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阿姨:沒嘗過這10樣,別說來過上海”
上海,古屬吳越,飲食淵源頗深。吳儂軟語浸潤下的餐桌,自有一番細膩韻致。古詩詞有云:“鱸肥菰脆調(diào)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遙想當(dāng)年,吳地水產(chǎn)豐饒,鱸魚鮮嫩,佐以菰菜調(diào)羹,那鮮美的滋味,仿若穿越時空,令人垂涎。
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上海歷經(jīng)風(fēng)云變幻,開埠通商成為東西交匯之要沖。四方移民紛至沓來,如百川歸海,飲食文化亦迎來大融合。本幫菜扎根于吳越傳統(tǒng),在這浪潮中吸納百川。
濃油赤醬,是其獨特標(biāo)識,紅燒肉便是典型。
五花肉切塊,經(jīng)慢火燉煮,醬油上色,冰糖收汁,色澤紅亮,入口軟糯即化,甜咸交織,那醇厚滋味,既蘊含江南水鄉(xiāng)的溫婉細膩,又在煙火繚繞中融入了海納百川的豪邁氣魄。
逢年過節(jié),闔家團圓飯桌上,定有八寶鴨鎮(zhèn)場。鴨子腹中填滿糯米、香菇、筍丁等八寶食材,精心烹制,寓意吉祥圓滿。
清明時節(jié),青團飄香,艾草的清新與糯米的軟糯相融,咬上一口,滿是春日氣息,承載著對先人的追思。
日常弄堂生活里,阿婆們坐在門口包餛飩,鄰里間嘮著家常,薄皮大餡的餛飩,下鍋煮熟,盛在碗中,撒上蔥花、蛋皮絲,滴幾滴香油,便是一份落胃的溫暖。
街頭巷尾,早餐攤熱氣騰騰,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jié){,是匆忙上班族與悠閑老人共同的慰藉,開啟滬上人家平凡又充實的一天,飲食串聯(lián)起人與人、家與家的情感紐帶。
弄堂阿姨:沒嘗過這10樣,別說來過上海
1:南翔小籠包。原名“南翔大肉饅頭”,誕生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南翔鎮(zhèn)日華軒點心店的黃明賢所創(chuàng)。
他別出心裁地將大肉饅頭改為“重餡薄皮,以大改小”,選用了不發(fā)酵的精面粉制作皮,夾心腿肉剁成的餡料加上特制的肉皮凍,形成了這道獨特的美食。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傳人吳翔升更是將南翔小籠帶到了繁華的上海城隍廟,從此名聲大噪。
南翔小籠包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皮是用不發(fā)酵的精面粉制成,而餡料則是用夾心腿肉制成的肉醬,加入少許姜末、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diào)制而成。
肉皮凍更是關(guān)鍵,它讓小籠包充滿了鮮美的湯汁。咬上一口,湯汁四溢,滿口生津,滋味鮮美,令人回味無窮。
2:八寶鴨。起源于清朝宮廷,后流傳至民間,成為上海本幫菜中的經(jīng)典之作。據(jù)說,八寶鴨的制作靈感來源于古代的八寶飯,廚師們將多種食材融入鴨腹,既豐富了口感,又寓意著吉祥如意、富貴滿堂。
這道菜的制作工藝極為講究,需選用肥嫩適中的鴨子,去骨后將糯米、火腿、香菇、蓮子、銀杏、蝦仁等多種食材填入鴨腹,再以秘制醬料腌制,最后放入砂鍋中慢火燉煮數(shù)小時,直至鴨肉酥爛、香氣四溢。
品嘗上海八寶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金黃誘人的色澤,隨后是撲鼻而來的濃郁香氣。輕輕咬上一口,鴨肉酥軟而不膩,糯米吸收了鴨肉的鮮美和多種食材的精華,口感豐富而層次分明。
3:蟹殼黃。別看它名字里帶著“蟹”,其實與蟹無關(guān),而是因形似蟹殼,色澤金黃而得名。
蟹殼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dāng)時,上海城隍廟附近的一位點心師傅,為了吸引顧客,創(chuàng)新地將面團搟成圓形,包入甜或咸的餡料,再貼入爐壁烘烤至金黃酥脆。出爐后的點心,形如蟹殼,色澤誘人,口感層次分明,深受食客喜愛。從此,蟹殼黃在上海流傳開來,成為了老上海人記憶中的一抹溫暖。
品嘗蟹殼黃,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魅力遠不止于此。甜餡的蟹殼黃,以豆沙、棗泥為主,甜而不膩,入口即化;咸餡的則包含了豬肉、蔥花等,鮮香可口,回味無窮。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誘惑,讓人欲罷不能。
4:素菜包。又稱菜饅頭,是上海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它以面粉為主料,通過精湛的蒸制技藝,呈現(xiàn)出皮質(zhì)松軟、餡心清香爽口的獨特風(fēng)味。
餡心通常由青菜、面筋、冬菇、冬筍、五香豆腐干等食材剁碎后,再配以香油、糖等調(diào)味品制成。當(dāng)熱氣騰騰的素菜包端上桌時,皮白松軟,餡心綠中生翠,鮮艷悅目,一開籠就滿室生香,讓人忍不住食欲大開。
