiāng)。東鄰勐海,南接緬甸,西靠孟連,北面山腳為惠民鎮(zhèn)。這里也是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群山疊翠之間南朗河與南門河緩緩流淌繞其三面,使之形成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兩河成了山與外界的分界線,也造就了景邁山無邊際的云海。在雨林與茶林遮蔽下,景邁山無酷暑亦無寒冬,四季如春,充沛的雨帶來無盡的云。隆冬與初春時分山間云霧繚繞,山下云海茫茫;夏日里山嵐縹緲、夏木幽幽,綠從新色到濃墨。獨自一山,成一世界。
山間共有14個傳統(tǒng)村落,分屬景邁村、芒景村兩個行政村。景邁與芒景同屬一山,山頭連綿不絕,緊密相連,共同承載著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以及在山間“少數(shù)”的漢族的歷史文化。景邁村與勐本、糯干等傣族聚居地的人們習慣將此山稱作景邁山或白象山,而在山南的芒景村及周邊布朗族和哈尼族村寨,人們則稱之為哎冷山或芒景山。
茶山
說到景邁山,必然離不開茶。景邁山是新中國六大茶山之一,其千年古茶的面積堪稱茶山之最。遍布古茶樹的群山中至今生活著一群以茶為生的原住民。從布朗族先民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到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與茶相伴,加上其他幾個民族,他們都有著相似的生活習性與耕作方式,住著相同風格的干欄式民居。在他們的生活中,森林、茶樹、村落間直接沒有明顯的界限,茶葉、野菜、野花等天生天養(yǎng)的食材取之不盡。在2023年,景邁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也因此成了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可見茶在景邁山中是多么重要。
糯崗
景邁山的起點從惠民鎮(zhèn)開始,惠民鎮(zhèn)地處橫斷山脈怒山山系南段,地勢平緩,這里是去往景邁山的必經(jīng)之地。惠民,因傣語“回命”諧音得名,在傣語中“回”為箐,命為熊,寓意熊多的山谷。鎮(zhèn)上分布著各類綜合性商店、服務站點,比起景邁山間的村寨,自然是方便許多。通往村寨的公交車、班車也都以惠民為起始。
景邁山遺產(chǎn)展示中心便坐落在惠民鎮(zhèn)前往景邁山的山腳處,不管是初入景邁山或?qū)⒁x開時,都值得去游覽一番。這里展示了景邁山的詳細地緣地貌,茶樹馴化過程,以及民間風俗、節(jié)慶等民族各種知識,帶你從景邁山的歷史走向當下生活。
惠民鎮(zhèn)上的主干道一側(cè)通向所住的六時酒店,另一側(cè)則是通向景邁山的路。在酒店陽臺,便能與景邁山初遇。遠山層疊,雖是現(xiàn)代建筑,但從大堂起便是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接待員奉上一杯熱茶,景邁山自這杯熱茶就被真正開啟了。
景邁山我到過多次,山間少數(shù)民族居民家中的火塘是最記憶深刻的,火塘于家,是最重要的部分。火塘不僅是家人相聚的核心,也是布朗族人敘話待客的地方,酒店二樓茶亭下,便有火塘燃起柴火,烤茶的小伙是土生土長的當?shù)厝耍鹛辽戏揭恢凰畨兀缫褵熝鹆潜椴蓟姨浚雭硪彩窃诖巳杖罩蟛琛?/strong>小伙喚我坐下,熟稔地從茶罐取茶放在火上,經(jīng)柴火烤之后的茶,倒入翻滾的熱水,即成一杯濃釅的茶湯。隨即他又從竹簍取出一些本地的花生放在炭火上烘烤。在景邁山,一塘火、一杯茶,便能展開一篇長長的故事。
