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網易網友覺得,粟裕大將沒有陳毅元帥的坐鎮,很難順暢地指揮三野(即華東野戰軍),因為粟裕大將的資歷不足,難以壓服三野的諸多“悍將”。
基于這個原因,在三野作戰的過程中,粟裕的命令傳下去,總會有一些雜音,導致給人一種感覺,就是三野的“刺頭”特別多。如果沒有陳毅的統籌協調,這些“刺頭”就不是那么好對付,粟裕的作戰部署恐怕不是那么好落實。
以上這種說法,只能說有一定道理。但其實所謂的刺頭悍將在哪個野戰軍都有:黃克誠在東北戰場時,曾多次頂撞林總;賀炳炎、廖漢生也曾經不服彭總,在電話里就能爭吵起來;等等諸如此類事件也不少,但這些事件很快平息,不存在軍事主官壓不住下面將領的情況。
為什么唯獨三野刺頭現象一直存在?一直到今天,還在傳粟裕鎮不住下面的將領。
仔細觀察歷史,我們會發現,這不僅僅只是資歷問題,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和粟裕大將的指揮風格有關。粟裕用兵擅長將兵力用到極限,他打仗的最大特點是一兵多用。
蘇中戰役的“攻黃橋救邵伯”戰法就是一兵多用的典型案例,粟裕當時手底下只有十五個團,圍住敵人五個團,兵力三比一。但粟裕出乎常人意料,他先以我方五個團看住敵人三個團,然后以十個團急行軍圍殲敵人兩個團,等到兩個團滅了以后,再以全部十五個團緊急行軍,消滅敵人另外三個團,可以說,粟裕每一次快速行動,都是五比一的絕對優勢勝,實現十五個團滅敵五個團。
粟裕那么做,其代價就是部隊太艱苦、太累、太困難。
粟裕以少量部隊去看住敵人,必然會面臨敵人的猛烈攻擊,損失很大。
粟裕為快速殲滅敵人,就會要求部隊跑來跑去,基本上沒有休整的機會,這對于戰士來說,實在太辛苦了!
但粟裕沒辦法,因為三野肩負的任務就是偏師挑重擔,他面對的都是敵人的重兵集團,國軍人數多、裝備好,粟裕必須打出神仙仗,仗仗都是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極限任務。
所以,在粟裕的手下打仗,相比其他部隊,是苦累很多。
粟裕為了消滅張靈甫整編74師,讓九縱不停的跑,氣到許世友直接說道:“你們這些當官的只知道在地圖上一卡一卡的,我們當兵的用的是兩條腿,不是國民黨的大卡車有四個輪子!”此刻又是陳毅出面,讓許世友堅決執行命令。
粟裕讓十縱去阻擊打援,宋時輪說不愿意,直接在大會上說部隊傷亡過大,需要時間休整,無法按時完成任務。毛主席出面,怒斥宋時輪,說要撤他職,宋時輪這才做了檢討。其實,因為敵人太強大,三野各縱隊面對的阻擊打援任務都是非常艱苦的,韋國清的二縱就長期打援,遭受了重創,導致在建國以后,韋國清還記得這個事情。
不過,三野的部隊沒什么時間休整,面對再強大的敵人都要強攻,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毛主席給三野的任務就是殲滅敵人,毛主席曾經發了一份名為《對粟裕部在寬大區域機動作戰的指示》,明確提到“一定要有殲滅多少敵人的想法,能殲多少即算多少。”
因此,粟裕下轄的部隊,在繁重的任務下,也就多了一些所謂的“刺頭”,他們心里有一些怨氣也是很正常的,但很快,三野的將士都明白了粟裕的良苦用心,許世友、宋時輪等將領,后面都堅決服從粟裕指揮,圓滿完成了粟裕的軍事謀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