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下北上深等一線城市的樓市小陽春。不少媒體在發文報道今年的小陽春大熱,看房人數創新高,房價要上漲,那么真實情況如何呢?
要把握當下小陽春的節奏和房價趨勢,我們還是要以歷年的樓市數據為參照,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先以北京為例來看下小陽春的實況。然后再以上海樓市為例來看下房價趨勢。
為什么要以北京為例?
一方面是因為北京有綠中介的實時成交數據,另一方面是綠中介在北京占據市場壟斷地位。反觀上海和深圳,并不具備這兩個條件。
好了,我們先列數據(以下皆為北京綠中介歷年實時成交數據):
2021年:
春節是2月12日, 2月21日樓市起量,3月7日(周日)達到單日成交峰值,780套。從春節到單日成交峰值歷時23天。
2022年
春節是2月1日, 2月13日樓市起量,3月6日(周日)達到單日成交峰值,656套。從春節到單日成交峰值歷時33天。
2023年:
春節是1月22日, 2月5日樓市起量,2月19日(周日)達到單日成交峰值,790套。從春節到單日成交峰值歷時28天。
2024年:
春節是2月10日,2月25日樓市起量,3月10日(周日)達到單日成交峰值,555套。從春節到單日成交峰值歷時29天。
可以看到,過去四年,樓市成交峰值出現在春節之后的一個月左右。那么2025年的樓市成交峰值,大概率會在2月23日或3月2日出現。也就是今天或是下周日。
如果僅從上周日的實時成交看,從春節推算相同時間(春節后第18天左右的周日),24年是463,23年是644,22年539,21年是671。而2025年是609套。
所以我們對今年小陽春的初步判斷,是強于2024年(也就是各大自媒體炒作的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長),但弱于2021年和2023年,略強于2022年。
并且從本周北京工作日的成交數據推斷,本周日的成交數據,應該大致在650~700之間,預計較難超過700,根據截止到昨天的數據,維持今年小陽春弱于2023年,但強于2024年的判斷。
另外,小陽春之后,掛牌數量也開始急劇增加。以北京為例,鏈家前臺掛牌量再次向上突破了13萬套,而在春節期間,這個數字是12.5萬套。買賣雙方還在博弈當中。
成交節奏上看,根據歷年小陽春在春節后一個月左右創下實時成交峰值的節奏,我們判斷,看房人數應該在上周或本周創下峰值,而網簽則應該在3月中下旬創下峰值。
由于上海的樓市大多以網簽為準,所以上海的同學可以按3月中下旬成交數據達峰的節奏來判斷。
在成交量數據以外,我們還有一個數據是居民貸款數據,這個代表了居民對于樓市的凈買入,而凈買入是推動房價上漲的最為關鍵的力量。
什么叫凈買入,我們舉個例子。
情況1
A首付30萬貸款70萬買入B的100萬的房子,但B拿到100萬后,拿出70萬歸還了自己的貸款。那么整個過程中,A增加的債務70萬和B減少的債務70萬互相抵消,則樓市屬于存量博弈和換手,或者我們稱房東將債務轉移給了買家,沒有凈買入。體現在數據上則是居民債務沒有增長。
情況2
A首付30萬貸款70萬買入B的100萬的房子,B拿到100萬后,又貸款100萬買入C的200萬的房子,或開發商的200萬的房子。
那么整個過程中,A增加了負債70萬,B增加了負債100萬,合計增加170萬負債。體現在數據上就是全體居民的負債在上升,這就形成了對樓市的凈買入。
所以,同樣的成交量,根據居民貸款數據的不同,對樓市上漲的推動力是不一樣的。
我們以截止到2025年1月的居民新增貸款,來看下近十幾年來樓市凈買入的情況。
上圖我在過去的多篇文章中使用過,但本次是更新版,更新到了最新的2025年1月。可以看到,2009和2016都出現了居民新增貸款的大漲,這兩年也是房價大漲年,而2022出現了居民新增貸款的大跌,而全國房價也是從2022年開始下跌的。
