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遇見小媛
最近,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火爆全網,哪吒的外貌也一度成為熱議話題。
對影片中這樣一個名場面印象深刻。
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哪吒,被一并邀請跟著師父參加十二金仙“座談會”,散會后得到一個與大哥、二哥見面的機會。
心中自是歡喜,但他擔心丑丑的自己,被哥哥們嫌棄,于是便讓朋友敖丙代之見面,給家人留個好印象。
接下來便有了那段略顯“扎心”的安慰:
“雖然你儀態懶散,但意志堅定;雖然你個頭矮小,但內心強大;雖然你相貌丑陋,但內心善良啊……”
聽完后,哪吒吃了迷丸,兩眼一黑,便沉沉睡去了。
觀眾大笑,卻也有著深深共鳴。
因為這些從來不需要虛構,照見的都是生活一角:
那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也是這般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由此認為“丑就是原罪”。
作為父母的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們戰勝容貌焦慮呢?
容貌焦慮,正在偷走青少年的快樂
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其人格發展的核心是自我同一性,即: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他人如何評價我?
我又如何看待他人的評價?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孩子上了中學后,顯然會比之前更注重自我呈現。而這,常常會成為他們不快樂的來源之一。
前幾天刷微博,看到網友@楠楠給一位博主投稿。
故事的開始,她描述了自己的過往:小時候,不是被哥哥叫丑妮兒,就是被嫂子說很胖、骨架大,瘦下來也不好看,以至于一直有很嚴重的容貌焦慮。
上了大學,甚至嚴重到不敢去上課。
為了克服這種懦弱,她努力變得更好,只為一句“我很滿意我自己”。
可當她能坦然接受自己不漂亮的事情后,還是被親人的一句話給整破防了。
那天,幾個親戚聚在一起,她正帶著小侄女拼盲盒,拼完后就拿給其他人看。不承想,哥哥看到后,突然說了句:“看,楠楠長得丑的。”
一時之間,有意無意的笑聲在耳邊響起,讓她尷尬地想要逃離。
直至其他人都走了,楠楠才兀自哭了起來,忍不住去想那些刺耳的話,以及痛苦的記憶。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在心中自問:
“我應該反駁嗎?我應該控訴嗎?我應該制止嗎?”
似乎,努力了那么久,還是沒能擺脫容貌焦慮帶來的恐懼。楠楠的情況,也并不是個例。
《經濟學人》就曾報道過:2020年,90%接受整容的中國消費者中,有超過一半的客戶年齡集中在16到25歲這個區間。
某醫美平臺在2022年發布的《行業白皮書》中也有提及,當年第一季度20歲以下的消費者占比達11.12%。
當容貌焦慮偏向低齡化,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被外界的“審美標準”綁架。而我們的孩子,到底在焦慮什么?
兩句話,道出孩子“追求美”的背后需求
刷到一個故事。
國外有個年輕漂亮女孩,在網上發帖提問:怎么才能嫁給有錢人?
問題下面,一位華爾街的金融家回復:“這是一樁‘財’與‘貌’的簡單交易。”
接著,又從經濟學角度逐步分析:財富會增值,空有美貌會貶值;對于貶值物資,最好的做法是租賃,而不是購入;即便美貌稀缺,但并非不可替代。
所以,他給出的最后結論是:“你可以成為我的女朋友,但無法成為我的妻子。”
真相扎心,卻無可厚非。
“變美”從來不是捷徑,當它被“審美標準”裹挾,就成了枷鎖。
有段時間,“A4腰、反手摸肚臍、硬幣手腕”流行,我家閨女妞妞吃飯都不香了,天天嘴上念叨著“減肥減肥,我要減肥”。
可她步入高中,學習壓力本就不小,吃不好睡不好,我很擔心她的身心狀況。
直至發現她偷吃減肥藥,妞妞爸直接找她談話,這場風波才算徹底平息。
事后,我問妞妞爸都說了些什么,他告訴我:“孩子大了,聽得出好壞。我反問了她兩個問題,閨女就明白了。”
那么,是哪兩個問題呢?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一些啟發。
1.“你長得丑嗎?”
