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exels
【編者按】渡過資深人氣催眠師徐強老師免費開放10個名額,通過催眠幫助受抽動癥患者(詳情可見文末及”閱讀原文”)。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抽動癥,以及催眠治療改善抽動癥癥狀的原理,徐老師寫作本文,歡迎了解。
重新認識抽動癥:從難到易的康復之路
在醫學領域,抽動癥常被視為棘手的神經性疾病,治療過程復雜且漫長。然而從催眠這一獨特視角出發,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解決起來或許不那么困難。許多患者在僅僅接受一次催眠干預后,癥狀便能明顯緩解。這并非因為催眠師有超凡的能力,而是源于對癥狀理解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
醫學上,抽動癥通常被歸類為神經性疾病,治療多聚焦于神經機制的調節。但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抽動癥可能只是一種由心理問題引發的軀體癥狀。在諸多軀體癥狀中,偏頭痛、肚子痛以及心悸胸悶等較為常見,屬于相對較輕的表現,而抽動癥則更為嚴重一些。更嚴重的軀體化癥狀甚至可能會演變為器質性疾病。比如說腫瘤,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達成共識,認為腫瘤是一種心因性疾病。基于此,若我們將抽動癥視為一種軀體化癥狀,運用催眠這種心理治療方法去干預,往往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經常一兩次催眠后便有明顯改善。
在深入探討抽動癥之前,想先分享一些我的個人經歷,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對軀體癥狀這一現象有了新的認識。
在加入“渡過”之前,我曾與一位國內知名的腫瘤專家共事,在她的團隊中為腫瘤患者提供心理干預。正是這位專家讓我了解到腫瘤是一種心因性疾病。在那段工作經歷中,我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患者的軀體癥狀去探尋背后的情緒和創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段經歷讓我對軀體和心理之間的緊密聯系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其實,我第一次接觸抽動癥的經歷十分特別,當時甚至不知其為何物,卻意外地將其解決。
那是我剛學完催眠不久,在社區做公益志愿者,提供義務心理咨詢。
某一天,一位50多歲的女士前來尋求幫助,她自我介紹患有抑郁癥已經長達十幾年了,在諸多癥狀中,有一種表現格外引人注目——不自覺地罵人,甚至自己都毫無覺察,常常是一邊做家務,一邊嘴里會無意識的說出罵人的臟話,直到周圍有人提醒才察覺自己的行為。當時,我對這種癥狀并不了解,也根本不知道這個癥狀叫,便按普通抑郁狀態為她進行了催眠。
我們前后進行了三次催眠,前兩次并未著重處理她罵人的問題,而是先處理了其他創傷事件,如原生家庭矛盾、親密關系問題及家族沖突等。直到第三次,才開始著重解決她罵人的問題。 在催眠狀態下,她自己說出了問題的根源——是因為心中壓抑了過多的委屈和怨恨無法釋放,所以才會控制不住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由于前兩次催眠已經釋放了她大部分的負面情緒,第三次處理起來相對容易,順利地將殘存的情緒問題疏導后,催眠便結束了。半年后,我再次在社區遇到她,得知她再也沒有出現過不自覺罵人的現象了。
這件事情過去許久之后,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和學習的深入,我才知道這種病叫抽動穢語癥,是一種在醫學界被認為較難治療的疾病。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寶貴的經歷, 當我后來加入“渡過”為群友們進行催眠時,一旦遇到抽動癥或其他軀體癥狀的來訪者,便能按照這個思路開展工作,總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抽動癥的成因剖析
那么,為何催眠能夠有效改善抽動癥呢?
