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的眾多器官和組織中,大腦、心臟和其他臟器等總是被高度關注,而牙齒常常被忽視,被視為一個不起眼的“部件”。然而,口腔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的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它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一口好牙”不僅關乎一個人的形象,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許多疾病都隱藏在患病的牙齒后面。根據臨床治療記錄和實驗室研究結果,僅牙周炎這一常見口腔疾病就足以引發心臟病、糖尿病、肺炎以及孕婦早產等多種健康問題。
美國科學促進會提供的證據表明,在牙垢和患病牙齦上發現的細菌,可能會觸發血凝塊形成,進而導致心臟病。這是因為牙周炎引發的牙齦出血為細菌提供了進入血液的機會,進而形成血凝塊。嚴重的牙周炎會在牙齒周圍形成較大的傷口,而模擬實驗表明,牙周病原體通過這些傷口進入血管后,會產生一種類似于血小板的膠狀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夠促使血液凝固。如果這種膠狀蛋白質附著在血管壁上,日積月累就會導致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國內外的臨床醫生在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全面檢查時發現,他們普遍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尤其是牙周炎和牙周膿腫。牙周炎和牙周膿腫的局部區域含有大量革蘭氏陰性桿菌和鏈球菌,這些細菌能夠產生內毒素并侵入人體血液。當血液中的細菌和內毒素達到一定濃度時,可能會引發小血栓和微小動脈的痙攣。如果心臟的冠狀動脈受到影響,就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盡管心肌梗塞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但口腔健康不佳確實是其潛在的誘發因素之一。
肺部感染往往源于人們吸入了含有呼吸道病原體的咽部分泌物。腸桿菌和假單胞菌都是潛在的呼吸道病原體,而在牙周炎患者中,有10%~14%的齦下菌群培養物中含有腸桿菌和假單胞菌。在人體免疫力下降時,這些寄居在口腔中的細菌一旦通過呼吸道進入肺部,便有可能引發肺炎,還可能加劇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癥狀。
牙周病已被視作糖尿病的第六大并發癥。糖尿病患者患上重度或難治性牙周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兩三倍。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牙周有益菌的數量會增加,傷口愈合速度會加快,牙周病變也會相應減輕。然而,如果重度牙周病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則可能加劇糖尿病的病情,抵消降糖藥物的效果,導致血糖水平進一步升高。此外,治療牙周炎通常需要減少糖尿病患者所需的胰島素劑量,這可能會影響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療效果。盡管如此,醫生仍會強烈建議患有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徹底治愈牙周病,以降低因胰島素使用不當而引起的視網膜和動脈血管損傷的風險。
越來越多的臨床數據表明,患有牙周病的孕婦更有可能遭遇早產的風險。這是因為口腔內的炎癥反應可能會觸發子宮收縮。患病牙齦中的細菌還有可能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胎盤,進而感染胎兒。根據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患有重度牙齦炎的孕婦早產的風險是健康孕婦的7倍。
口腔出現健康問題不僅會導致其他疾病,也能從側面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近期,《英國牙科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經過專業培訓的口腔科醫生能夠通過口腔狀況辨別一個人是否患有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嚴重的牙齦紅腫和增生;心絞痛患者可能會感到左側下頜牙齒疼痛;干燥綜合征(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口干和齲齒問題;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現牙齦明顯腫大、顏色異常以及牙齦和黏膜的自發性出血等癥狀。這些患者常常因為牙齦腫脹和出血不止首先到口腔科就診,從而意外發現其他身體部位的疾病。
德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題為《牙齒——秘密的病灶》的文章指出“70%的內科疾病與牙齒問題有關”。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份口腔衛生報告指出:在清潔的口腔中,每顆牙齒表面的細菌數量大約為1000~10萬;在不夠清潔的口腔中,每顆牙齒表面的細菌數量可能會超過10億。為何口腔中會有如此多的細菌?原因在于,口腔不斷分泌唾液,溫度和濕度適宜細菌繁衍,日常的呼吸、說話和進食為細菌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和氧氣,口腔便成為細菌生長和繁殖的理想環境。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2B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