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2024年五大學科競賽獲獎名單公布,2025年的“強基”破格全名單,也就正式出爐了——截至2025年2月13日,據已有統計,這屆通過獲得五大學科競賽金牌、銀牌而具有“強基”破格入圍的學生共1984人次,其中,來自四川的124人。
有家長可能好奇,拿到“強基”資格,意味著什么呢?
第一,可以降分入讀頂尖高校。比如全國最頂尖的C9高校(清華、北大、哈工大、西交大、中科大、南大、復旦、上交大、浙大),“強基”錄取線能比統招生低5到30分;
第二,本碩博一條龍,不用卷考研。大部分“強基”學生可以“本-碩-博”連讀,公派留學、獎學金也是優先安排。
說到這,還有家長可能對強基計劃還不太了解。簡言之,強基計劃,其全稱為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始于2020年。
強基計劃的招生對象分為兩類:第一類主要面向成績優秀綜合素質優異的普通考生,第二類則是學科競賽銀牌及以上考生。截至2024年,強基計劃在全國的試點高校已達39所,面向四川招生的有35所,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歷史、哲學、古文字學、基礎醫學等基礎學科以及核技術、生物育種等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相關專業。
問題也就來了:既然這個招生政策“優惠力度”如此大,那么,哪些孩子適合走這條路?如果也想走這條路,家長和學生們該如何提前做準備?這條賽道,又是否如想的那般完美呢?
如果你還認為“強基”是一個很冷門的特殊招生類型,那就大錯特錯。
近年來,從C9高校的錄取人數及對應渠道來看,在特殊類型招生中,“強基”是招生人數最多、上岸機會最大的一個。
據統計,2024年清華大學內地總招生3500多人,其中“強基”錄取900人,占比超25%;北京大學內地總招生約3002人,“強基”錄取890人左右,其中非破格生561名,占比接近30%。
而且,從2024年開始,不少高校是越來越喜歡“強基”學生:西安交通大學擴招50人,中國農業大學擴招25人,武漢大學擴招15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擴招10%,上海的4所“985”高校面向“強基”的招生專業數量與招生人數均有增長。
“不僅是清北高校,可以說在整個‘985’高校群里,‘強基’都是最主要的招考方式之一。”某高中學校強基相關負責人肖老師說道。
高校為何如此青睞“強基”考生?肖老師認為,這和目前國家人才培養思路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在我們的基礎學科人才是比較匱乏的,為了實現高精尖技術方面從0到1的突破,就更加需要選拔和培養能夠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人才。”
換句話說,高校如此重視“強基”考生,那自然也是會重點培養的。
那么,該如何獲得強基破格錄取資格呢?學科競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錄取辦法上看,強基計劃不僅對五大學科競賽獲獎學生提供了直接破格入圍的機會,而且所錄取的學生不占用強基計劃省份名額。
從歷年錄取數據上來看,“競賽生”一直強基計劃的主力。
2021年,四川省計劃投放數僅有287人,但實際錄取人數達到了329人,超出計劃人數52人之多,這里面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錄取的五大學科競賽獲獎入圍學生。
2023年,也有40余名競賽生被錄取。再具體一點來看,根據四川省教育考試院官方消息,2023年清北兩校在川招生強基計劃共錄取考生85名,用這份85人名單去對照2022年5大學科競賽的獲獎名單,大約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曾獲得學科競賽“省一”及以上的獎項。
此外,肖老師提到,在高校強基計劃的筆試和面試環節,考試題目或多或少都涉及競賽相關的知識點。
因此,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強基計劃和學科競賽在人才選拔上的思路,其實非常一致。
那么,要走“強基”這條路,參加學科競賽是否是必備要素呢?