這需要從軀體癥狀的成因說起。我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以下一些關于軀體癥狀成因的解釋:
“我們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情緒,若未能得到釋放,會在身體內累積,形成緊繃、酸痛等氣阻塞現象,進而引發所謂的軀體化癥狀。若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與釋放,還可能演變為內傷、疾病甚至細胞病變。”
“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指出,70%以上的人會通過攻擊自身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情緒。其中,消化系統、皮膚和性器官是受情緒影響最為嚴重的部位。”
“美國著名的精神神經免疫學家甘蒂絲·柏特(Candice Pert)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她發現,情緒相關的分子不僅存在于大腦中,還廣泛分布于人體全身。這一發現讓我們明白,情緒實際上是儲存在身體各處的。”
通過這些論述,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情緒是可以通過某種形式壓抑在我們的身體里的。 理解了這個問題,再來看抽動癥成因,它剛一開始出現的時候,也許并不是像傳統醫學認為的那樣是神經遞質的異常,而只不過是負面情緒積壓過多,無法正常釋放造成的。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就如同燒開水時,水壺中的蒸汽因無法排出,就會頂著壺蓋不停跳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身體本身具備釋放情緒的功能,軀體化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防御機制,用來處理無法釋放的情緒。然而,當情緒過于強烈,超出了身體的正常承受范圍,無法順利釋放時,便會轉而攻擊身體自身。在前面提到的抽動癥案例中,患者已經明確告知我們成因——自己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長期壓抑了過多的怨恨情緒無法釋放。
其實,這種身體釋放情緒的現象,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體驗。當人處于極度恐懼或憤怒時,身體往往會不受控制地哆嗦、發抖;再比如,當人感到焦慮時,許多人會出現抖腿、咬指甲、撓頭等小動作,這同樣也是身體在釋放情緒的一種表現。
不同之處在于,普通人的情緒釋放是暫時的,強烈情緒過后這些身體狀態就會消失,而且也不是經常出現;但對于有軀體化癥狀的患者,癥狀發生頻率會更高,也會更強烈。抽動癥患者更是如此,由于積壓的情緒過于嚴重,始終無法通過正常途徑釋放,只能借助身體來宣泄,即使在平常狀態下,身體也會不斷的釋放以前壓抑的情緒形成抽動,而情緒越強烈,抽動就越明顯。
我們再來看看學術上對抽動癥成因的解釋。《沈漁邨精神病學》這本經典的專業工具書中提到:“抽動癥狀與心理壓力和緊張密切相關。研究證實,應激可誘發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出現抽動障礙。”盡管書中對抽動癥的成因還有其他多種生物學角度的分析,但其它幾條往往后面都會跟一句“有待證實”,唯有這一條與情緒相關的成因,是得到明確證實的。
如果能理解抽動癥與情緒的緊密聯系,認識到它本質上是一種軀體癥狀,那么運用催眠來改善抽動癥就變得簡單了。有時只需要一句話:“感受一下你的身體要說什么?幫他說出來!”
曾有一位癥狀嚴重的小伙子前來尋求幫助,他一躺在沙發上,身體就會劇烈抽動,用一個不太禮貌的比喻,就像案板上撲騰的魚,我甚至開玩笑說,都擔心他會把沙發震砸壞了。
在引導他進入催眠狀態后,我問他:“你的身體想說什么?”他只回答了一個字:“滾!”
就是通過這個簡單的“滾”字,找到了開啟他心靈的鑰匙,逐漸釋放了他壓抑在身體中的憤怒情緒。
原來,他早年曾遭受嚴重的校園霸凌,由于無法解決,又不敢反抗、無人傾訴,這些憤怒的情緒便積壓在身體中,最終導致了嚴重的抽動癥狀。經過五次催眠治療,他將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后,抽動癥狀基本消失。
催眠,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
催眠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技術,又是如何讓身體“說話”呢?
簡單來說,催眠是一種與潛意識溝通的心理學技術。催眠師通過語言引導,帶領患者進入一種潛意識開放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的感受能力與平時截然不同,大多數人能夠敏銳的感知到身體想要表達的信息,找到身體出現各種狀況的原因,甚至能“看到”情緒的樣子,包括它的形狀、顏色、運動方向甚至溫度、氣味等,還有可能直接與這些情緒進行對話,或者看見導致這個情緒產生的原始創傷。
這么說聽起來也許有些難以理解,但在催眠實踐中卻十分常見。在一對一的催眠治療中,約80%以上的受催眠者都能看到情緒的具象化表現;在團體催眠中,也有30%以上的人能夠做到。
而當我們看到情緒后,了解它想表達的是什么之后,就有可以通過專業的方法將其釋放出去。情緒能量減弱后,身體的抽動自然也會緩解,就像燒開水時,水壺中的蒸汽排出后,壺蓋便不再震動了。
不過,僅僅通過釋放情緒的方法,雖然能夠使抽動癥狀迅速等到緩解,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壓抑的負面情緒往往是由于早年經歷的創傷或承受的壓力導致的,如果只是釋放情緒,雖然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效果是暫時的。我們還需要借助催眠回溯的方法,找到更深層的創傷根源,并加以專業處理,這樣才能真正徹底地解決抽動問題。
結語:
綜上所述,抽動癥并非無法攻克的疑難雜癥。只要找到合適方法,患者積極配合催眠師的工作,抽動癥的困擾是可以輕松解決的。
作者簡介:
徐強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際催眠與教育委員會(NGH)認證催眠師,美國OMNI認證催眠師, IMHTC認證臨床催眠治療師,擅長使用催眠技術解決抑郁、雙相、焦慮、強迫、恐懼、失眠等嚴重心理問題,總計催眠咨詢時長超過4000小時,特別是對緩解軀體癥狀及心理創傷修復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掃描二維碼后可選擇徐強老師預約催眠
作者過往作品:
為幫助抽動癥患者更好了解自身病情,尋求有效的預方法,渡過現開展免費催眠招募活動。
對象:年齡14歲及以上,符合抽動癥相關癥狀表現的患者,癥狀包括但不限于不自主的眨眼、扮鬼臉、搖頭、聳肩、伸脖子、清嗓、嘟噥等。
你將獲得免費催眠干預一次,一次120分鐘
撥打1366100408添或加微信13661004028報名
關注渡過,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尋找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