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熱車,為何必要?錯誤熱車,隱患重重正確方式,輕松掌握熱車要點,細節護航
在寒冷的冬季,汽車啟動后熱車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操作,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當車輛經過長時間停放,尤其是一夜靜置后,發動機內部的機油會回流至油底殼 。此時若直接啟動行駛,發動機的活塞、連桿、曲軸等關鍵部件在初始階段缺乏足夠潤滑,處于干摩擦或半干摩擦狀態,磨損程度會大幅增加。熱車能讓機油有時間重新被輸送到各個關鍵部位,形成有效的油膜保護,減少部件間的摩擦損耗,延長發動機使用壽命。
發動機正常工作需要達到一定溫度,一般在 80 - 90 攝氏度左右。低溫時,發動機的供油系統無法將汽油充分氣化,導致燃油霧化不良 ,混合氣濃度不理想,不僅影響發動機的動力輸出,還會使燃油燃燒不充分,增加油耗和積碳產生。熱車能幫助發動機盡快升溫,讓供油系統正常工作,提升燃油效率。
變速箱也需要預熱。冬天,變速箱油的黏度增大,流動性變差。冷車狀態下,齒輪油大多聚集在變速箱下半部,只有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齒輪的轉動才能將底部的齒輪油帶起,從而潤滑上半部的齒輪和其他部件。若不熱車直接行駛,會加劇變速箱內部齒輪的磨損,影響換擋的順暢性和變速箱的壽命。
在熱車這件事上,不少車主存在一些錯誤做法,其中原地長時間熱車最為常見,這種錯誤熱車方式會帶來諸多隱患。
原地長時間熱車會導致發動機積碳增多。在低溫環境下,發動機噴油嘴噴出的汽油霧化效果不佳,加之原地熱車時發動機進氣量少,汽油無法充分燃燒,未燃燒的汽油就會在發動機內部形成積碳 。這些積碳附著在節氣門、火花塞、噴油嘴等部件上,會影響發動機的正常工作,導致動力下降、怠速抖動、啟動困難等問題。
長時間原地熱車還會造成油耗增加。原地熱車時,發動機處于怠速狀態,此時的燃油利用率極低 ,消耗的燃油沒有轉化為有效的動力輸出,完全是白白浪費。據測試,原地熱車 3 分鐘的油耗,大約相當于車輛在 60 公里時速下行駛 1 公里的油耗。
原地熱車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發動機冷啟動后怠速運轉,燃油燃燒不充分,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有害氣體。同時,此時三元催化器也未達到正常工作溫度,無法有效凈化尾氣,這些有害氣體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加劇了空氣污染。
正確的熱車方式其實并不復雜,關鍵在于把握好啟動后的等待時間和低速行駛過程。
車輛啟動后,先原地等待 30 秒 - 1 分鐘。這段時間里,機油會在機油泵的作用下,快速輸送到發動機各個部件,初步形成潤滑保護。此時,不要急于行駛,因為發動機還未達到最佳工作狀態,直接行駛會加重磨損。
隨后,低速行駛 3 - 5 分鐘,手動擋車型可掛一檔,不踩油門,依靠發動機低轉速緩慢行駛;自動擋車型掛 D 檔,保持發動機轉速在 2000 轉以下 。在低速行駛過程中,發動機的溫度逐漸上升,燃油霧化效果改善,變速箱油也能得到更好的循環和潤滑。同時,密切觀察水溫表,當水溫開始上升,且發動機轉速趨于平穩,就表明熱車基本完成,此時便可以正常行駛,盡情享受駕駛的樂趣。
在冬季熱車過程中,一些細節要點不容忽視,它們是確保車輛順利啟動和良好運行的關鍵。
熱車時長并非一成不變,需根據氣溫靈活調整。當氣溫在 0℃左右時,原地等待 30 秒 - 1 分鐘,再低速行駛 3 - 5 分鐘即可;若氣溫降至零下 5 - 10℃,原地熱車時間可適當延長至 1 - 2 分鐘,低速行駛時間也相應增加至 5 - 8 分鐘;若遭遇極端低溫天氣,如零下 15℃以下,原地熱車 2 - 3 分鐘,低速行駛 8 - 10 分鐘較為合適。這樣的調整能讓車輛在不同低溫環境下都得到充分預熱 。
啟動后,一定要避免立即高轉速行駛。無論車輛是手動擋還是自動擋,在熱車階段,都要將發動機轉速控制在 2000 轉以下。手動擋車型掛一檔起步,輕踩油門,讓發動機平穩運轉;自動擋車型掛 D 檔,緩慢加速前行。如果啟動后就大腳油門、高轉速行駛,發動機和變速箱內部的零部件在潤滑不足、溫度未達正常的情況下,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和摩擦力,導致嚴重磨損 ,縮短車輛使用壽命。
在熱車過程中,觀察水溫表和怠速情況也是重要環節。水溫表指針開始上升,意味著發動機逐漸升溫;當怠速轉速穩定在 700 - 800 轉 / 分鐘左右,說明發動機已進入正常工作狀態,此時熱車基本完成,可以放心加速行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