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近日,成都、武漢、鄭州、西安、東莞、杭州、合肥有點“小郁悶”,因為它們非常看重的定位、頭銜,不見了。
1、最近,國務院完成了對所有超大、特大城市的2035年版國土空間規劃的批復,大家驚訝地發現:9個國家中心城市縮編了,只剩下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重慶,而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的定位中,不再有“國家中心城市”的表述。
2、央視在報道上述新聞的時候,列出了超大、特大城市名單。把之前自行(或被媒體)宣布晉級的城市“打回原形”,在央視列出的超大城市名單上,武漢、東莞、杭州不見了,這三個城市回到了特大城市的序列里;合肥則從特大城市名單里消失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來分析一下。
所謂超大城市,是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這是中國級別最高的城市;特大城市,是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但沒有突破1000萬的城市,處于城市的第二層級。
下圖是央視列出的城市名單:
央視列出的超大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和天津。
特大城市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蘇州等15個。
過去2年,武漢、東莞、杭州曾自行(或被媒體)宣布城區常住人口超過了1000萬、晉級了超大城市,合肥宣布晉級了特大城市,現在怎么又被“打回原形”了呢?
或許有人會說,央視在列舉上述名單的時候很清楚地說明了: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
也就是說,這些數據是截至2020年11月1日(七普時間點)的,所以并沒有直接否認武漢、東莞、杭州現在是超大城市,合肥現在是特大城市。
這種說法未必正確。
先看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后,國家統計局通過“求是”雜志官宣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單:
的確,這個名單跟央視公布的高度一致。就連深圳為什么排名第三,而不是第五,都可以解釋——因為深圳城區常住人口更多一些。
但請注意,這個名單上沒有蘇州。
所以,央視雖然使用的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但做了修訂,加入了蘇州。
當然,加入蘇州是有理由的。之前蘇州的工業園區由于統計代碼問題,被認為是“非城區”,所以這100多萬住在蘇州最核心區、房價最貴區域的常住人口,被默認為郊區人口,非城區人口。
后來經過蘇州的溝通、交涉,這個BUG被修訂了。所以,蘇州被承認為特大城市。
但問題是,為什么最近兩三年自行(或被媒體)宣布為超大城市的武漢、東莞、杭州,特大城市的合肥,它們的資料沒有更新?央視依然采取了舊資料?
其實我之前曾撰文分析過:武漢、東莞、杭州宣布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晉級為超大城市,合肥晉級為特大城市,未必嚴謹。
中國的人口普查每隔10年搞一次,其他年份都是1%抽樣人口調查估算出來的數據。
而且,城區常住人口是有嚴格定義的。比如代管的郊縣、縣級市,其城區居民不能統計在內。
其次,即便有些城鎮不屬于代管縣市,但它跟中心城區不連接,而是孤島性質的區域,也不能統計在內。
此前一些媒體根據住建部發布的“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里的數據,就宣布哪些城市晉級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其實是非常不嚴謹的。
原因很簡單,這些數據都是各地估計出來的,不是數人頭普查出來的。而且那個年鑒表格里,關于人口的統計錯漏明顯,標準不一。
央視此次報道的時候,一定仔細核實過,所以沒有采取過去兩年媒體或各地自行宣布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單”,而是征求了統計部門的意見,加上了蘇州,其他的沒有做改變。
下面我們可以從第七次人口普查前后,安徽、湖北各地人口數據的戲劇性變化,看看普通年份各地公布的人口數據有多么不靠譜:
比如合肥,2019年公布的常住人口是818.9萬人,到了第二年人口普查的時候,查出來的人口是937萬,此前漏掉了118萬人。
而安慶、六安等城市,普查前多統計了50萬人左右。
在武漢,普查也讓人口暴增了111萬,而三四線城市此前普遍多統計人口,孝感竟然能多統計65萬人。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誤差?
第一個原因是上文說的,非普查年份是按照1%抽樣調查來估算的,所以肯定不準。
第二個原因是,此前大城市普遍要求控制人口,所以少報是必然的;小城市人口流失太多不好看,多報也是必然的。
最近幾年情況變了,除了京滬之外,國家鼓勵大城市人口多一些,所以多報應該也是常態。
搞懂了上述原因,你就會明白:為何央視只采用七普數據,最多修正了蘇州的數據,其他的、自行或被媒體宣布晉級的城市,央視沒有采信。
再看成都、武漢、西安、鄭州被拿掉“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問題。
下圖是9個此前被媒體稱為國家中心城市,在國務院批復中獲得的最新定位:
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的最新定位和功能里,都沒有出現“國家中心城市”的表述。
北京、上海的定位里雖然沒有“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表述,但實際定位更高。
北京是首都+四大中心——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所以它向下兼容一下,就是“國家中心城市”。
上海定位也非常高,是5個國際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所以,上海當然也是“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這四個城市獲得的,都是次一等的“大區中心”的定位。
為什么會發生這一變化?國家中心城市到底是9個,還是5個?
要搞懂這個問題,需要回顧國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
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城鎮體系規劃設置的最高層級,最早在2005年由原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的。
當時,建設部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10年)》,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大城市確定為首批國家中心城市。但這個規劃上報國務院之后,未能獲得批復。
2010年,住建部又委托中規院編制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中增加了重慶,后來這個規劃國務院也沒有批復。
但至少在主管部委達成了一個共識:國家中心城市就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重慶。
為什么選這幾個城市?
中國的規劃,歷來看重行政級別、GDP總量、人口總量。京津滬渝是直轄市,所以要保證入選。至于廣州,那個時代風頭正勁,“北上廣”的概念正在替代“京津滬”,所以也必須入選。
隨后幾年,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就斷片了,暫停了下來。
2015年底,國家開始考慮北京大城市病的問題(醞釀雄安新區和通州副中心),覺得京滬身上負擔太重,需要減量優化發展。
國家發改委也行動起來,在隨后的幾年里接連通過發函、批復相關規劃的方式,宣布支持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但這些城市一般會淡化“支持建設”,而直接把自己表述為“國家中心城市”。媒體也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區別。
為什么當時國家選中了這4個城市來支持,而沒有選中經濟更發達的深圳、蘇州、杭州、南京?
大概是因為在那幾年,對均衡發展的重視度高于“效率優先”。所以,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比如成都、武漢、鄭州入選了。西安的入選,有“北方+西部”等多重理由。
現在,情況再次出現了變化。國家通過批復各地國土空間規劃的方式,微調了各地的定位,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獲得了修正。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又被“打回原形”,成了大區中心城市。
為什么會這樣?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部分城市實力不夠,拔苗助長沒有實際意義,反而影響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
比如從經濟總量上看,西安GDP只能排在內地城市第21位,不僅遠低于蘇州、南京,也比佛山低。鄭州GDP也只能排名第16名,還沒有無錫高。
如果看資金總量,西安、鄭州的排名要好一些,但依然在前11名之外。
最近幾年,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民生上做得都更好,實力更強,在國際上影響力更大的深圳、杭州、蘇州都不是國家中心城市,憑什么要讓這幾個城市上?
其實在這次規劃中仍被明確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天津和重慶,也缺乏說服力。GDP上,天津已經下滑到了內地第12名;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上,重慶連深圳的一半都沒有,在內地排名第八。
重慶還是默認的西部第一中心,但事實上西部第一中心是成都。看看資金流和人流就知道了。成都的航空客運量已經超過了廣州,躍居全國第三。而重慶輻射能力明顯小于成都。
天津和重慶是直轄市,拿到手的定位很難被取消。即便城市功能并不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但這個頭銜還是會長期維持的。
所以,對規劃不能不重視,也不能太認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