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BranD的好奇心(ID:BranDmag) ? ? ?
幾乎所有與藝術、設計工作相關的新興技術發展時,都伴隨著關于創作者失格的討論。面對最近 deepseek 不斷上漲的討論度,我們似乎又需要重新審視科技和藝術以及設計之間的關系。但新興科技會不會使設計師和藝術家失去工作或許已經成為其中最無聊的討論,可能因為它忽略了構思和表達的藝術,也忽略了創作者要如何運用工具來傳遞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一部分人忌憚AI甚至是科技的同時,不少設計師已經在用行動尋找答案,證明思考與科技工具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道術相濟。
擅長用編程呈現設計的Talia Cotton
Via IG @taliasaccount
當傳統設計工具逐漸被數字化浪潮覆蓋,走在科技前端的編程更是在不斷擴展設計的邊界——它可以讓設計突破了靜態與單一維度的限制,賦予作品更多互動性與生命力。
Jocelyn Zhao是就職于 Google 創意實驗室的紐約平面設計師,她喜歡用“材料”講故事,因為她認為材料能加深自己與氣味、質地和顏色的聯系,為設計注入活力。
“織物博物館”海報設計?Jocelyn Zhao
Via jocelynzhao.com
“織物博物館”(Fabric Museum)就是從她手中誕生的,一個通過獨特“材料”進行表達的作品。Jocelyn Zhao 讓計算機成為了新興的紡織機器,藝術家可以使用計算機語言來“織布”———在生成器中輸入自己想要的圖形或者文字,就能設計出一份具有織物質感的海報。
她從提花織機中汲取靈感,織物的打孔卡語言、以及提花織機的編織效果成為了使用這些代碼設計的海報的視覺特征。
可變標識系統和自定義字體 ?Jocelyn Zhao
Via jocelynzhao.com
織物博物館還舉辦了一次展覽,展出的互動裝置 TextLoom 能讓參觀者感受到傳統的編輯技術是如何與計算機編程相結合的——桌面鍵盤和操縱手柄的設計類似于傳統的織布梭子,是織布機中運送紗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這個裝置中,參觀者通過梭子操縱的是項目設計的 Arduino 代碼,而非紗線,他們模擬梭子的動作來傳遞信息做出設計。
展覽現場
Via jocelynzhao.com
這些代碼成為了Jocelyn Zhao 手中的“新畫筆”,將理性與感性編織成更復雜的敘事。
展覽現場
Via jocelynzhao.com
來自紐約平面設計師 Talia Cotton 也是一位擅長運用編程來塑造文字、圖形的設計師,她能讓圖文素材以令人驚嘆的方式移動和變形,以此來表達理念。她的創意機構和咨詢公司Cotton 充分利用了她的專業領域,在設計與代碼的交匯處,充分地發揮著新興技術的潛力。
為almost studio產出的設計?Talia Cotton
Via IG @taliasaccount
紐約設計節(New York City design festival)的品牌標識就是來自于Talia Cotton 的設計。
設計節是由創意機構 The One Club for Creativity 舉辦的為期一周的慶祝節日,意在匯聚全球創意社區,慶祝紐約市最優秀的廣告和設計。因此在視覺形象的設計中,最重要的是要體現出“慶祝各種創意聲音匯聚”的概念。Talia Cotton 最終通過代碼交出了一份充滿動態的答卷——不同的顏色的字母代表不同的聲音,它們跳動著匯聚到一起,最終重疊成“創意周”(CREATIVE WEEK)字樣。
創意節的生成標識和品牌?Talia Cotton
Via cotton.design
這些不同顏色的、會按照軌跡運動的字母由計算機代碼驅動。創意節的主辦方One Club 創意團隊還在節日期間與Talia Cotton 合作,用代碼開發了一款生成器,方便大家在創意周期間生成自己想要的圖像——用戶可以輸入任何內容,網頁則會這套編程為用戶生成他們想要的圖案。
她們將創作權開放給用戶,讓設計從單向輸出轉向協作共創,與受眾產生了更深刻的鏈接。
網頁生成器和生成的圖形 ?Talia Cotton
Via cotton.design
3D打印、AR(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也為平面設計開辟一片立體的“感官原野”,讓設計從紙面躍入空間,甚至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
《流動維度》是 Jocelyn Zhao 的另一個作品,她對這本書的定義是“VR 裝置” 。她會采用許多方法來拓寬人們閱讀這本書的維度,增強了閱讀、以及視覺的體驗。
比如封面上的文字使用 3D 打印技術制成了浮雕,這些已經變化為超立方體形狀的字母,讓文字從二維的平面上來到了三維的空間里,柱體參差不齊的組合,也更能體現賽博空間的流動性……這些“模擬現實”的手段都讓封面的呈現更加豐富有深度。
《流動維度》封面 ?Jocelyn Zhao
Via Viajocelynzhao.com