不可否認的是,高校招生對有競賽背景的孩子都比較感興趣,畢竟五大學科競賽的學習難度還是比較高的,也是衡量學生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一定要按學習難度和含金量來對五大學科競賽排序的話,應該是數學>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生物。”肖老師補充道。
“不過,競賽只是強基的敲門磚。”從目前的數據來看,競賽并非入圍強基計劃最主要的渠道。是否錄取還是得看學生在面試或筆試環節的具體表現。
另外,現在高校強基計劃的入圍和錄取辦法也趨于多樣化,考生除了可以憑高考總分成績入圍,單科成績也成為評價標準之一。比如北京理工大學在招生簡章中明確,入圍成績計算方法為:入圍成績=高考成績(不含政策性加分)+數學高考單科成績*0.2。未入圍的第一類考生中,如有高考數學單科成績取得滿分的,可破格入圍學校考核。而華東師范大學甚至將數學/語文的單科成績比例提高到了50%。
2024年北京理工大學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2024年華東師范大學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所以,即便不是競賽生,只要基礎學科成績足夠優秀,要去爭取強基錄取資格也是沒有問題的。
“強基”為什么讓不少考生覺得香?本碩博連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多數高校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都會單獨制定培養方案,一般都會采取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并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如“3+2+X”或者“3+1+X”,即只要符合轉段要求,大三就能申請免試攻讀本院研究生和博士。
但這種模式是否適合所有學生呢?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考生提前考慮清楚: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后,原則上不得轉到相關學科之外的專業就讀,尤其是本科期間是無法轉專業的。
所以,貫通培養,確實省時省心,但也意味著一旦選擇,大多數人都需要一條路走到底。
2024年8月,2021級的“強基生”完成“轉段”,即結束本科階段的學習,轉至本校研究生或直博,進行繼續深造。但是,從去年部分高校的“轉段”數據來看,并非所有學生都會選擇繼續留在本專業深造。
根據南京大學官方消息,2021年強基錄取209人,如今公示名單有166人成功轉段,轉段率在79.4%左右;復旦大學2025級強基轉段公示名單共127人,對比其2021年的錄取人數163人,轉段率約為77%;武漢大學目前已公示的2025年強基轉段公示名單共104人,如果按2021年的強基計劃招生人數150人計算,那么2021級強基生的轉段率約為69%。
《南方周末》曾采訪過幾位首屆“強基生”,其中就有同學表示,自己大學三年的就讀體驗并不好。“學得很痛苦,高中的時候物理就必須吃力,到了大學發現課程更難。”因此,即使成績能夠達到“轉段”要求,她也糾結是直博還是僅僅讀到研究生。
對于小學和初中的家長們,可能更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樣的孩子適合走強基計劃呢?
其實,這一點在強基計劃的文件中就有十分明確的表達。“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
圖源:陽光高考網
“有志向”被放在了首位。“基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難度大,而且非常枯燥,所以學生的學習意愿十分關鍵。”肖老師強調。
其次就是有興趣和天賦。熱愛是重要的驅動力,決定了學生下限,而學習天賦則決定了上限。“如果用一種客觀的標準去衡量的話,這種天賦可能表現在學生的數學和物理成績上。”也就是說,如果這兩科的基礎比較好,那么孩子或許就有走“強基計劃”的天賦。
所以,如果要總結孩子是否適合走“強基”,那就要回答三個問題:
1.基礎學科成績是否拔尖?
2.是否發自內心地喜歡這門學科?
3.又是否愿意為了這個專業學習吃苦?
并且,家長和學生還要摒棄掉“強基=降分錄取”的想法。從表面上看,強基計劃的錄取分數線的確比統招分數線低了5-30分左右,但“降分”只是一個結果。“本質上來講,高考分數是強基計劃的評價標準之一,只是折合成85%之后看上去更低了而已,但是占15%的綜測難度并不低,不能將這兩個分數線放在同一個維度進行比較。”肖老師解釋說。
如果孩子符合上述三個問題,那么,家長們該如何規劃呢?
首先,從時間來說,最好從小升初的時候開始,選擇有貫通班或競賽實力較強的初中。“尤其是那種可以初高中六年貫通培養的,會比較好。”肖老師建議。
目前,目前成都市不少頭部學校都有市級拔尖創新項目班,比如成都四七九和成都教科院附中都有強基計劃項目班,成都二中和石室天府、石室成飛都有科創項目班等等。一個班一般招收30人。招生以中考成績為依據,在達到省重點的基礎上,按照數學成績或者數學+物理的成績進行投檔。
從課程來看,強基班都設有數學、物理、生物、化學、信息、文科六門強基課程,對標國家強基計劃要求。
不過,不同的學校的培養模式上也各有側重。比如部分學校的強基班要求學生在暑期夏令營的時候就確定競賽學科,并在高一進校后就參加競賽課程和強基課程,直到高三上結束,原則上不能退出;但是像教科院附中這種,則是“高考+強基”雙優模式培養。
進入強基班之后,規劃問題就不用家長費心了。畢竟,這些強基實力的學校,既有教練資源,也有課程資源,還要有賽后文化課的安排,家長只需要配合學校安排即可。
還有一些家長比較心急,想要知道12歲以下的孩子有提前“強基”的必要嗎?
對此,肖老師持否定的態度。比如前不久,中國計算機學會發布了CSP-J/S的相關通知,對CSP-J/S(非專業級軟件能力認證)及NOI系列競賽的參與者設置年齡門檻(當年9月1日前滿12周歲)。“這也算是一種信號,在12歲以前,還是以培養娃娃的綜合素質為重比較好。”
所以無論是“強基”還是“搞競賽”,家長都不必焦慮,拔苗助長,更不用為此從小報班。“有一些機構純粹就是蹭熱點,其所謂的‘強基班’、‘丘成桐班’、‘貫通班’,其實本質上沒啥區別,什么火就換什么名字,并非真正的‘強基’,純粹智商稅。對于這類機構,家長一定要注意甄別。”肖老師提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