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政治哲學研究”公眾號
如今還有哪些哲學名宿仍然健在(2025版)
本文旨在盤點如今仍然在世的哲學名宿。限于篇幅,只搜集了年齡已達85歲的著名哲學家,也即1940年或之前出生,共計15位,并按照出生年月排序。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列出的人物,所做的工作和貢獻未必僅在哲學領域。例如,喬姆斯基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社會活動家,阿瑪蒂亞·森的主要貢獻在于經濟學領域。但由于他們在哲學領域的工作也廣為人知,所以也都列入。每位人物均標出了“主要哲學領域”,指在廣義的哲學領域中,他們所做出的貢獻主要應歸于哪個或哪些子領域。
相比于去年推出的第一版,2025版移除了過去一年里已經去世的哲學家,并補入了新的人物。
01
喬姆斯基(1928年12月7日—)
主要哲學領域:語言哲學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被廣泛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對語言學、心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曾提出著名的“普遍語法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具有先天的生物學基礎,并不是純粹通過學習獲得的。他的語言學理論對認知科學和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對語言本質和語言習得過程的深入探討。
喬姆斯基也是一位批判性思想家和政治評論家。他對美國外交政策、媒體控制、社會不平等和民主制度等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主張人民應當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以實現更公正、民主的社會秩序。
02
麥金泰爾(1929年1月12日—)
主要哲學領域:道德哲學、政治哲學
麥金泰爾(Alasdair Chalmers MacIntyre)出生于蘇格蘭格拉斯哥,曾在曼徹斯特大學、牛津大學、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等高校任教。
在道德哲學領域,麥金泰爾強調應重視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目的論和德性論,并指出了當代道德危機的根源乃是一種嚴重的道德無序狀態。他的代表作《追尋美德》中追溯了道德觀念的歷史發展,并呼吁回歸傳統的德性論。
麥金泰爾的著作涵蓋了眾多領域,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追尋美德》、《依賴的理性動物:人類為何需要道德》等。
03
哈貝馬斯(1929年6月18日—)
主要哲學領域:社會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
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中堅人物。哈貝馬斯曾任海德堡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教授,并擔任過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活世界研究所的所長。
他在知識論上主張任何認識都起源于旨趣,并提出人類旨趣的三種類型:經驗─分析的科學研究、歷史-解釋學的科學研究和具有批判傾向的科學研究。他的研究試圖解決啟蒙運動以來工具理性的流弊,并為左派批判思想尋找了有別于后現代運動對理性棄如敝屣的態度。
哈貝馬斯的著作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包括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溝通行為理論等。著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危機》等作品。
04
路思·伊瑞葛來(1930年5月3日—)
主要哲學領域:女性主義哲學
路思·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法國女性主義者、哲學家、語言學家、精神病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著有《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1974)和《此性非一》(1977)等著作。
在《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中,伊瑞葛來重新審視了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同一”邏輯和陽性中心論,并對柏拉圖、康德、黑格爾等人進行了批評。
在《此性非一》中,伊瑞葛來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主張女性與其他商品一樣是可以交易的。她認為整個社會都建立在女性的交易之上,將女性劃分為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并探討了母親、處女和妓女這三種女性角色。
05
查爾斯·泰勒(1931年11月5日—)
主要哲學領域:語言哲學、心靈哲學、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宗教哲學
泰勒(Charles Margrave Taylor),著名的加拿大哲學家,在1961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泰勒在學術界的貢獻涉及多個領域,代表作包括《黑格爾》(1975年)、《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生成》(1989年)、《世俗時代》(2007年)等。他的研究引領了對黑格爾思想的重新審視,并對現代自我理論、多元文化主義、世俗主義等議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學術身份外,泰勒還是一位積極介入政治生活的知識分子。他曾四次作為加拿大新民主黨的候選人參加聯邦選舉,但未成功當選。
06
哈維·曼斯菲爾德(1932年3月21日—)
主要哲學領域:政治哲學
曼斯菲爾德(Harvey Claflin Mansfield Jr.),于1961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并自1962年起一直在哈佛大學執教至今。
作為一位政治哲學家,曼斯菲爾德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憲政理論和政治哲學,他的研究對象包括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利、托克維爾和埃德蒙·伯克等思想家。
曼斯菲爾德教授是施特勞斯學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馴化君主》、《男性氣概》等作品。“政治哲學研究”公眾號曾推出過多篇曼斯菲爾德教授的訪談譯文、書訊和書摘:
07
約翰·塞爾(1932年7月31日—)
主要哲學領域:語言哲學、心靈哲學
塞爾(John Rogers Searle)的早期工作主要集中在顯性施為(explicit performatives)的研究上,他的工作奠定了語言哲學領域的重要基礎。
除了語言哲學,塞爾還對意識、社會現實和強人工智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他批評了強人工智能的理論,并提出了意識和身體的關聯性。他的研究還涉及到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社會意向性(social intentionality)等概念,探討了意識狀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社會的互動。
