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紙不語
ChatGPT引發的AI浪潮席卷到了法律行業。
據路透社2025年2月19日報道,美國知名個人傷害律師事務所Morgan & Morgan近期向其1000多名律師發送了一封緊急郵件,警告稱人工智能(AI)可能生成虛假的判例信息,若律師在法庭文件中使用這些虛構內容,可能會被解雇。
早前,該律所的兩名律師在處理一起針對沃爾瑪的訴訟中,被控在法庭文件中使用了AI生成的虛假案例,目前正面臨紀律處分。其中一名律師已承認使用了AI生成的虛假信息,并為此道歉。
此外,在2023年,國外還曝光了多起因使用ChatGPT生成虛假內容而引發的法律問題:2月,美國紐約南區聯邦法院在“馬塔訴阿維安卡公司案”中,制裁了兩名律師及其律所,因其提交了ChatGPT虛構的司法意見;5月,科羅拉多州一名律師因引用ChatGPT生成的虛假案件被駁回動議;同月,據英國《律師協會公報》報道,曼徹斯特法院在審理一起民事案件時,發現當事人引用了四個ChatGPT生成的虛假判例來支持其主張。
不可否認,生成式AI技術極大地縮短了律師研究和撰寫的時間,促使律所與供應商合作或自研工具。據湯森路透調查顯示,在2024年,63%的律師使用過AI,其中12%頻繁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AI存在“編造事實”的風險,有法律專家提醒,律師在使用AI時必須格外小心。因為AI生成內容基于數據統計模式,而非事實驗證。
圖源:IT之家
首例AI介入法律文書案件
2020年,一起馬塔訴阿維安卡公司案(Mata v. Avianca, Inc.)給了AI介入法律行業的可能。
該事件發生于2019年8月27日,原告羅伯特·馬塔(Roberto Mata)乘坐阿維安卡航空670航班從薩爾瓦多飛往紐約,途中被金屬餐車撞傷,被告阿維安卡公司是航班承運人,與哥倫比亞航空公司同屬一家母公司。
2020年7月20日,馬塔通過施瓦茨律師在紐約州最高法院提起訴訟。然而,被告母公司因財務困境于2020年5月10日申請破產,導致訴訟因自動停止規則暫停。2022年2月2日,原告繼初次訴訟終止后,在同一法院提起第二次訴訟,主張基于《蒙特利爾公約》的人身損害賠償。
由于被告主張聯邦法院管轄權,案件于2月23日移送至紐約南區聯邦法院,由法官凱文·卡斯特爾(Judge Kevin Castel)審理。因施瓦茨律師未獲紐約南區執業資格,原告代理律師變更為其同事彼得·洛杜卡(Peter LoDuca)。
但彼得·洛杜卡律師僅作為律師出庭,并負責文書的簽署和提交,而史蒂文·施瓦茨律師因提出最初訴狀,將繼續承擔案件的實質性法律工作。
由于對聯邦法律、《蒙特利爾公約》和破產規則不太熟悉,且無法訪問聯邦判例數據庫,施瓦茨轉而使用ChatGPT,將其視為“超級搜索引擎”。他輸入檢索內容后,ChatGPT生成了看似符合目的的案例引文。盡管他無法找到部分案件,但因ChatGPT“自信地”確認其真實性,并附上案情摘要,最后,施瓦茨未作進一步的核實。
也因此,人工智能幻覺的現象發生了。實際上,ChatGPT生成的是虛假案件,其通過模仿真實案件標題、法院名稱和法官姓名制造了極具迷惑性的內容。一旦施瓦茨進入數據庫檢索,就會發現這些案件根本不存在。
圖源:多維看點
就這樣,施瓦茨在ChatGPT的幫助下完成了對駁回動議的回應。2023年3月1日,洛杜卡律師向法院提交了施瓦茨律師起草的法律文書。
很快,被告律師發現了這份法律文書的端倪:有5個案例無法檢索,還有幾個案例帶有虛假的法官意見或錯誤的信息,并向法官提交了回復意見。
被告向法官提交的回復意見簡況。圖源:上海市法學會
法院調查后發現,原告律師提交的案件雖看似真實,但存在明顯缺陷,顯然非美國法院所出,使其陷入困境。
隨后,法院要求原告律師提交宣誓書及引用案件副本。施瓦茨再次使用ChatGPT準備材料。2024年4月25日,洛杜卡律師提交了相關文件,包含ChatGPT生成的案件摘錄,但未附全文。宣誓書對案件來源表述不清,未提及數據庫,也未承認使用ChatGPT。
然而,法院仍未能找到這些案件。經調查,原告律師提交的案件摘錄雖在形式上看似真實,但存在明顯文體和邏輯缺陷,與常見法院摘要不符,顯然非美國法院所出,使原告律師陷入尷尬境地。
在2024年5月4日的命令中,主審法官凱文·卡斯特爾稱,“法院遭遇前所未有的情況,原告律師的反對意見中存在大量虛假案例引用,提交的6起案例均為偽造。”
此時,施瓦茨律師才意識到ChatGPT生成的內容不可靠。他在2024年5月25日的宣誓書中承認,未意識到ChatGPT是生成工具而非搜索引擎,未懷疑其內容的真實性。
施瓦茨律師在被告和法院質疑后仍堅持虛假內容,其行為超出合理范圍,顯得不誠實。最終,法院認定其行為具有主觀惡意,違反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11條,對其及律所處以5000美元罰款,并要求向相關方通報制裁結果。法院同時駁回原告訴請,確認其索賠因超出《蒙特利爾公約》2年時效而不成立。
據了解,律師史蒂文·施瓦茨(Steven Schwartz)自1992年起在紐約州執業,專長于人身傷害和工人賠償法,但未取得聯邦法院執業資格。此次案件也是已知的、首例涉及律師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撰寫法律文書不當行為的案件。
運用AI大模型操縱司法公正
此外,國內還發生了比馬塔訴阿維安卡公司案更離譜的案例。
2024年3月,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西虹橋(進口博覽會)人民法庭受理了一起商標侵權案,由此揭示了部分人員利用AI大模型技術進行“虛假”證據收集的真相。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截圖
