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DeepSeek引發的話題還在持續發酵。
且不說春節期間,大家在社交媒體上秀起了DeepSeek的花式玩法。
就是寒假開學前,一批一批的學生,也忙著各種“湊熱鬧”。
有孩子讓DeepSeek整理知識點,有孩子讓它出游戲攻略,還有孩子把它當樹洞訴說心事。
然而,這幾天,一條熱搜讓家長們坐不住了。
竟有不少學生,讓DeepSeek趕作業。
不到半天時間,DeepSeek就把寒假要寫的數學試卷、作文日記都搞定了。
大家一邊感慨這一代孩子“真聰明”,一邊又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
原本孩子該思考的、該背誦的,DeepSeek都代勞了,那孩子還學什么。
于是乎,關于DeepSeek在教育圈的應用,出現了兩極分化。
有父母全力支持,勢必讓孩子趕上這波潮流;
有父母堅決反對,覺得過早接觸AI,孩子就廢了。
但更多的人持觀望狀態,拿不準到底該怎么辦。
DeepSeek
是孩子的“救星”還是“陷阱”?
#DeepSeek趕作業#的熱搜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就是老師們的反饋。
當孩子們把作業交上去,本以為順利過關了,卻不料一眼就被老師發現了。
原因很簡單。
用DeepSeek寫的作文,要么套路一致缺乏感情,要么就明顯不符合孩子的思維特征;
用DeepSeek解出的題,讓孩子再做一遍,要么完全沒思路,要么就是背答案。
還有下面這個情況。
一位數學老師反映,他將一道幾何題輸入DeepSeek。
五分鐘后,DeepSeek給出了解答。
如果只看答案,無懈可擊。
但細究起來,這位老師發現,DeepSeek竟是猜出了答案。
再“渾水摸魚”填充了一些過程,存在不少邏輯漏洞。
也就是說,DeepSeek看似強大,卻并非完美。
這陣子,家長們也在網上熱烈討論。
有家長認為,用AI寫作業,性質就是“抄答案”,后患無窮。
但網友@欣欣媽媽的分享,卻給了大家新的啟發。
她女兒小學5年級,挺聰明的,就是做事比較馬虎。
她去DeepSeek詢問,這種情況下,怎么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15秒后,DeepSeek給出了一個很有實操性的答案:
“針對孩子「聰明但馬虎」的特點和學科短板,我將從習慣培養、學科提升、心理建設三個維度為您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之后她按照DeepSeek說的做了,女兒果然細心了很多。
所以你看,對孩子而言,DeepSeek是救星還是陷阱,全在家長引導。
而父母如何引導,又依賴于各自的眼界與格局。
《父母的格局》中說:父母的格局,首先是有高度的視野。
比起糾結用不用DeepSeek,我們最該做的是把目光放長遠。
了解AI意味著什么
比使用它更重要
知名生涯規劃師@古典,講過一個故事。
他有個朋友開廣告公司,原來有7個插畫師。
在過去,插畫師工作前,會先與客戶溝通。
然后根據要求設計出幾張,供客戶挑選。
但現在,他們公司只剩下一個插畫師。
因為只要一個人懂得對電腦輸入,每分鐘就能輸出5張,不合適再輸出5張……
電腦如此高效,公司自然不需要那么多插畫師了。
古典說,AI時代,這種替代只會更快更廣泛。
根據最新調查,幾乎在所有的能力測試中,AI智能都超越了人類。
2030至2060年間,將有50%的現有職業被AI取代,與之前的估計相比,加速了大約十年。
不夸張地說,未來人工智能一定會大量取代人工。
那將來還有哪些職業,留給孩子們做呢?
這段時間,很多人也在DeepSeek上詢問這個問題。
總結下來,不易被AI取代的行業,大都是創造性的、藝術類的,思考類的。
比如,數據建模、算法優化、生物技術、心理學、環境科學、創意產業等等。
基本可以斷定,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培養出來的孩子,很難適應未來的社會。
就算孩子用AI工具去算題、背誦、刷試卷,核心能力培養不起來,競爭力也不會強。
如何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是每個家長該考慮的事
一期教育論壇上,清華大學的彭凱平教授分析說:
“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我甚至可以稱之為千萬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智能的出現讓我們驚慌失措,同時也讓我們產生一種奮進的力量。人工智能又會對我們產生什么樣的沖擊?我們到底要如何與人工智能相處?”
他認為,人類至少有9種能力是人工智能機器取代不了的——
同理心、道德意識、智慧、自控力、美感、幸福感、意義感、形象思維、共鳴和召喚。
9種能力濃縮下來,就是4個最為核心的生存能力。
①溝通能力
彭凱平教授說,溝通是人類特有的超能力,是我們戰勝野獸的最大優勢。
想想看,單打獨斗,我們斗不過那些老虎、獅子、豹子。
但是為什么千萬年的進化史里,是人類做了主宰呢?
原因就在于,我們懂得合作,而合作的完成就需要溝通。
所以孩子一定要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影響他人,學會互動協作。
這是中國人在21世紀最應該做的事情。
日常中,我們除了引導孩子表達自我,理解他人,還要幫他們展開與人的合作。
比如,和同學搞個小組實驗,策劃社區活動、參加社會實踐等。
②做事能力
孩子將來在社會立足的關鍵,不是學會某項專業,而是具備做事的能力。
而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關鍵,是先具備批判性思維,再用思維指導行動。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學會思考》一書中說,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是批評什么,更是“選擇相信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去偽存真的辨別力,不人云亦云的判斷力,是獨到的思考與選擇。
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孩子的天賦與愛好,為他們制定專屬的培養計劃。
而后在通往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創造成功的體驗,來夯實他們的信心。
會思考,能做事,這樣的孩子,將來端哪碗飯,都不愁吃喝。
③審美能力
三年前公布的新課標,首次將藝術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開設。
整個九年義務教育中,藝術課時占比9%-11%,還要力爭實行美育中考。
這些變革說明了一點,藝術和審美,對孩子越來越重要。
而學藝術和學文化,并不沖突,反而能互相彌補促進。
數學中的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演能力……都可以在藝術設計中得到鍛煉;
閱讀時,對思想對情感的理解,也可以與山間落日、春日繁花這些美景遙相呼應。
美學家蔣勛說:
“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
一個擁有高審美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學霸。
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潮流下,誰有審美誰能勝出。
④愛的能力
我國著名的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教授,曾多次強調:
“共情是人類特有的腦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如果一個小孩子長期是跟機器玩,不跟人交流,久而久之,可能就會缺乏共情心。所以保存和增強共情心應是教育的一個重大的目標,要給孩子們創造更多與人接觸交流的機會和環境。”
培養孩子愛的能力,他將更好地與這個世界融合,從而獲得綿長的幸福。
實現這個目標,不在于我們給孩子花多少錢,關鍵是把我們的愛傳遞出去。
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他長大后才能付出愛,得到更多的關懷。
有段話,很深刻。
作為一個教育物種,人類發明了學校,在那里完成對一代又一代的教導。
我們被分成不同的年級、班級,老師們按照不同的學科,以步調一致的方式對我們展開教學。
如今,AI時代到來,我們已經認識到,這種模式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是孩子的個性很容易被抹平,再有就是為了成績為了作業,孩子們有點慌不擇路。
就像開頭說起的用deepseek趕作業,就是AI來襲后,孩子們一時轉不過彎來的表現。
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顯然很難適應這個新的世界。
關鍵時刻,有智慧的父母,會走在孩子前面。
幫他們認清局勢,制定方向,陪他們踏出一條新路。
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積極應對的人不會被拋下。
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