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格力總部大樓的走廊里,靜靜地懸掛著董阿姨那句著名的"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鐵娘子用三十年的時間,將格力電器從年產值不足2000萬的小廠打造成市值超2000億的家電帝國。但近年來,這位商業女王的每次公開亮相,都在社交媒體掀起輿論漩渦。人們突然發現,曾經被奉為"中國制造代言人"的董阿姨,似乎正在滑向一個自我構建的理想主義陷阱。也因此每年都為我們貢獻幾個鮮活的幽默話題。
在2021年全球硬科技創新峰會上,董明珠宣稱格力研發的"零碳源空調技術"可實現"不用電費",這番言論引發業界嘩然。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系統確實將光伏發電與空調結合,但所謂"不用電"實為營銷話術的夸張變形。這種將技術突破簡化為消費噱頭的做法,折射出傳統制造企業在創新焦慮下的失態。就像特斯拉宣稱要造"永動機"般荒誕,這種違背物理常識的承諾,正在透支企業多年積累的技術公信力。
在手機業務領域,格力手機強制員工使用的傳聞,暴露了跨界轉型的困境。當管理層將2.5萬臺格力手機植入員工年終獎時,這種家長式作風與互聯網時代的開放精神形成刺眼反差。就像諾基亞CEO埃洛普"燃燒的平臺"備忘錄未能挽救頹勢,單純依靠行政命令已無法贏得智能時代的競爭。
"格力分房"承諾在房地產狂飆年代賺足眼球,但可惜的是五年間僅建成3180套人才公寓的現實,讓這個烏托邦式承諾顯露出理想與現實的鴻溝。一線產業工人仍舊處在“六個錢包付首付”的窘況里。這種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福利制度,在90后、00后追求個性化發展的職場文化中愈發顯得格格不入。
當格力留不住一個小秘書,董阿姨在訪談中直言"現在的年輕人不感恩"時,這種代際認知錯位恰恰暴露了傳統管理思維的局限。
在格力內部流傳的"董式咆哮",與其說是雷厲風行,不如說是威權管理的最后挽歌。這種咆哮有時甚至是當著媒體記者的面發生的。讓觀者無不 替格力員工的生存狀態捏把汗。哈佛商學院研究顯示,現代企業領導者情緒失控造成的隱性成本高達利潤的5%。當美的集團方洪波用大數據重構組織架構時,格力仍在依賴個人權威維系管理體系,這種反差正在動搖資本市場的信心。
64歲企業家與流量明星同框拍攝廣告,這本該是品牌年輕化的經典案例。但當董阿姨親自出演的廣告被貼上"辣眼睛"標簽時,過度個人化的品牌策略已顯現副作用。人啊,認識自己居然就那么難!
波士頓咨詢研究指出,CEO個人IP價值超過企業品牌價值30%時,將產生不可控風險。董阿姨抖音賬號2856萬粉絲的背后,是格力電器市值相較美的縮水1400億的殘酷現實。
投資500億一定要砸出芯片的幽默已經過去了,最新的董阿姨幽默是她義正言辭自述在餐飲場所因飯店選用的空調品牌非格力而拂袖而去,將企業家的偏執演繹成行為藝術。
哎呀呀!董阿姨要是當了米國總統,那豈不是凡不進口格力空調的國家,她都要普調20%的關稅?
這種"格力原教旨主義"看似維護品牌尊嚴,實則陷入認知閉合的心理陷阱。當海爾張瑞敏砸冰箱成就質量傳奇,董阿姨砸競爭對手空調只能制造公關危機,這種對比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兩種管理智慧的時代落差。
最最新的董阿姨幽默是格力近期啟動的線下專賣店更名行動,將部分門店招牌由“格力專賣店”更換為“董明珠健康家”。
更名延續了董阿姨一貫的個人IP綁定策略。從2015年格力手機的開機畫面采用其個人頭像,到2019年“董明珠的店”線上平臺,再到如今門店更名,格力品牌與董明珠個人形象深度交織。董明珠曾公開表示:“沒有我就沒有格力”,這種強綁定在提升品牌辨識度的同時,也引發對企業風險過度集中的擔憂。
在這個VUCA時代(即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和Ambiguity(模糊性)的時代),企業家精神尤其需要超越個人英雄主義的窠臼。
其實格力現在最需要的不是"董明珠化",而是去"董明珠化"。不要忘記董阿姨已經是71歲的老人了。應該將個人意志轉化為制度創新的能力啊,當"中國造"的夢想遭遇現實引力,唯有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才能避免成為自己傳奇的掘墓人。
畢竟,企業永續發展的密碼,從來不在聚光燈下的個人神話里,而在流水線永不停歇的轟鳴聲中。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