從酒店去向景邁山,前期路面是平緩的,茶林間有一處兩側(cè)屹立繁茂林木,光影從林間葉片下穿透,斑駁發(fā)光,游人將此稱為時光隧道。每每開車經(jīng)過此地,真有穿越之感,仿佛古茶林上千年的歷史時光穿透至今時今日。
順著山路盤旋而上,山路逐漸崎嶇多彎道,水泥路面結(jié)束后的彈石路也讓車行緩速,若是清晨出發(fā),會穿越云海;日出后云霧散去,不時能看到鱗次櫛比的村落散落在茶香四溢的林間。
時光隧道、公主榕
景邁村與芒景村組成了“兩村十四寨”,景邁村有景邁大寨、糯崗、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南座、籠蚌共8個傳統(tǒng)村落,芒景村有翁基、翁洼、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那耐共6個傳統(tǒng)村落。景邁村散居著傣族、哈尼族、佤族與漢族;芒景村則由布朗族與哈尼族組成。傣族與布朗族的寨子多以寨心為中心原點,村寨房屋皆呈向心式布局發(fā)展,每條街巷皆可通向寨心。
翁基的寨心
除了較為熱門的翁基與糯崗,其他村寨其實都各有特色,很多寨子少有游客到達,實際上更是寶藏之地。每個寨子都有極佳地理位置可以觀云海、日出與日落。茶更是每個村寨重要的生活組成部分。在我眼中,山民生活則是最真的景邁山實相。
芒埂
-傣族70戶-
芒埂是從惠民鎮(zhèn)進入景邁山后第一個寨子,以漢傣居民為主,亦稱“旱擺夷”或“旱傣”,因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而得名。因是傣族居住之地,芒埂的村中便有潑水廣場,難以想象到潑水節(jié)時會有多歡樂的景象。潑水廣場旁,與之相鄰的是寨心,寨心附近的臺地上建有芒埂佛寺,是村民舉行宗教活動與重大節(jié)慶的場所。沒有活動的時候,靜謐又日常。平日里,寨民在此打乒乓球,或是在周邊支起熏架,烤起火、熏上肉。
勐本
-傣族140戶-
與芒梗相鄰的勐本,同屬傣族,村落同以寨心為中心,村中金塔佛寺在沿途去向的路上便遙遙可見。勐本古茶資源同樣是村寨共享,千年來,世居勐本的茶人,在茶山疊翠與茶香彌漫下,祖祖輩輩依然因茶而生,與茶為伴。一個開飯店的大姐帶我去她的茶園,長成樹的古茶園在山邊,可以看到遠處連綿的山頭。在景邁山,每一個角落都能收獲寬廣。
老酒房
-漢族40戶-
老酒房從寨名來講就不夠有少數(shù)民族氣息。漢族居民聚集的這個村寨,反而在景邁山成了“少數(shù)民族”。最早的先民是遠征軍遺留的后裔,到現(xiàn)在已是第四代后人。剛來的時候沒有土地也不會種茶,便和本地人換米糧,用米糧制酒、做米干,豆腐。現(xiàn)在村里每家每戶做酒,隨著時間流逝,又陸續(xù)與本地人交換土地,也學會了種茶。
景邁大寨
-傣族200戶-
景邁大寨地處景邁山中心,是傣族先民遷徙到景邁山后定居下來的第一個寨子,這里也是景邁山申遺核心區(qū)。景邁大寨除了留下了面積可觀的約4000多畝古茶林外,還有景邁金塔、緬寺、茶馬古道遺跡,以及20多棟古民居。寨子旁還有一條保存下來的茶馬古道,幾百年間這條青石路是滇西南的經(jīng)濟通道,運送著茶葉、煙葉、鹽與布匹,從古道往村寨方向走去,能看到村中寺廟。沿著茶馬古道向上則能到達景邁最大的大平掌古樹茶林地。
有天去村寨的路上,在古茶林邊遇到一群村民著傣族服裝,都是盛裝出席,滿眼都是燦爛的色彩,旁邊放了很多食物。下車去搭訕,原是景邁大寨的孃孃們,自發(fā)到此,說是慶祝櫻花盛開。一邊招呼我們吃,說吃完還要跳舞。原本只是路過,結(jié)果與她們暢談跳舞玩了兩個小時才依依不舍離去。
糯崗
-傣族100戶-
