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的時候,什么東西看一眼就會犯困?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腦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書”,尤其是教科書,催眠效果簡直就是立竿見影,只要翻開一本專業書,就像陷入了某種催眠術一樣,要不了多久就呼呼大睡。奇怪的是,好像也不是所有的書都很催眠。
為什么有的人一看書就困?這些現象有什么科學的解釋嗎?
看書困
這鍋可能得讓“這本書”背
不同的書,其催眠效果可能是天差地別的。專業書籍的催眠效果是當之無愧的“TOP級別”,幾乎能夠讓我們在看到第一個名詞術語的時候就馬上眼皮沉重、頭腦發暈。而反觀網絡小說,對于催眠只會起到反作用,越看越興奮,一不小心就從天黑看到天亮。
這其實是由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認知機制決定的。
當我們看書的時候,書中的文字信息必須經過我們的一系列認知系統的處理后才能被理解,包括用視覺系統識別單詞,用注意力篩選出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后調動記憶中的相關知識,對文字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和重組,最終形成對這些文字信息的理解。
看書其實也是一項需要消耗大量認知資源的活動,但是不同的書所造成的認知負荷是不一樣的,這取決于其中的文字信息所要求的認知加工復雜程度。
當我們看一本專業的教科書時,因為我們往往是抱著學習的目的進行閱讀的,但是教科書中的知識是成體系的,需要我們理解其中的理論,涉及較多的分析和推理等高級認知過程,同時我們還要努力地去記住這些知識。可想而知,這時候由于大腦認知負荷較高,大腦 CPU 必須要高速運轉,對認知資源的消耗是很大的。
圖源:小紅書用戶@xnuduvdhjwi
大部分專業書籍的可讀性 (Readability) 是比較低的,一般都會涉及較多的陌生詞匯、長句子和復雜語法等,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段閱讀材料的可讀性較低時,會對大腦造成較大的認知負荷,大腦處理這些材料的時間更長、難度更高,從而導致讀者的閱讀速度降低,更容易對材料產生不完整的理解,學習效率更低。
但是一本網絡小說卻是剛好相反的,我們讀這些網文只是一種娛樂消遣,并不需要刻意記住和學習,而且網文的可讀性一般都非常高,讀起來暢快淋漓,情節快速發展、引人入勝。
我們不必去分析和推理,更多的是跟隨著故事的節奏走,大腦對此的認知加工幾乎是自動化的,不太需要刻意地努力,所造成的認知負荷也很低,所以不會讓大腦產生疲勞感,反而還會因為故事劇情的跌宕起伏,刺激大腦不斷產生好奇和興奮感,越讀越清醒。
困意可能是大腦的警告信號
天底下的每一位打工人應該都有一種共同的煩惱,雖然白天上班的時候幾乎都是坐著,沒干什么體力活,但是下班后卻還是會感到身心俱疲,啥都不想干,只想躺著。
這是因為我們上班的時候一直處于持續的高度認知負荷狀態,需要不停地處理材料,參加各種會議,這一天下來,大腦消耗的能量實在太多了。根據研究數據,雖然大腦只占體重的大約2%,但其消耗的能量卻能占到整個身體基礎代謝率的大約20%。
當認知疲勞觸發了大腦的保護機制時,大腦被迫進入了一種“省電模式”,通過降低認知活動的強度,產生困倦感,迫使我們停下手里的事情,去休息和恢復能量,避免因為“過勞”而損害大腦功能。
所以,當我們一看書就犯困,就需要注意這可能是大腦因為過度的認知疲勞而發出的警告信號,提醒我們盡快休息,恢復能量。
想要看書不困
試試這5招
1.選擇易讀性較高的書
有些書一看就犯困的原因就在于其語言枯燥、內容復雜,可讀性實在是太低了,才會讓人感到“難以消化”。
同樣主題的書,我們可以盡量選擇那些排版更加清晰、圖文并茂、語言生動和行文風格更加通俗易懂的版本來讀,能夠幫助大腦更加輕松地理解信息,減少困倦感。
2.間歇性閱讀法
這指的是一種利用短時間集中閱讀與休息交替進行的方式,在閱讀一段時間后短暫休息,恢復能量,防止大腦過度疲勞。
例如采用經典的番茄工作法,規定自己每閱讀25~30分鐘,就休息5分鐘,然后再繼續閱讀同樣的時間,如此循環閱讀。
3.學習閱讀技巧
閱讀其實是一項可以通過后天訓練而提升的一種能力,有很多講閱讀方法的書籍里都提到了如何快速提升閱讀水平,例如通過速讀法訓練眼睛和大腦的協調性,利用分塊閱讀法將長難句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塊信息,學會用跳讀和略讀技巧快速捕捉關鍵信息等。
4.逐漸增加閱讀難度
正如鍛煉肌肉一樣,大腦的認知能力也需要循序漸進的訓練,如果發現自己閱讀那些較為復雜的書會比較容易感到困,就可以從一些簡單、輕松的讀物開始,逐步過渡到較為復雜的內容。
通過這種方式,你的大腦可以逐步適應更高強度的認知任務,從而提升處理能力,減少疲勞感。
5.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在前面也提到,一看書就犯困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最近處于過度的認知疲勞狀態,而不是書本或自己的問題。心理學認為,良好的情緒狀態、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都能很好地緩解認知疲勞,提升認知能力。
因此,我們也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多樣化的休閑活動,適當舒緩身心,可以很好地提升專注力,讓思維更加清晰,看書也就不那么容易困了。(以上內容為部分節選)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作者:ACC心理科普,審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樊春雷、天津大學泰達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趙偉)
本期編輯:梁冠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