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探1900》中飾演有華工背景的角色白軒齡,圓了周潤發30多年前未能實現的夢。
為還原人物,他拒絕替身,穿清裝留辮造型登場,還特別囑咐化妝師別把他弄成“小馬哥”。
白軒齡代表華人在美國人的聽證會上舌戰群儒,他據理力爭的同時揭開一個歷史真相。
為美國建設有重大貢獻的華人勞工,并未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
不過,相較之本片華人和美國人的“文斗”。
早在幾十年前、前另外一位導演的劇本里,華人和美國人之間還有一場血戰,負責領導華人抗爭的領袖便由發哥飾演。
在90年代封閉、白人為主導的好萊塢,拿著英國人投資的1800萬美金,拍1部華人對抗白人的電影。
是不是很大膽,且不可思議?
但是,這場夢在1997年的1月14日戛然而止,那時距離電影開拍只剩1個月。
那一天,一位偉大的導演因心臟手術意外離世。
01、胡金銓的半生執念
胡金銓最早起心動念要拍《華工血淚史》,可以追溯到他在60年代拍攝《龍門客棧》時。
當時他向當時的老板和制片人沙榮峰講過,當時故事只有一個雛形。
創作靈感源于他聽到的一個故事,在美國加州有兩個小城鎮,一個叫“I go”(我去),一個叫“O no”(不行)。
為此他收集了很多資料,并在70年代親赴美國實地考察。
1975年,28歲的許鞍華在胡金銓的工作室里實習時,見到了電影的英文初稿劇本,那時的名字還叫《I go O no》。
這部電影在立項之初,便具備國際視野,并肩負著胡金銓的野心,本有望像《羅生門》與黑澤明。
同年,《俠女》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技術大獎,胡金銓在國際影壇獲得了廣泛的聲譽。
在1978年,他登上《國際電影指南》,被該雜志譽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
隨著名聲達到鼎盛,他的電影在商業上卻遭遇滑鐵盧。
如投資大、拍攝周期長的電影《空山靈雨》,在上映后不理想,片方撤下片子并要求胡金銓重新剪輯。
那時以徐克為代表的香港新浪潮興起,年輕的導演更懂得迎合市場,拍片又快又好還省錢。
胡金銓動輒兩三年拍一部電影的老舊做派,以及他一絲不茍的創作態度,無情地被市場拋棄。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工血淚史》項目被擱置。
到了80年代,隨著武俠片落幕,一度無片可拍的胡金銓遠走美國。
晚年的他筆耕不輟,博覽群書并積極創作劇本,然而門可羅雀。
或者說,找他拍電影的人,他看不上眼。
據好友回憶,就曾有老板帶著一箱錢請他拍電影,被他當面拒絕,他說寧愿餓5年,也不想妥協。
他在美國生活費很貴,又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全靠給香港的雜志社供稿,以及去參加一些演講,來勉強掙生活費。
他雖然窮,卻沒有失去文人的傲骨,他不愿走回頭路,去香港和臺灣找舊識走關系重新拍電影。
他常奔走中美兩地,等待一個重新成為導演的機會,最令他放不下的,始終是《華工血淚史》。
直到90年代,有一家英國電影公司欣賞他的才華,決定投資他拍攝電影,跟他對接的是英國女制片人莎拉·皮斯柏瑞。
不過在正式決定開拍前,投資方提出要求,胡金銓必須為新電影物色一名有影響力的監制。
恰巧吳宇森在美國紐約拍《變臉》,在片場彼時的國際大導演和晚年落寞的胡金銓相遇了。
在說明來意后,吳宇森幾乎是不假思索便同意了,他曾在10幾歲時做過胡導演的臨時演員,更是將其視為偶像。
另外,吳宇森還把他的老搭檔張家振推薦進組當制片,后者幾乎參與了他大部分的代表作。
大概在那個時期前后,電影確立了男主角周潤發。
胡金銓積極聯絡舊部,美術、攝影指導、制片人和動作指導等他以前合作過的老朋友,其中有跟著他成長起來的三毛洪金寶。
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終于有錢能再拍電影了。
02、《華工血淚史》講了什么樣一個故事?
19世紀的美國,在結束了南北戰爭后。
表面上廢除了奴隸制,假裝文明的美國人不便于再壓榨黑人,便把剝削的魔爪伸向了中國。
彼時清政府昏庸無能,國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滿目瘡痍之下萬物為芻狗。
很多黑中介把美國包裝成遍地黃金的“金山”,在國內活不下去的中國人,或被騙、或無奈走上了這條異國的淘金之路。
有一批華人就被送到了美國修鐵路,他們干得比白人多,卻拿得少。
這批華工在完成修鐵路后,幸運地找到了一個金礦,于是憑此落地生根,在北加州建立城鎮。
可不久后,美國白人就來了,用武力脅迫華人交出金礦,并趕走他們。
這些沒有上帝庇佑,更沒有祖國撐腰的華人,只能“I go”(我走)。
天無絕人之路,這批華人憑著勤奮,又找到了一個新的金礦。
好景不長,美國白人準備故技重施,再次趕走他們。
但是,這些受盡了欺辱和不公平待遇的華人決定奮起反抗,他們決定“O no”(不行)!
一場血戰避無可避。
在這片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僅僅是因為早到就以主人自居的所謂美國人,和被迫背井離鄉的華人,在一個華人建立的城鎮上展開一場殊死搏斗。
英國制片人莎拉在看過胡金銓的計劃書后,感慨他的準備工作令人信服。
認為他掌握了拍攝這部電影需要的所有戰爭技術,細節到攻城戰中的陷阱該如何設置。
焦雄屏在看過劇本后認為這是一個完全武俠片的寫法,呈現出來大概會像《七武士》和《龍門客棧》,當然戰爭場面要更宏大一些。
胡金銓的女徒弟和好友鄭佩佩相信,如果這部電影問世,一定會將導演的聲譽提升到新的高度。
有影評人認為,如果這部電影能問世,能夠改變美國的歷史。
后記
胡金銓十幾歲便離開了北京的家,此后輾轉在香港、臺灣地區和美國。
可無論在一個地方生活多久,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個過客。
或許正是這樣的個人經歷,讓他對華工在海外的遭遇產生極大的共鳴。
并希望用電影的形式拍出他們的故事,拍出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華工血淚史》成了他一場永遠做不完的夢。
后來據說吳宇森想過要拍,可惜他世紀初在好萊塢拍的幾部戰爭片在商業上并不成功,便只能作罷。
在白人為主導的西方世界,怎可能有人會愿意再重啟這樣一個反抗他們的項目?
如今《唐探1900》和周潤發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胡金銓生前的遺憾。
筆者覺得,這部電影沒有拍成,是全世界影迷的損失。
借此,懷念大師胡金銓。(撰文:木未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