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呼吁由來已久,自2023年判定長江流域砂石行業進入全面性永久性過剩階段以來,從業者對砂石行業產能過剩的體驗越發明顯。據砂石骨料網數據中心測算,2024年全國砂石市場用量下跌到136.89億噸,創下了15年來的新低。
進入2025年,從業者對市場發展前景判斷也并不樂觀。砂石骨料網供應鏈負責人陳海濱表示,當前(截止到2月中旬),全國砂石庫存已突破2億噸警戒線。同時,供給還在不斷增加,開年以來,砂石礦山開工率達81.4%,機制砂產能釋放超預期,但需求端混凝土企業開工率僅46.3%,還有部分貿易商轉向“保本去庫”策略,這些都影響著砂石行情。在庫存高壓、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下,倒逼砂石行業調整。
陳總從長江流域市場情況、產業供需以及南北市場策略變化三方面全面剖析了目前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長江流域現“運銷悖論”
重慶砂石市場呈現罕見矛盾態勢:受益于長江航運價格同比下跌13.2%,礦山發運量較春節前激增45%,但下游實際消化量僅增長8%。監測顯示,重慶至宜昌段待售砂石船舶達217艘,創近五年同期新高,江面出現“移動倉庫”奇觀。盡管礦山出廠價累計上調9-15元/噸,但終端市場出現5-8元/噸的價格倒掛,部分貿易商轉向“保本去庫”策略。
二、產業鏈“溫差”持續擴大
供給端:全國砂石礦山開工率達81.4%(較去年同期+6.2pct),機制砂產能釋放超預期;
需求端:混凝土企業開工率僅46.3%,華東/華中重點工程復工延遲率達37%;
氣候擾動:2月長江中下游平均氣溫較常年低2.8℃,直接導致基建砂石日耗量減少28萬噸。
三、南北市場策略分化
南方市場開啟“自救模式”:安徽、湖北等地頭部企業聯合執行彈性生產機制,單線產能壓縮20%-30%;江浙貿易商推行“現款現貨”結算,賬期縮短至7天內。北方市場則依托雄安、成渝等重點項目支撐,京津冀砂石到岸價維持高位,但實際成交量僅為產能的62%。
行業預警顯示,當前全國砂石庫存已突破2億噸警戒線,即便3月中旬需求回暖,去庫周期仍需25-30個工作日。多家機構調整預測,將全年砂石需求峰值出現時間從二季度末推遲至三季度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