原告“海上祥云”(化名)作為商標注冊人,發現在某搜索引擎中輸入“海上祥云面點加盟官方網站”時,搜索結果首位顯示的是“上海祥云面點網站-加盟總部-專注餐飲加盟20年”的廣告鏈接。據此,原告認為,被告“祥云面點”通過購買搜索引擎廣告并設置與“海上某云”相似的關鍵詞進行推廣,涉嫌商標侵權,遂起訴要求被告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
然而,承辦法官趙暉暉發現,“祥云面點”知名度更高,不存在“傍名牌”動機。
經調查,被告否認侵權,且法院向搜索引擎公司發函確認,被告未設置相關關鍵詞。
兩個月后,趙暉暉又承辦了一起類似的商標侵權案,原告從“海上祥云”變為“四季冒菜”(化名),被告仍是“祥云面點”。
趙暉暉說,“更蹊蹺的是,我們比對后發現,這兩起案件的原告都委托了同一個律師團隊進行法律代理。正值上海法院全面推進數字法院建設,我們通過辦案系統的‘數助辦案’功能檢索后進一步確認,這個律師團隊竟然在全國代理了400起類似的案件。”
據搜索引擎公司調查發現,原告律師通過同一IP多次非正常搜索,觸發系統故障,導致被告鏈接誤出現在搜索結果首位。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利用AI大模型技術制造“虛假”證據,誤導司法。
最終,原告代理團隊確認后申請撤訴,并承諾不再起訴。趙暉暉認為,這種非正常搜索行為可能是為了制造侵權假象,從而批量提起訴訟,獲取不正當利益。
肖颯律師團隊認為,即使不考慮是否達到“情節嚴重”的入罪標準,原告及律師的行為已涉嫌“虛假訴訟”。根據兩高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虛假訴訟犯罪懲治工作的意見》第二條,虛假訴訟犯罪是指行為人單獨或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偽造證據、虛假陳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實,虛構民事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本案中,律師及原告通過“碰瓷”行為可能獲得的利益與涉嫌虛假訴訟罪的刑事風險嚴重不成比例。該團隊認為,這種損人不利己且風險巨大的行為應堅決遠離。
使用AI生成內容時應嚴格核查
自ChatGPT推出以來,其便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質疑。通過分析海量網絡數據,ChatGPT能夠模擬人類對話,甚至協助設計宣傳材料。然而,其輸出內容中常常夾雜著似是而非的信息,令人難以分辨。
據OpenAI官網信息,財通證券曾用ChatGPT撰寫醫美行業報告,并通過DeepL翻譯。報告提到,該工具雖能模仿專業人士語氣,但內容真假難辨,除非讀者有相關知識。財通證券分析認為,ChatGPT在文字表達和標題擬定上表現不錯,但直接生成加翻譯的方式仍存在標點錯誤、術語不當和數據來源不明等問題。
法律人士游云庭在使用中也發現類似問題:“AI答不上時會編造信息。比如,我問自己的職業背景,它卻把我錯寫成刑事律師,還編了一起案件。所以,專業人士使用AI內容時必須嚴格核查。”
盡管ChatGPT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降低了信息造假的門檻。
上海一位律師表示:“在法律領域,ChatGPT可輔助基礎文書撰寫和法條檢索,但具體案件的法律分析仍需律師的專業判斷。目前,國內律師對ChatGPT的使用并不廣泛。”
法院在一份判決書中指出:“律師準備法律文件時,通常會參考多種資源,如初級律師和法律數據庫。”
游云庭認為,盡管ChatGPT推動了AI發展,但在中國法律領域,AI在合同撰寫和案例檢索等方面仍不成熟。未來,生成式AI或許能在基礎法律服務中發揮作用,如勞動糾紛和房產爭議等常見案件,但復雜案件仍需依賴專業律師。
在談及人工智能當前在法院的應用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國際合作局副局長何帆介紹,目前,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廣泛,包括事務性輔助工作,如信息回填、智能編目、法條推送、文書糾錯,以及實體性幫助,如類案推送、證據篩查、風險預估。然而,實體性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分析疑難案件和預警重大證據瑕疵等功能還需大量基礎工作,不能盲目樂觀。
[引用]
① 法律行業“AI 幻覺”加劇,美多名律師因引用虛假內容而遭處分.IT之家.2025-02-19.
② 美國律師因引用ChatGPT虛構案例被罰 律師該如何與AI共處?.潮新聞.2023-06-24.
③ 姚立|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編造法律案例的風險與啟示——評2023年美國“馬塔訴阿維安卡公司….上海市法學會.2024-12-16.
④ 律師要不要與 AI 保持“安全距離”?從兩個離譜案例說起.......肖颯lawyer.2025-02-19.
⑤ 上海青浦區法院對400件商標侵權案件追根溯源,揭開惡意取證真相,打破人工智能“幻覺”,確保司法公正不被技術操縱——
法院,幫AI大模型“反詐”.人民法院報.2024-10-11.
⑥ 法院是否可借助人工智能判案?最高法:可輔助辦案,但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替代法官.紅星新聞.2023-03-09.
⑦ 美國一律所向旗下律師發出警告:使用AI虛構案例將被解雇.光明網.2025-02-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