最新數據,也就是今年1月的數據,依然和2022~2024相仿,低于2016~2019的居民貸款數據。
也就是從全國大盤的數據看,1月的居民新增貸款指示今年的樓市凈買入力量并沒那么好。
我們把1月的數據整理成表格,能看得更清楚一點。
可以看到,今年1月的居民新增貸款,僅高于2023年1月(疫情咳嗽期),低于過去十年中的其他一切年份。
那么僅從1月的全國居民新增貸款數據看,至少全國范圍的房價,暫時還看不到房價可能上漲的證據。
那么,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北上深這三個一線城市,我們看下這三個城市近五年的居民債務增速。如下圖,最新數據截止2024年12月份。
如上圖,綠線代表深圳,藍線代表上海,紅線代表北京。
看2020年這一波,深圳增速最高,上海次之,北京最弱,那么房價漲幅也是這個規律,深圳漲幅最大,上海漲幅居中,北京漲幅最弱。
隨后,北上深居民貸款數據一同回落,截止2022年底深圳居民債務增速跌幅最大, 房價跌幅也最大。2023年小陽春帶起一波居民杠桿后再度向下。三個城市走勢都相同。
從2024年的517新政開始,三個城市開始出現分歧,上海因517力度最大,居民債務開始擴張,并和后續止跌回穩的一波行情順利接續,居民債務增速持續上揚至今。
2024年12月的上海居民債務增速為12.55%,而2021年的峰值為14.22%,僅相差不到2個百分點。
那么接下來怎么判斷?我認為應該先看上海,重點可關注以下三個指標。
1 跌漲比
跌漲比 = 每日房源價格調降數/每日房源價格調漲數
如果這個數據超過10,則為買房市場,反之,則為賣方市場。
截止本周,上海該數據一直高于10,也就是降價數是漲價數10倍以上,買方較為強勢。
2貝殼的上海掛牌均價
截止2025年1月,掛牌均價還在持續下行,但跌幅在收窄,我們可以密切關注跌幅收窄到0的拐點,但這需要居民債務增速的持續上行去貢獻凈買入力量。
3 居民債務增速的上行上限
居民債務增速的上行,是樓市凈買入的推動力量,由于當下上海的居民債務增速已接近2021年的最高點14.22%(如果參照深圳的最高點則是16.1%),后續還有多少樓市凈買盤尚不得而知,可以持續跟蹤數據再看。
若后續上海加杠桿力量持續上行不減,貝殼掛牌均價開始觸底反彈,跌漲比開始往10以內移動,則上海房價存在短期上行的可能性。但若上海居民債務增速無法突破2021年高點,或是后續債務增速動能減弱,且依然無法使得掛牌均價止跌或是跌漲比回歸到10以內,那么由于起始于2024年5月的加杠桿已透支了不少居民負債空間,則上海后市不容樂觀。
綜上,我們總結下本文觀點。
1 全國的居民新增貸款很低,全國范圍維度不存在房價上漲的可能性。
2 北上深三個城市中,從當下成交量看,北京深圳無論是成交量還是居民債務增速,都低于2023年的數據。由于下周是實時成交達峰的時候,可密切觀察達峰之后的數據持續性以判斷樓市方向。
3 上海是全國唯一一個居民還在大幅加杠桿的城市,但受制于龐大的庫存,以貝殼數據看,截止1月份掛牌均價尚未止跌,但跌幅收窄。從跌漲比看房東信心依然低于買家,而推動樓市上行的加杠桿力量已接近2021年高點,后續加杠桿的持續性,以及居民債務增速是否會突破2021年高點有待觀察。
后記:
全國的居民債務數據已更新至今年1月,但各個城市的居民貸款數據還只更新到12月,預計下周會陸續公布部分城市的居民貸款數據。對于公眾號的讀者,可查看自己所在城市的本地統計局或本地央行獲取該項數據。
對于知識星球的讀者,我會在下周及時公布1月份的各大城市的居民債務增速數據。然后對于實時成交量和跌漲比指標,我們依然會在每周一做一次樓市周評,每周追蹤樓市小陽春的最新數據和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