糯崗系傣語音譯,“糯”為水潭,“崗”為馬鹿,意思是馬鹿喝水的地方。與翁基布朗古寨相似,由寨心、民居、佛寺、撒拉房和巷道組成,寨心設(shè)在村落的中心位置,是一個寨子寨神的居所,也是村落建造的起點和中心。它象征著寨子的保護神。民居則圍繞著寨心由內(nèi)向外擴展而建,上下成行,左右成排。排與行之間是整潔的街道。唯一與翁基的不同處,是每一處屋檐頂部兩端都裝有一對黃牛角作為重要的建筑標志。
糯崗古寨是傣族聚集地,它是整個遺產(chǎn)申報區(qū)內(nèi)唯一分布在山間小盆地、有湖泊水面的村寨。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傣族文化,也保存了最原貌的傣族傳統(tǒng)村落,村中佛寺在高地,從這里望遠,村寨被千年古茶林環(huán)抱,陡峭斜坡的屋頂仿佛擋去了世間的喧囂與紛擾。多年前去時,糯崗的名氣還遠不如翁基,游人也少,今次到達,已是絡(luò)繹不絕的人流。
佛寺建在村寨中的高點,在佛寺平臺上可以俯瞰糯崗,清晨或傍晚斜面的屋頂被柔和的光映照,當村中炊煙升起時,仿佛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畫。
南座
-佤族33戶-
南座是景邁山中人口最少、最小的寨子,聚集著佤族山民。不過與傣族、布朗族的生活相似,都是以茶為生。村寨在山林茶樹之間,平日里沒有游人到達,所以與去糯崗、翁基、芒景的路不同,都是土路且狹窄。村民皆好客。
籠蚌
-哈尼族45戶-
景邁村少數(shù)民族豐富,籠蚌是由哈尼族人聚集組成的村寨。與南座一樣,很多人并不知曉甚至不曾聽過這個名字。村寨里處處是生活的痕跡,并無為招待游客特設(shè)的各類商店。在寨中信步游走,山民們各自忙著,修房子、做刺繡。村中多有芭蕉樹成林,看著懸掛的芭蕉忍不住去問人:這個樹上的可以買嗎?可惜主人不在。后又路過一家人,我遂說了這事,他竟然同我講:“沒有人?那你去拿了直接吃就好。”真是質(zhì)樸又可愛。
幫改
-傣族90戶-
傣族生活的區(qū)域多有水,也有平地,幫改村由傣族居民構(gòu)成,好似景邁山中“小江南”。在村寨最遠處,村民種植了大片的菇娘果,不由跳下田地與村民一起采摘,自然也是飽腹一頓。幫改村口的兩棵大樹猶如芒景公主榕一般震撼。村中的小寺廟有人值守,閑逛去見有小僧人,與村民一樣熱情好客。
法國人JC在翁基創(chuàng)辦的翁洼雨林探索系列,在幫改也有一處,由幾棟傳統(tǒng)木質(zhì)民居構(gòu)成,深藏村寨,又是在地生長。
翁基
-布朗族90戶-
與景邁村的多民族不同,芒景村的六個村寨,五個都是布朗族,剩余一個村寨則是哈尼族。作為帕哎冷的后代聚集村落,芒景村似乎更是景邁山的開端。在芒景,你可以去山最高處的蜜下風物集享受廣闊的日落時分,比芒洪的日出更叫人贊嘆。太陽從遠山隱去,余暉從山頭與山頭間鋪灑,雖不似云海般迷朦,但云海與霞光交織出絢爛,卻又直達心間。
很多人來到景邁山,大多從翁基古寨開始。包括我也一樣,第一次到達翁基時,顛簸的心一下便平靜了。恰逢夕陽西下,溫潤的金色光芒照射在古村落的屋頂,遠山、群鳥、炊煙,像極了隱世桃花源。與今日不同的是,彼時客流不多,漫步翁基便是最好的探索。
翁基完整保存著景邁山布朗族村落的傳統(tǒng)格局和歷史風貌,建筑圍繞寨心沿等高線錯落布局,村中建筑均為干欄式傳統(tǒng)民居,民居入口朝向寨心,建筑屋脊與哎冷山持平。
寨心、寨門、佛寺、傳統(tǒng)民居與靜謐處2000歲的古柏,相對其他較為現(xiàn)代化的村寨,自然更具吸引力。
幾年下來,村中的旅游更是熱火,人流量大時,車輛甚至要被攔在寨外。
這次去翁基,恰逢當?shù)赜讶搜埲コ詺⒇i飯,新屋落成是喜事,傍晚時分到達,穿紅戴綠的布朗族親戚朋友們已是先行到達,圓桌一字排開在路邊,大灶支起,惹得游人連連跑來問怎樣才能吃得這樣的宴席。
