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專家劉紀鵬說,有些老板上市就是搶錢,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恰當,“搶”在我國是違法的,A股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他們是來做生意的,他們在合法合規的游戲制度下,以巧妙的商業手段,把公司賣給了股民。
這是上市公司ST百利IPO前的股東信息。
一個控股股東,兩家私募基金,股權比較集中,控股股東持股比例也比較高。
像這種類型的公司,一般理解是老板吝惜股權,舍不得賣給別人,但實際上,上市前的吝惜,只是為了上市后賣得更豪放。
如今ST百利前十大股東是這樣的了,股民已占了十大股東中8個席位。
當初的兩家創投私募早就跑沒影了,而作為創始股東的西藏新海新創業投資公司股權也幾乎都換成錢了。
持股比例從IPO前的70%到現在的21.64%,刨開IPO稀釋部分,硬生生賣了30%,根據統計,累計套現的金額大約14億。
而這剩余的21.64%股權,72%處于質押狀態,質押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套現,也就是說,ST百利相當于已經都賣給股民了。
有首歌叫“大海航行靠舵手”,這個歌名同樣適用于股市,ST百利這艘大船的“舵手”就是其創始人王海榮。
1960年,蘇聯撤走了專家,中蘇關系陷入緊張局勢,面對可能的風險,我們進入了緊急的備戰狀態。
彼時東北、華北和沿海是我國工業重地,一旦真的交鋒起來,就會先遭到破壞,于是,國家提出了三線建設的策略。
全國被劃分為了三線,邊境線和沿海省份稱為一線,云貴川和陜甘寧青稱為三線,其它的區域就是二線。
很顯然,三線是相對最安全的區域,于是,重要的工業就陸續往三線省區遷,王海榮父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山西到了青海格爾木,成為了石油工人。
王海榮1969年出生于格爾木,從小就在油井邊長大,像父母一樣為祖國石油事業做貢獻就是從小的理想。
1986年,17歲的王海榮考入了河北承德石油職業技術學校,那時還是中專,如今已并入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1988年畢業后,王海榮回到青海油田管理局,和父母一樣端上了石油系統的鐵飯碗。
彼時,我國石油煉制技術相對落后,不少石油系統的年輕人都到海外去留學進修,王海榮本來就是學應用化學的,也就成了“出國深造團”中的一員。
學石油工程,全球最好的地方不是歐美,而是新加坡。
新加坡地方雖小,但處于海路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邊上,至今新加坡也是馬六甲海峽的共同管轄國家之一,另外兩個是馬來和印尼。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歐美油船都要在馬六甲停靠,新加坡充分發揮了交通要道的作用,大力發展石化產業。
其一個重要的開放政策就是,新加坡政府完全不干預石油,管你哪個國家的,都能在新加坡獲得同等的待遇,這讓全球很多石油巨頭都集中到了那里。
正是這種行業集中造就了新加坡石化技術的積累和提升,70年代起,新加坡就已經是僅次于美國、荷蘭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了。
行業積累沉淀為知識,新加坡的兩所大學國立和南洋理工就成了全球學習石油技術的朝圣之地,王海榮正是在南洋理工大學讀書深造。
從本科讀到碩士畢業,王海榮學到了多少技術不得而知,但他發掘到了商機,石油煉化除了本身的技術,還需要相應的設備和工具。
1998年,王海榮在新加坡創立了RH國際,主營業務就是為石油煉化廠生產提供所需的設備、工具。
新加坡肯定不缺這些東西,但國內缺,這正是王海榮的商機。
王海榮一家都是石油系統的人,雖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好歹能找到門路,這就為國內銷售渠道的開拓奠定了基礎。
到了2002年,王海榮原始積累差不多了,就在河北廊坊成立了第一家國內分公司叫瑞華石化,實現了本土化生產。
2007年,RH在新加坡交易所實現上市,王海榮成功晉升億萬富豪的行列,王海榮也成為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
按理說,到這里,王海榮已算功成名就了,但中國的市場太大了,國內市場的誘惑一直讓他欲罷不能,于是,就在同一年,王海榮以海歸的身份回國發展。
公司剛上市,有錢,不需要什么都從頭開始,買現成的公司是最佳選擇。
2007年和2010年,王海榮分別以9000萬、3500萬的價格收購了兩家從事石油化工設計及工程總包的國內公司。
簡單點說,就是為石化企業出設計方案,以及實施工程建設的。
這兩家公司的背景都是地方國營的石油化工設計院,這是王海榮看中的地方,收購之后兩家公司一合并,就是如今ST百利的前身百利科技。
在王海榮的運作下,百利科技很快就走上了康莊大道,2014年營收就已突破6個億,然后王海榮開始籌劃自己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2016年,百利科技成功登陸上交所,王海榮的身家又飆升了N倍。
不過,表面的光鮮背后卻是另一番天地,百利科技雖然賬面數據好看,但實際賺到的都是應收賬款和票據,并不是真金白銀。
2019年,上市三年剛過,百利科技就一次性計提了5個多億的壞賬,都是預計難以收回的營收賬款。
而這一計提,讓百利科技當年就巨虧了6個多億。
實際上,這個虧損也是百利科技業務開始萎靡的前兆,2019年開始,百利科技的毛利率開始大幅下滑,連賬面盈利能力都無法保障了。
不行了怎么辦,當然是跑,2021年起,王海榮開始大舉撤退。
2021年9月-2022年1月,短短4個月的時間里,王海榮就向三家證券投資基金協議轉讓了合計15%的股權,套現了10.4億。
協議轉讓的同時,自己也在二級市場自己搞批發和零售,通過大宗交易、集中競價套現了約3.1億。
實控人跑得這么肆無忌憚,百利科技的股價怎么能好得了,從2021年的20多元一路跌到了2024年的一塊多。
就在股價狂跌的過程中,王海榮剩余的質押股權也暴了,債主追債,王海榮的股權就被司法凍結,并開始拍賣抵債。
最近的一次拍賣結果顯示,王海榮持有的8.16%的股權被拍賣給了4個接盤人,最多的那個也不到5%。
打散賣是為了降低競拍的門檻促進成交,很合理,但客觀地說,分散之后,再賣給股民也就更容易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剩下的事情,都不需要王海榮操心了,有人賣,有人買,最后,都匯集到股民的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