此外,這本《流動維度》在討論人的數字身份、以及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時,采用了大量包含廣泛研究和大量信息的內容。為了讓這些嚴謹的研究和數據更加“可視”,Jocelyn Zhao 對它們進行了數據可視化處理,讓文字和數據變成了美觀、生動的圖表和導圖,以圖形的方式描繪基于真實數據的社交網絡,也以一種來自數字世界的技術,增強、揭示了物理世界的真相。
《流動維度》內頁?Jocelyn Zhao
Via jocelynzhao.com
這些結合科技的設計表現形式,也重新定義了閱讀與觀看的方式。
《皇家空間》(Royal Chambers)這本書是藝術組合Wang & S?derstr?m 用數字手段增強感官體驗的一個作品。這本書講述了許多自然界和數字世界中看不見的生命和結構——包括微生物、技術化石、棲息地、數據收集、寄生蟲等等,因此為了讓這些內容得到了更好的呈現,他們在頁面上添加了一些二維碼,使用設備掃描之后,這些原本看不見的事物通過AR(現實增強)清晰地浮現在屏幕上供讀者閱讀、觀察。
《皇家空間》 ?Wang & S?derstr?m
Via Wang & S?derstr?m
Wang & S?derstr?m意在使用這種 AR 技術,來展示平時用肉眼觀看不到的奇幻世界。此時,書籍不再是靜態載體,而是連接多維世界的入口。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他們相信技術可以成為人們感官體驗的延展,而不是取代人類的感官世界。
《皇家空間》 ?Wang & S?derstr?m
Via Wang & S?derstr?m
即便deepseek讓我們看到AI在不斷地迭代后地強大,但人工智能的缺點在當下依然被反復詬病,比如看似邏輯通順但缺乏深層理解與常識的生成內容,及其帶來了“違和感”與“隨機性”。即便如此,部分設計師早已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用以傳遞矛盾與反思。
人工智能生成的圖片似乎總是太完美了,但在細節上總是不夠真實,人物手上的六根指頭、視覺素材非理性的組合方式,都為圓滑、完美的風格增加了不和諧感,但工作室Studio Yukiko已經在為Nobell Food公司制作的廣告中,把這種“違和感”當做特點來進行設計。
廣告視覺?Studio Yukiko
Via y-u-k-i-k-o.com
廣告將故事安排在未來時間的內華達州海岸線上,由于海平面上升,原本的“海岸線”已經位于水下,有一位企業家提供了特殊的游覽行程沉——潛水參觀沉沒的披薩店。為了尋找靈感,Yukiko 團隊回到了 90 年代,當時與水上運動和活動正處于文化巔峰,同時,他們還使用糖果色的扎染作為視覺效果,讓人回想起極限運動和耐力節目在電視中隨處可見的時代。
廣告視覺?Studio Yukiko
Via y-u-k-i-k-o.com
但是這還不夠,為了真正傳達即將來臨的“反烏托邦”的感覺,Yukiko 求助于人工智能,用不完美的圖像增加了不和諧感。畢竟氣候變化事件在新聞推送中變得太容易成為正常卻無聊故事,人工智能帶來的認知失調卻可以成為一種創造性技巧,動搖人們對現實的理解,從而迫使人們思考。
廣告視覺?Studio Yukiko
Via y-u-k-i-k-o.com
人工智能素材庫的龐大和生成的高效性,讓其天然具備了生成內容多樣化與隨機性的特質,如果它面對使用者的決策模糊時,生成的內容更是呈現出明顯的隨機性。設計師岡崎真理子卻將這種特點運用在了Tokyo Midtown DESIGN TOUCH 2024 主視覺設計中。
設計?岡崎真理子
Via IG@maricomarico.o
她在收到“編織設計”這一主題時,提取了“纖維擰成線”這一動作為靈感,思考是否可以從一系列演變和連鎖發展的事件中創造出視覺作品。她選擇使用 AI生成的圖像,并通過計算機自動轉換為線稿,再賦予紋理。最終通過半自動化的視覺元素生成,創造了一種連續的圖像鏈——具體的形象逐漸變為抽象,然后又再次變為具體,象征著事物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也體現了思維與科技結合的生命力
海報設計?岡崎真理子
Via IG@maricomarico.o
她通過人類的主動意志,為機器產生的偶然性賦予某種的意義,也展現了現代設計中人與技術的協同關系。她希望通過人類在巨大連鎖中反應中的微小作用,讓未來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數字技術具有改變觀念的驚人潛力,同時又能與藝術和設計建立新的關系,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在與數字有關的藝術和設計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種下種子、去拓展數字藝術的范圍也很重要——因為我們對技術的看法,以及如何看待數字、藝術、和設計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如何構建和使用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