近年來,塞爾將他的研究擴展到社會構造的領域。他認為社會中的某些方面是通過集體目的性構建起來的,例如貨幣的價值和語言的意義。他的研究對現代社會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引發了關于真理和社會建構的哲學思考。
然而,塞爾也曾卷入丑聞。2017年,他被指控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性侵及性騷擾學生及員工,且學校長期掩蓋了這些實情。
08
阿爾文·卡爾·普蘭丁格(1932年11月15日—)
主要哲學領域:基督教哲學、認識論、形而上學
普蘭丁格(Alvin Carl Plantinga)是一位美國當代著名的基督教哲學家,尤其擅長運用分析哲學的方法為基督教信仰進行辯護。
普蘭丁格認為對上帝的信念與對他人心靈的信念處于相同的認識地位。他提出,如果我們認為其他人的心靈是合理可以接受的,那么對上帝的信念也是可以合理接受的。此外,他還論證了惡的存在與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之間并不構成矛盾。
普蘭丁格的著作包括《上帝與他心》(God and Other Minds, 1967)、《必然性的本性》(The Nature of Necessity, 1974)、《上帝、自由和惡》(God, Freedom, and Evil, 1974)、《上帝有本性嗎?》(Does God Have a Nature?, 1980),以及著名的知識論三部曲,包括《保證:當前的爭論》(Warrant: The Current Debate, 1993)、《保證與恰當功能》(Warrant and Proper Function, 1993)、《基督教信念的知識地位》(Warranted Christian Belief, 2000)。
在哲學思想方面,普蘭丁格提出了自由意志辯護來解決罪惡問題,同時在認識論領域提出了改革宗的認識論觀點。他還對模態本體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反自然主義的進化論論證。普蘭丁格也支持智能設計運動,他認為進化論和基督教信仰是可以相容的。
09
露絲·加勒特·密立根(1933年—)
主要哲學領域:生物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
密立根(Ruth Garrett Millikan)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康涅狄格大學度過。她于1969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威爾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
密立根的主要思想包括認為哲學的任務是理論構建,并以“專有功能”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的哲學。她將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應用到了心靈哲學領域。
10
阿馬蒂亞·森(1933年11月3日—)
主要哲學領域:政治哲學、倫理學
森(Amartya Kumar Sen)是一位享有盛譽的印度經濟學家,因其對福利經濟學的重要貢獻而于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于1959年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之后返回印度,在加爾各答和德里任教。1971年,他再次回到英國,并在牛津大學擔任教職。1988年,森被哈佛大學聘為經濟學和哲學教授,然后于1998年回到劍橋大學擔任三一學院院長。
森在經濟學領域的突出貢獻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社會選擇理論;個人自由與帕累托最優的關系;福利和貧困指數的測量;饑荒問題與權利分配不均的關系;倫理問題。
森認為經濟學與道德并不矛盾。他強調了個人之間的信任和合作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倫理教化可以促進社會的合作和發展。
11
邁克爾·瓦爾澤(1935年3月3日—)
主要哲學領域:政治倫理學
邁克爾·瓦爾澤(Michael Laban Walzer),美國政治理論家、公共知識分子。瓦爾澤在正義和非正義戰爭、民族主義、種族、猶太復國主義、經濟正義、社會批評、激進主義、寬容和政治義務等領域著述頗多。
12
阿蘭·巴迪歐(1937年1月17日—)
主要哲學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哲學家,曾擔任歐洲研究院教授,并且是前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哲學系的主任,被認為是大陸哲學中反對后現代主義的重要人物之一。
巴迪歐尋求重新詮釋存在、真理和主體的概念。他聲稱,他所追求的概念既不是后現代主義的,也不是現代主義的。在政治上,巴迪歐被認為是一個堅定的極左派,他向往馬克思主義傳統。
著有《愛的多重奏》、《小萬神殿》、《海德格爾:納粹主義、女人和哲學》、《存在與事件》等著作。
13
托馬斯·內格爾(1937年7月4日—)
主要哲學領域:政治哲學、倫理學、認識論、心靈哲學
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美國哲學家,1963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等高校,同時擔任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及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著有《利他主義的可能性》、《人的問題》、 《平等與偏倚性》、《理性的權威》等作品。
14
安東尼·吉登斯(1938年1月18日—)
主要哲學領域:社會哲學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被認為是現代社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社會理論和現代性研究做出了深遠的貢獻。學術生涯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包括現代性、全球化、社會結構變遷、社會政策和人類行為等。
著有《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1971)、《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1979)、《民族-國家與暴力》(1985)、《現代性的后果》(1990)、《現代性與自我認同》(1991)等作品。
15
朗西埃(1940年6月10日—)
主要哲學領域:美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
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法國哲學家,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曾多年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并任系主任。
早年朗西埃曾與阿爾都塞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但在五月風暴后與之決裂。后以“哲學教育”、“歷史性”、“詩學提問”的研究著稱,并提出了“歧論”理論。
進入21世紀后,朗西埃提出了“感性分享”學說,對當代民主提出了批判。
著有《無知的教師》、《歧義》、《詞語的肉身》、《對民主之恨》等著作。
全新中歐與巴爾干路線(5.1-10),追尋亞得里亞海的記憶
出發!去希臘(4.30-5.9),探尋現代文明的源頭!
即將截止|劉擎、楊立華、孫周興、姜宇輝等名師授課,浙江大學「生命哲學」高級研修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