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際科技創新賽道正經歷深刻變革。2025年,當全球目光投向杭州"六小龍"企業群(游科互動、宇樹科技、DeepSeek等)突入美國主導的AI、機器人賽道前列時,一個核心問題亟待回答:中國科創企業如何在算力圍堵中實現技術突圍?
杭州“六小龍” 圖源 潮新聞
這需從徐一睿教授新作《戰爭與財政》探討的"國家能力與財政制度協同"框架中尋找答案。
文 | 徐一睿
歷史維度:
戰爭財政與科技博弈的基因傳承
工業革命以來,國家財政體系與技術創新始終互為表里。19世紀英國海軍改革,42%財政支出投向蒸汽戰艦研發(數據來源:英國國家檔案館),此舉不僅催生現代海軍體系,更使紐卡斯爾造船技術革新輻射全國制造業;20世紀美蘇冷戰期間,NASA預算一度占據聯邦開支4.41%(1966年峰值),間接帶動硅谷半導體產業鏈成型。這些案例揭示:戰略級技術突破往往始于"財政-軍工復合體"的壓強式投入。
正如《戰爭與財政》所論證,日本在1920年代通過"特別會計制度"將40%稅收投入軍工研發(數據來源:日本財務省《大正財政史》),使零式戰斗機等裝備技術代際躍升。但失控的財政擴張路徑,也成為其科技發展不可持續的前車之鑒。
現實鏡像:
杭州科創集群的財政解碼
中國當前的科創突圍可視為新型"財政-技術共同體"的實踐樣本:
1
基礎教育財政投入蓄能
教育部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的畢業生數量超過500萬人,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員全球占比約為50%。這種人力資本儲備,源于近年來國家教育經費占GDP比重的持續上升,并在2023年達到4.00%的戰略投入(教育部《202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其核心成員主要來自中國的頂尖高校,如北大、清華等,并吸引了國際AI領域的佼佼者參與關鍵項目攻關。
2
產業政策精準滴灌
工信部《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顯示,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財政補貼力度持續加大。除直接財政投入外,政府還通過"制度性減稅"等政策工具為企業提供支持。以宇樹科技為例,通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支持,顯著加快了四足機器人B2的研發進程,體現了產業政策對技術創新的有效推動作用。
宇樹科技機器人亮相春晚 圖源網絡
3
基礎設施隱性賦能
財政部數據顯示,國家在超級計算中心建設方面持續加大投入,顯著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成本。以杭州超算中心為例,為區域內企業提供了有力的算力支持,有效提升了研發效率。在游戲開發領域,游科互動《黑神話:悟空》團隊通過使用超級計算機的算力資源,大幅縮短了游戲場景的渲染時間,展現了超算中心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火 圖源網絡
這一模式與《戰爭與財政》中分析的"財政杠桿支點"邏輯形成呼應:美國二戰后通過《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大規模投入培養工程師,為硅谷的人才積累奠定了重要基礎;當前中國也通過持續的財政投入,正在構建面向未來的"全域創新基座"。這種以國家財政力量支持科技人才培養和創新發展的模式,體現了財政政策在推動產業變革中的戰略作用。
未來挑戰:
財政支持的邊界與效能革命
當前科創財政投入面臨雙重考驗:
1
效率壓力:
財政部績效評價報告顯示,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基金在技術轉化方面仍面臨挑戰。部分項目未能達到預期轉化目標,反映創新投入與實際產出之間存在效率差距。這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轉化的評價標準,更科學地衡量資金使用效益。
2
規則博弈:
根據美國2022年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美國政府計劃投入527億美元用于半導體制造補貼及研發激勵。波士頓咨詢集團(BCG)在相關行業分析報告中預測,受該法案供應鏈重組政策及技術出口管制影響,中國半導體企業到2025年可能面臨額外約22%的合規成本壓力,主要涉及供應鏈重構、技術合規審查及替代性技術研發投入等方面。
對此,《戰爭與財政》一書提出的"技術攻堅財政工具包"值得參考:
●動態評估機制:學習日本1970年代"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按階段成果調節補貼強度;
