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非漢族的王朝,實質上就是如何理解天下、華夏。
開宗明義,我是極端反對網上所謂崖山之后無中華,明亡之后無華夏的論調的。
首先這句話邏輯不通,這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我就不多說了。當然并非因為我是蒙古人又生活在中國,才非要給歷史上的非漢族王朝正名.
而是因為,中國歷史之偉大,在于其連續性,在于其是古代世界最為完整的政治秩序板塊的營造者。
華夏并非王朝,更非民族,至少在近代民族主義出現之前,它是一個世界,是一個獨立于其他文明圈和政治秩序板塊的完整的世界。中國作為東亞近代之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政治秩序板塊,這一政治秩序,簡單來說便是“三觀”,亦即天命觀的皇權集權政治,天下觀的領土管理和忠孝觀的道德倫理。這一政治秩序板塊從春秋時代初現雛形,秦朝奠定基礎,兩漢形成構架,魏晉時代開始擴大,到唐朝時達到北方草原、東北平原乃至西北吐蕃地區,最后在元代實現大一統。之后的明、清基本承襲了元代的格局。
也就是說,不能以現代這種民族國家來認識華夏,就如不能以現代民族國家來認識西方的羅馬帝國一樣。
這里舉一個例子,甲午戰爭之后,日本為了徹底吞并朝鮮,要求朝鮮正式成立大韓帝國,為日后的日韓合并鋪路。這雖然是脅迫的,但對于朝鮮民族意義重大,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國際上打出了自己的國號,是以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出現。日后大韓民國便是繼承了這個衣缽。
但是,當時朝鮮書生們卻如喪考批,認為朝鮮未能入主中原,而擅自稱帝,這是極為錯誤的。
例如,著名的大儒崔益鉉便認為,朝鮮若稱帝,則應北伐清朝,之后繼承明朝自為正統之君,否則只能流于有名無實而已。
這樣的言論在現在看來是可笑的,但在當時,尤其是固守華夏秩序的人來說,就是非常正常且極為正確的大義。
朝鮮在華夏體系已經崩潰之時,是這樣想,那么,在古代的非漢族王朝,他們是否是這樣想呢?
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有五胡亂華之說。亂確實是亂,可謂生靈涂炭,也是華夏一大變局。但其政治秩序卻并無變化
例如,滅亡西晉的漢政權劉淵劉耀,他們自稱姓劉,起國號為漢,但他們卻是貨真價實的匈奴人。他們稱帝的理由,是因為曾受漢王朝賜國姓,所以姓劉,國號為漢,其官制也仿照漢朝制度。
至于后趙、前秦等等政權,稱帝的理由,則是具有了中原,獲得了正統。這個正統觀,可從《洛陽伽藍記》中的一段記載看出來:
公元528年北魏發生內亂,529年,梁武帝蕭衍派陳慶之護送魏北海王回國爭位。占領洛陽后,在一次宴會上,陳慶之酒醉后說道:“魏朝甚盛,猶曰五胡,正朔相承,當在江左。秦朝玉璽,今在梁朝。”
但是,這套說辭卻被北方的楊元慎當場反駁,楊認為北魏雖起于朔漠,但是如今膺箓受圖,定鼎嵩洛,五山為鎮,四海為家。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并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
一番話讓陳慶之“杜口流汗,含聲不言”。
而在魏晉之后的是隋唐,隋唐兩朝的皇帝說是有著鮮卑血統估計都不準確,甚至就是漢化的鮮卑人。因為他們都是北周的柱國之家,隋文帝楊堅還是北周皇室的岳父
可要說隋唐兩代不是華夏,又有誰能答應呢?
到隋唐之后,便是宋代。雖然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文明造極于趙宋之世,但畢竟宋代難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有宋一代,被遼一直占著燕云十六州,后來又被西夏占去了靈州、西涼府等地。等到金國崛起,更是完全失去了江北土地。
那么,該怎么看待遼、西夏和金呢?
首先說遼,遼是契丹人所建立,且并未占據傳統中原之地,僅擁有幽云十六州。他為什么敢稱帝?這是不是摒棄了華夏政治秩序?
