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末班公交車碾過空蕩的馬路,輪胎與瀝青摩擦的聲響像一聲嘆息;電臺的調頻聲波在午夜消散,電視機雪花屏的噪點逐漸褪色成數碼時代的像素塊……我們舉著手機拍攝這些場景,配上一段懷舊濾鏡的短視頻,卻在評論區為它們的消亡憤怒吶喊。
這種割裂的悼念,恰似一場自導自演的葬禮。
佛山傳媒集團的公告冷靜得像一份病理報告:FM98.5因“精簡頻率、媒體融合”將于2025年2月24日零時停播。
當這個消息四處蔓延的時候,社交平臺涌現出潮水般的緬懷,那些悼詞里翻滾著燙眼的真相:“是我們親手調低了收音機的音量,轉身卻抱怨時代太吵。
很多人依舊記得985開播于1994年的夏夜,依舊記得《今夜情為證》里邱靜的溫柔聲音在夜幕降臨燈火闌珊處,撫慰城市中眾多孤獨的心靈和失眠的青春。
▲《今夜情為證》主持人邱靜
但鮮少有資料提及,這個曾以80%市場份額穩居佛山收聽率榜首的電臺,停運前的日均聽眾還有多少。
我們像收藏古董般將舊事物封存在記憶里,卻放任它們在現實中缺氧窒息。
黑膠唱片積灰的紋路、酒樓下架的最后一道點心、芳村碼頭日均不足20人乘坐的渡輪……這些消逝的刻度,丈量著現代人最荒誕的悖論:我們以缺席的姿態參與殺戮,又以圍觀者的身份哀悼廢墟。
正如某位985的聽眾坦言:“手機里的歌單比電臺更新潮,但聽到停播消息時,突然想起高中晚自習偷聽《城市俏佳人》的心跳。”
舊事物正在經歷一場詭異的復活。西關大屋成了網紅打卡背景板,騎樓老街被改造成“國潮主題街區”,連渡輪停運的公告都能衍生出十萬點贊的懷舊vlog。文創產業給歷史裹上糖衣,卻讓真實的記憶吞下氰化物——當芳村碼頭變成短視頻里的#復古攝影圣地#,再無人關心它曾是連接兩岸生活的血脈。
這種溫情脈脈的殺戮,比推土機更殘忍。985的節目單里,《十八樓C座》曾用聲音編織市井煙火,而今它的音頻片段被切割成15秒的BGM,夾雜在電商直播的吆喝聲中。舊時光成了流量游戲的籌碼,我們在九宮格照片里消費情懷,卻不肯為一場真實的日落駐足。
當《城市俏佳人》主播方可程把“FM985停播/節目轉入FM924”的消息嵌入她的視頻號時,某種集體潛意識被悄然叩響。
原來,這頻率承載的不僅是31年的聲波,更是一代人精神坐標的坍縮:70后聽著它從卡帶走向CD,80后伴著它度過高考前的深夜,90后卻在算法推送的歌單里遺忘了調頻旋鈕的觸感。
我們陷入永恒的拉扯。一邊用藍牙耳機筑起信息繭房,一邊渴望電臺隨機播放帶來的意外驚喜;一邊在手機地圖規劃最快捷的Citywalk路線,一邊幻想重遇那個在渡輪上邂逅晚風的自己。
這種矛盾投射著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向前奔跑時,總擔心把靈魂落在了來時的站臺。
要知道,舊事物的消亡從來不是突然的死亡,而是慢性失血。當公交車乘客被網約車分流,當電臺聽眾轉向播客和音樂App,當早茶酒樓輸給外賣平臺——每一次便捷的選擇都在為記憶掘墓。
我們自己,既是劊子手,又是守墓人,舉著數字化鐵鍬,埋葬自己的一部分。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985的停播如同時代遞來的鏡子:里面映照出的不是懷舊的淚光,而是我們集體參與的、靜默的共謀。
那些消逝的刻度終將成為未來的化石,而此刻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忽略、每一次“收藏-遺忘”的循環,都在雕刻著下一輪悼亡的碑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