素菜包的誕生史與上海老城廂的春風(fēng)松月樓緊密相連。這家始于清宣統(tǒng)年間的老字號素食館,早已成為老上海人心中的素食圣地。春風(fēng)松月樓的素菜包制作技藝精湛,被列為非遺保護項目。
每一顆素菜包都承載著百年匠心,皮與餡的比例近乎完美,一口咬下,滿滿的餡料充滿口腔,清新的口感中帶著一絲絲甜味,讓人回味無窮。
5:水晶蝦仁。據(jù)說,最早的水晶蝦仁是由上海本幫菜大師精心研制而成,他們選用了優(yōu)質(zhì)的河蝦仁,通過獨特的烹飪手法,使得蝦仁呈現(xiàn)出如水晶般透明的質(zhì)感,口感鮮嫩爽滑,味道清甜。
這道菜一經(jīng)推出,便迅速受到了食客們的喜愛,成為了上海本幫菜中的一道經(jīng)典之作。
如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你都能找到這道美味的水晶蝦仁。烹飪時,大師們用大火快炒,保留了蝦仁的鮮嫩和原汁原味,再配以少許的調(diào)味料,使得整道菜口感層次豐富,鮮美無比。
6:醬鴨。醬鴨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時期,那時因交通不便,上海居民巧妙地用腌漬方式保存鴨肉,并加入醬油等調(diào)料提味,這一做法逐漸演變?yōu)榱私裉煳覀兯姷尼u鴨。
醬鴨的制作過程頗為講究,需經(jīng)過多道工序,其中腌制尤為關(guān)鍵。成品的醬鴨色澤油亮,醬香濃郁,肉質(zhì)鮮嫩多汁,入口即化。
它集香、辣、麻、酥、嫩于一身,甜中帶辣,辣中帶麻,麻中帶香,香味入骨,令人回味無窮。無論是作為年夜飯的壓軸大菜,還是平日里的小酌佳肴,醬鴨總能以其獨特的風(fēng)味征服食客的味蕾。
7:鮮肉月餅。鮮肉月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dāng)時上海的一些點心鋪開始嘗試將傳統(tǒng)的月餅餡料改為鮮肉,這一創(chuàng)新迅速贏得了食客的喜愛。
鮮肉月餅的制作工藝獨特,需要將精選的豬肉剁成細膩的肉餡,再包裹在酥軟的面皮中,經(jīng)過烘烤,外皮金黃酥脆,內(nèi)餡鮮嫩多汁,每一口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在上海,鮮肉月餅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每年中秋前后,無論是老字號點心店還是街頭巷尾的小攤,都會排起長隊,等待購買鮮肉月餅的人們絡(luò)繹不絕。
8:楓涇丁蹄。源自金山縣楓涇鎮(zhèn)的傳統(tǒng)名菜,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誕生與丁義興酒店緊密相連。公元1852年,丁氏兄弟在楓涇鎮(zhèn)張家橋旁開設(shè)了這家小酒店,起初生意平平。
為了吸引顧客,丁氏兄弟精心烹制了以楓涇豬蹄為原料的紅燒蹄膀,因其色澤紅亮、肉質(zhì)細嫩、酥而不爛而迅速走紅,得名“丁蹄”。
這道美食不僅選料嚴(yán)格,堅持使用黑皮純種楓涇豬的后腿,更在烹制過程中融入了嘉善醬油、紹興黃酒、蘇州冰糖以及丁香、桂皮等香料,經(jīng)過文火緩煮慢燒,使得蹄膀的味道更加醇厚。
楓涇丁蹄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楓涇鎮(zhèn)原名“白牛村”,因宋代進士陳某隱居于此而得名,后改為“楓涇”,與丁蹄的傳奇故事相得益彰。
9:糖醋小排。相傳這道菜最初并非出自名廚之手,而是一名乞丐誤打誤撞發(fā)明的。乞丐在一飯店門口討肉吃,老板好心施舍,乞丐卻覺得味道不佳。
最后,老板親自下廚,隨意將糖和醋倒入鍋中,沒想到這一亂燉竟創(chuàng)造出了令人驚艷的美味,糖醋小排由此誕生。
走進上海的餐館,點上一盤糖醋小排,那酸甜適中的口感總能瞬間喚醒味蕾。豬肋排經(jīng)過精心烹制,外酥里嫩,搭配上調(diào)制得恰到好處的糖醋汁,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糖醋小排不僅美味,更蘊含著上海人對美食的熱愛和追求。
10:開洋蔥油面。可追溯至民國時期,由上海城隍廟食攤點心師陳友志首創(chuàng)。他以精粉面條、洋蔥為主料,加入開洋(即較大的蝦米)與特制蔥油,調(diào)制出這道色香味俱全的小吃。
這碗面的魅力,在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口感。面條筋道滑爽,充分吸收了蔥油的香味,變得濃郁醇厚。蔥油由香蔥慢火熬制而成,香氣撲鼻,與面條的鮮美相得益彰。再搭配上開洋的鮮香,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fēng)煙食錄。在復(fù)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biāo),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jīng)過風(fēng)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