其實不是,大家要是了解遼稱帝的過程就明白了。
在成為遼之前,其國號是大契丹,首領稱可汗。即使石敬瑭獻出了幽云十六州,稱臣稱子,也沒有改變。直到石敬瑭的兒子石重貴和契丹翻臉,契丹出兵滅了后晉,契丹軍占領開封之后,才立國號為遼,耶律德光才稱帝,這便是遼太宗
也就是說,契丹瞧不起后晉,但卻非常尊重華夏政治秩序,其稱帝是按照這個政治秩序來的。
而西夏,雖然李元昊一時稱帝,但終究還是要向遼宋兩帝稱臣,其真正的尊號是夏國王,而非皇帝,只是關起門來過過癮而已。
至于金朝,其稱帝過程非常繁雜,但基本是以滅遼為根據。
那么再之后,便是元代了。這是爭議最大的朝代。爭議大是因為其特殊,而其特殊是因為他是歷代北方游牧民族第一個打通了三大政治秩序板塊的
我說東亞是華夏政治秩序板塊,是古代世界三大政治秩序板塊之一,另外兩個便是歐洲的羅馬政治秩序板塊和西亞的波斯-阿拉伯政治秩序板塊
蒙古人在崛起時,原本和其他民族沒有區別,都是南下的。但沒想到在攻打金朝過程中,其商隊被中亞花拉子模的邊將截殺,而使者交涉無效,于是成吉思汗開始西征。也是蒙古人運氣好,當時不僅是東亞,所有政治秩序板塊的強國都在衰落,這一西征,摧枯拉朽,一直打到了多瑙河。而蒙古人便接受了三大政治秩序板塊的成果,其帝國也就展現了世界帝國的風貌,一時間難以完全歸于東亞的華夏政治板塊了。
可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世界帝國終究不能長久。待到第四任大汗蒙哥去世后,帝國分裂,身處各政治秩序板塊之中的蒙古人不得不分別歸于各政治秩序。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歸于波斯-阿拉伯政治秩序,金帳汗國介于波斯-阿拉伯和歐洲之間,而忽必烈和他的子孫便歸于華夏政治秩序。
這便是元朝的建立。
關于元朝,有很多污蔑之詞,比如初夜權、不許漢人使用使用鐵器、海禁、人分四等,等等。這里且不多說,上述各樁,基本都是污蔑。只有人分四等是有點影子的。
但是,元朝的典章里面,從沒有明確規定人分四等,更沒有誰貴誰賤的卻別。之所以有人分四等,是在選官上的區別,蒙古人、色目人優先,漢人南人則靠后。這當然也是不平等,但不過是一種自保手段。這樣的情況歷朝歷代都有,比如唐代優先選用關隴世族而較為排斥江南士人,比如明朝大力壓榨浙江等等,意思都差不多
而是社會上,漢人南人家資巨富稱霸一方者極多,而蒙古人因為貧苦而賣身為奴的也比比皆是,完全不是印度的種姓制度那么等級森嚴。
至于元代的文化,連對元代有成見的錢穆先生,也承認,元代書院之盛,上凌宋,下躐明。宋以下一千年來之書院林立,惟元最盛,莫與倫比。故元代之學術,經史文學,縱不能繼步兩宋,然較之明代,則未見遠遜。
人們都知道宋遺民、明遺民,但可能大家不知道,元遺民也是很多的,民國時曾有《元八百遺民詩稿》出版。而明朝開國元勛的劉伯溫,其實也算是遺民,這方面的可參看專門的論文。
另據臺灣元史學家蕭啟慶先生考證,宋遺民前后不過二十年,第一代遺民之后,第二代便已經不再以遺民自居。而元遺民,則綿延了六十年,近三代人。可與明遺民相比。
至于清代,其實已經沒什么可講。唯一有一點,就是皇太極在入關前便改金為清,稱帝改元,是為什么。這是因為北元,也就是元朝滅亡后在草原上的繼承者投降了清朝,獻上了傳國玉璽,所以清朝是繼承了元的法統,這才在沒入關時便稱帝。其實還是在華夏政治秩序之中,并無改變。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