翁洼
-布朗族155戶-
依山而建,山高林茂的翁洼離翁基很近,這個被綠色環(huán)繞的村子地勢高、坡度大,在這里,觀看日出、云海,欣賞日落、晚霞,甚至更為開闊。
芒景上寨
-布朗族153戶-
芒景下寨
-布朗族73戶-
芒景上寨位于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它的西北側(cè)是為了紀念布朗族祖先帕哎冷建造的帕哎冷寺廟。芒景上寨與下寨交界處的寨門有一棵壯觀的公主榕,樹干跨路生長,形成一道天然的“門”。芒景蜂王樹伴隨村寨更是有千年歷史。據(jù)村民說每年二月采摘春茶時,便有上萬只蜜蜂從四面八方飛來,在蜂王樹上筑巢。
芒景上寨每周六有本地人的集市,從服飾到日用品一應俱全,最有趣的是有小貨車沿村寨售賣豬肉,往往不到中午就一售而空。
芒洪
-布朗族234戶-
芒洪隸屬惠民鎮(zhèn)芒景村,芒洪大寨傳統(tǒng)村落除了傳統(tǒng)民居,還有一座座清代八角塔,八角塔所在地曾是芒洪佛寺的舊址。大多數(shù)游人選擇在芒洪觀日出,也是繞過八角塔向高處去。八角塔旁的小廣場,從晨起就有人煮茶及一些烤苞谷,天光微亮時已是熱氣騰騰。
每周五是芒洪趕集,早上去村寨的菜市場,更是能感受景邁山的煙火氣息。本地人與游客交織,共享現(xiàn)煮的一碗米干,快哉。早市熱氣蒸騰,山中物資不便,大多菜品來自批發(fā)市場,也有一些在地種植,無非就是自家種植或山中取之。買了一碗榛子,生果吃起來有種清新的油脂感;一小袋細細的干筍,拿來炒肉絲、燜肉,或泡發(fā)焯水與本地水豆豉涼拌應當好吃。本地細香菜是野菜亦是一把山野插花。
那耐
-哈尼族37戶-
那耐是芒景村除布朗族外唯一的哈尼族,因為路途遙遠,且路窄、路況不佳行車不便,鮮少有游客會到達。每每說到這個村寨,本地人大多都會說太遠了太遠了,勸說我不要去。他們越說倒是越激起我對那耐的興趣,何況原本也是計劃要走完景邁山14個寨子。
清晨時分從芒景出發(fā),日出但云未散去,去村寨的路多顛簸,云霧在路與山之間飄渺移動。到達村寨時也有云霧,似陰天一般,初始還未有太多驚喜,只見村寨安靜,也沒見到什么村民。便往寨子里走,走到一戶人家,一樓有煙霧飄出,是一群人在烤火。打了招呼走入,閑聊間說村里有外面沒有的花,就說想去看看,無奈這家人也沒見過,又指了方向,說村口有人知道,又沿著小路去尋找。
在村口這家找到一個叫阿水的年輕人,他說是他發(fā)現(xiàn)的那花。仔細詢問又催促他找了照片來看,居然是寄生花。又大膽詢問:能不能帶我去看看?他也爽快,請我們喝了幾杯熱茶就開車往山里去。原以為很近,結(jié)果走了四公里,沿途是雨林、大片的橡膠樹,還有巨石與瀑布,一度以為不在遍地是茶樹的景邁山。走到一處,阿水指著巖壁邊的一棵扁擔藤,說這上頭就有寄生花,他說先去看看,話音才落,他就已經(jīng)竄上巖壁了,不一會就大呼我們上去。看他爬的容易,我卻是費勁攀爬才上得去。
在那耐見到了寄生花的粉色花苞與開敗的呈黑色的寄生花。寄生花神秘,一度曾消失近30年,此前有記錄的生長點一直都在版納。除了我見到的一小片,阿水說在雨林更深處還有更密集的區(qū)域。后來我在西雙版納的雨林深處,看到了盛開的寄生花,密集呈現(xiàn),為之震撼。
誤打誤撞,在那耐見到寄生花,并體驗了一下還未開放的雨林徒步路線,著實驚喜。原先只在版納才有的珍稀植物,原來早已深藏在景邁山中綻放。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王學碩
撰文 / 琦琦
圖片提供 / 琦琦
注釋 / 所有村寨的戶數(shù)皆為粗估
版式設(shè)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