●風險分攤模式:借鑒歐盟"地平線歐洲框架計劃(Horizon Europe Framework Programme )"經驗,探索實施企業研發稅收抵免與政府注資相結合的支持模式。
突圍路徑:
科創財政的迭代躍遷
1
從"大水漫灌"到"靶向激活"
財政部數據顯示,目前政府引導基金規模雖然龐大,但在早期科技項目投資方面的占比仍有待提升。借鑒以色列"YOZMA計劃"經驗,政府資金可采取劣后級LP定位,有效撬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杭州"六小龍"企業中的宇樹科技案例表明,通過國資、產投基金與市場化資本的合理配置,這一投資模式已展現出良好效果。
2
知識產權的財政確權創新探索
科技部正積極探索一種新型的知識產權財政利用模式,即"專利財政證券化"的試點項目。該項目旨在將高校及科研院所擁有的專利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評估,形成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專利資產池,并據此發行ABS(資產支持證券)產品,以吸引資金支持科研項目。這一創新機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多個科研項目提供了研發資金。
3
全球研發網絡的財政支點
應對美國《芯片法案》帶來的挑戰,中國依托"一帶一路"專項基金積極建立跨境創新聯合體:
中沙吉贊產業園通過雙邊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了多家半導體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新一期布局海外研發中心,在荷蘭埃因霍溫等地建立光電芯片聯合實驗室,推動國際化技術合作。
結語:
回到《戰爭與財政》的核心命題
本書通過解剖英日兩國"軍事-財政體制,揭示了一個核心規律:國家創新能力的躍升絕非單純技術突破,而是制度供給能力的集中投射。杭州"六小龍"的實踐印證了《戰爭與財政》的核心研判——當財政工具與戰略科技領域形成精密咬合時,可釋放出改變國際分工位勢的結構性力量。
當前全球正經歷"數字重商主義"轉向:美國以《芯片法案》重構半導體地緣版圖,歐盟借《數字市場法》劃定技術主權邊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科創突圍不僅需要企業技術創新,更需深研"財政政治經濟學"——這是《戰爭與財政》貫穿始終的啟示。書中對日本"特別會計制度"如何加速技術軍國化的警示,對當下科技財政的風險防控仍具鏡鑒價值。
站在2025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我們會發現:數字時代的"技術戰爭"早已超越槍炮對決的范疇,而是演變為財政彈性與制度韌性的復合較量。當杭州企業的算法在硅谷掀動風暴時,這場變革的密碼或許就藏在財政賬簿的墨跡之中——這正是《戰爭與財政》試圖揭示的,關于國家能力的終極命題。
※《戰爭與財政》數據核查說明
1. 日本財政史數據引自財務省公開檔案《明治大正財政史料》
2. 美國NASA預算占比依據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MB)1967財年報告
3. 中國教育投入數據核驗自教育部、國家統計局歷年公報
4. 科創企業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年報、工信部專項審計報告
《戰爭與財政》
作者 徐一睿
出版日期 2025.02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從財政學視角出發,研究和剖析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發展及其相互影響的作品。書中通過對既往數百年全球史,尤其是英國與日本歷史的觀察與梳理,探討了戰爭、財政與國家形成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回溯全球秩序的變遷,揭示了大國財政戰略演變的根本原因,以及經濟學與地緣政治學相互交融并深刻影響全球秩序的內在邏輯。
徐一睿
上海人,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博士,日本專修大學經濟系教授,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財政學會、日本地方財政學會、日本經濟政策學會理事。研究領域:財政學、政府間財政關系、中國經濟。著有《解讀高收入時代的中國經濟》《亞洲經濟與資本主義現狀》《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土地和債務問題》等。2011年《中國財政制度調整新發展》獲日本地方財政學會佐藤獎,為該獎首位華人作者。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