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學碩果譜華章,滬上盛會聚共享。2月22日,第二十一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在上海召開,張伯禮、張運、叢斌等17位兩院院士及來自加拿大、泰國、越南、摩洛哥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參會,分享絡病理論創新轉化最新科研成果,共商中醫藥現代化、走向世界大計。
記者從會上獲悉,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津力達、通心絡、參松養心、芪藶強心等通絡藥物開展的4項國際標準高質量循證醫學研究成果列入梅斯醫學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中醫藥領域十大醫學研究”。
△ 第二十一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在上海舉行。
《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賈振華教授團隊揭秘,中醫藥復方降低糖尿病風險高達41%!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賈振華教授團隊牽頭開展的“津力達對代謝綜合征糖耐量異常的889例”循證研究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津力達顆粒可顯著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41%,并且津力達能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多代謝異常,延緩動脈硬化。該研究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為糖尿病預防提供了新的干預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寶峰在會上點評稱:“這一成果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提升了我國在糖尿病研究領域的地位,為全球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歐洲心臟雜志》:賈振華/黃鶴教授揭示射頻消融后口服參松養心膠囊能夠減少持續性房顫患者的房顫復發
由中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鶴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參松養心對經射頻消融房顫患者預后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參松養心膠囊可有效降低持續性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一年內復發風險40%,顯著降低術后3個月及6個月房顫負荷(房顫持續時間和房顫發生頻次),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緩首次發生房撲/房顫時間,且安全性良好。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心血管病領域頂級期刊《歐洲心臟雜志》,為房顫患者提供了創新、有效、安全、可長期使用的優化方案,也為中醫藥在全球范圍內的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國工程院院士顧曉松在會上高度評價了該研究:“為房顫消融術后復發的世界性治療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自然·醫學》:李新立/張海鋒/賈振華教授團隊探討芪藶強心膠囊在雙盲臨床試驗中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結局
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牽頭完成的“芪藶強心膠囊對慢性心衰復合終點事件的評估研究”結果顯示,芪藶強心聯合標準化治療顯著降低心衰惡化再住院風險24%、心血管死亡風險17%。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提示中西醫結合可為全球心衰管理提供新的治療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朱立國在會上給予高度評價:“正如該研究同期述評,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為中醫與現代臨床實踐的整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案例,開辟了改善心衰患者預后的新途徑。”
《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公開版》:董強教授團隊揭示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通心絡顯著改善腦卒中預后
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等50家醫院聯合開展的“通心絡膠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可顯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90天獨立生活能力比例。這項研究在國際綜合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公開版》發表,為卒中患者帶來更多臨床獲益,也為口服中成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提供了強有力的循證依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在會上做出評價:“這項研究不僅是對通心絡臨床價值的肯定,更是為中醫藥在腦卒中治療領域贏得了更多認可,讓傳統中醫藥在現代醫學舞臺上綻放光彩。”
張伯禮院士在會上指出,絡病理論是吳以嶺院士經過40余年守正創新、砥礪研究而成。在理論傳承創新、藥物研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發表,充分展現了絡病理論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確切療效和特色優勢以及后續發表的芪藶強心治療心衰的研究也成為中醫藥研究的標志性成果。通絡藥物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更成為了中醫藥臨床療效高級別證據的典型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