聽到這句話時,別說是孩子,我這老母親也著實有被震驚到。
但之后認真想了一下,覺得這句話確實有殺傷力。
閨女尚在青春期,對自己的認知并不到位。
妞妞爸不想用善意的謊言騙她說“你長得很好看,是別人不懂欣賞”,而是直接告訴孩子:“你長得不算漂亮,但你獨一無二。”
這更能讓孩子直面真實的自己。
雖然她普普通通,卻也有別人難以復制的生活。所謂丑,不過是與他人比較的結果。
“那我不和別人比就好了。”最后妞妞釋懷地笑了。
2.“你是在意自己不夠美,還是害怕被別人否定?”
面對妞妞的不自信,孩子爸問她:
“你是在意自己不夠美,還是害怕被別人否定?”
她瞬間陷入沉默,許久才緩緩開口:“我擔心別人不喜歡我。”
所以你看,孩子的在意,其實很簡單。
“想要變更美”是幌子,害怕被打擊和否定,才是最切實的真實想法。
為了讓妞妞認識到每個人的獨特,妞妞爸還舉了她最喜歡的脫口秀演員鳥鳥的例子,以此鼓勵。
同樣是一個有容貌焦慮的女孩,從名校畢業,也曾被不出眾的外表所困擾。
但后來鳥鳥通過不斷學習,擴大知識面,慢慢地,也能通過多元化的觀點消除外貌帶來的焦慮了。
自此,對于各種負評,鳥鳥也表現得更加坦然:
“容貌焦慮,對我來說是無解的。人最難受的是你承受痛苦時,別人覺得你的痛苦沒有必要。”
所以,他人的認同與否定,是否能阻止一個人變得更好呢?并不能。
妞妞也在她爸一番“老人言”后,打心底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
告訴孩子,“美”不止一種定義
網友@梅子,在小紅書上分享了一件親子小事,感觸很深。
她有個閨女:小眼睛,黑皮膚,滿臉痘。
上了初中正處在青春期,梅子也有點擔心孩子有“容貌焦慮”,便找了個時間主動聊起這個話題。
不承想,閨女很自信地說:
“我對自己的容貌挺滿意的。”
她這個當媽的反而困惑了,但聽到孩子娓娓道來的理由,又明白了:
“首先,我五官端正,是個普通人。其次,我沒有美到不可方物,就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在外表上,還能避免被異性打擾。
這樣一來,身邊全是有趣的靈魂,想想都覺得自己的人生很美好。”
一番通透的發言,不僅梅子放寬了心,圍觀帖子的網友們,也紛紛點贊發言。
“如果美能被定義,那么美就是個確切的東西,就有了一個評判的標準,所有人就會變得千篇一律。”
“身體自由一直在,上枷鎖的是自己。”
沒有誰可以定義多樣的“美”,成熟的審美,只會更加包容。
看到一個觀點說:對容貌不自信的人,都在童年時期,遭受過不同程度的外貌羞辱。
深以為然。
當孩子表現得過于在意外貌,比起“修復容貌”,更重要的還是引導他們構建自我身份。
譬如,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當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讀書上來,內心的富足也會消除容貌帶來的焦慮。
同時,必要的夸獎和鼓勵必不可少。認同與支持,是不論多大的孩子都想要從父母那里獲得的祝福。
即便一句“你很棒”“加油”,毫無新意。但質樸的話從家長口中說出來,他們會備受鼓舞,變得更加自信。
體型龐大,無聊嘴碎還自戀,但還是一遍又一遍地問魔鏡“自己是不是最美的女人”。
這是《哪吒2》中“石磯娘娘”的形象。
看似是幽默的“丑角”,可也擺脫了容貌焦慮的桎梏。
尤其是她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表現出的趣萌,打動無數觀眾。
而這正是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
“你不一定要成為珍珠,你也可以做微小的砂礫,無名的石塊,擁有自己的風景。”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