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卯
編輯|鄭懷舟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本周,在AI樂觀預期和互聯網企業積極財報數據的雙重提振下,中國資產延續反彈格局,周內各主要寬基指數實現全線上漲。具體來看,MSCI中國上漲3.85%;恒生指數上漲3.79%,恒生科技上漲6.03%;A股方面,以科創50為代表的科技成長方向領漲,上證指數周內上漲0.97%,深證成指上漲2.25%,創業板指上漲2.99%,滬深300上漲1%,科創50指數上漲7.07%。
行業板塊方面,申萬31個一級行業中,有16個實現上漲,其中通信、機械設備、電子漲幅居前;農林牧漁、基礎化工、鋼鐵表現落后。主題概念方面,宇樹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和減速器概念表現最好。港股方面,12個行業板塊中7個實現上漲,其中資訊科技、醫療保健、電訊行業漲幅居前;原材料、能源、地產建筑表現落后。
市場情緒方面,本周市場量能重回兩萬億,交投活躍;同時融資余額繼續上漲,在DeepSeek和人形機器人等主題的催化下,A股市場情緒活躍,資金風險偏好得到提振。
積極催化密集,科技題材引領上漲
從事件上看,本周積極催化較為密集。周一(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包括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小米董事長雷軍、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等參與了會議,釋放了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積極信號。
接著在周二(2月18日),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中國政府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化宏觀經濟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再度給市場吃下了定心丸。
而在下半周,百度、阿里等國內科技龍頭財報陸續公布,整體AI相關的業績表現亮眼,尤其是阿里對于未來大規模資本開支的確認,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本輪國內AI周期的樂觀態度,推動AI行情進一步向算力、云商等環節擴散。
整體來看,受益于企業家座談會和阿里等頭部科技企業AI業績加速增長的提振,本周A股的AI投資主線繼續擴散,從前期的DeepSeek催化、機器人等AI的商業化應用進一步擴張至算力云商等基礎設施環節,市場信心持續強化,相關投資機會不斷挖掘,科技股賺錢效應大幅提升。
展望未來,考慮到國內AI事件催化密集,不僅為相關板塊提供了長期增長動力,也對短期市場情緒形成積極利好,致使相關領域機會持續被挖掘。同時,考慮到兩會臨近下科技產業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加速發力,無疑將持續利好具備產業趨勢的科技成長方向。短期來看,在市場政策信號積極、投資者情緒回暖、AI產業基本面陸續兌現的共振下,依然為后續行情攀升提供了支撐。
但與此同時也需要注意,從1月中旬DeepSeek引爆中國AI發展開始,不足兩個月的時間,DeepSeek、宇樹機器人、算力租賃、云計算、人形機器人等AI相關板塊平均漲幅已經近50%,部分主題方向漲幅已超過70%,短期可能存在交易過熱的風險。考慮到下周將進入2月收官行情,月底資金面有一定壓力,因此需要關注市場流動性趨緊而引發的個股波動加劇風險。
外資巨頭持續翻多,引發中國資產重估潮
自2025年1月DeepSeek橫空出世以來,外資機構開始重新審視中國資產的投資價值。春節過后,多家外資機構開始調整對中國資產的評級,先是2月5日德銀高調表示預計中國股票資產折價將會消失,隨后美銀、瑞銀、摩根大通也加入了看多陣營。而上周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先后發布的兩篇看多中國資產的報告更是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討論。
那么,從上周高盛、大摩兩家頂級外資投行的觀點來看,外資當前看好中國資產的核心原因是什么?這又會給投資者帶來怎樣的啟示?
在2月17日,高盛發布《AI改寫格局》報告,高盛表示將MSCI中國/滬深300指數目標點位上調至85點/4700點,意味著未來12個月存在16%/19%的上漲空間。之所以做出這種調整,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未來十年,AI的廣泛普及有望推動中國股票整體盈利每年提高2.5%。具體來看,人工智能可以通過三個主要途徑提高中國企業收益——生產率增長、 成本節約和新的創收機會。其中,如果中國企業能夠采用人工智能來提高生產率,未來10年中將會帶動MSCI中國年均收益增長1.1%;AI帶來的成本節約在未來10年內將帶動MSCI中國年均增長1.8%;新的收入機會在未來10年內將為中國企業每年提高約1%的盈利。
第二,增長前景改善加之潛在的信心提升預計將推動中國股票的合理價值提高15%-20%。這主要表現在,(1)根據海外經驗,由于2.5%的年利潤增長,中國企業ROE將永久上升0.3%,對應股票市場13%的重估;(2)美國和中國科技股的每股收益增長和ROE收斂到各自區間的中點,可能會將估值折價(P/B)從目前的75%縮小至47%,為中國科技和基準指數的估值帶來56%/16%的潛在估值收益;(3) 撇開基本面,技術突破仍會支撐私營部門的信心,提升市場對科技領域的投資偏好。
第三,AI可能為中國股市帶來超過2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基于以上樂觀預期,具體投資策略上,高盛則認為,由于恒生科技指數和中證1000指數的科技/AI相關股占比最高,應積極關注。而從題材來看,由于AI資本支出周期放緩,但應用場景創建和變現步伐加快,因此更看好數據和云以及軟件和應用。
繼高盛之后,2月19日,另一家頂級外資投行大摩也發布了《中國正在走出迷霧》以及《上調MSCI中國評級,下調印度尼西亞評級》兩篇重磅研報,連夜將MSCI中國指數評級從“低配”升至“標配”,并調整恒生指數/MSCI中國目標價至24000點/77點,同時認為滬深300維持4200點目標價位。
在這篇報告中,大摩認為中國資產正經歷結構性轉變,ROE和估值體系進入可持續改善階段,因此將評級從"低配"上調至"標配"。而此次上調評級主要基于三方面因素:
第一,DeepSeek促使全球重估中國在科技變革中的國際地位,全球投資者正在重新評估中國的“創新2.0”進程。大摩認為,DeepSeek等的出現表明,即使面臨高算力芯片受限,中國也有能力縮小差距,并能憑借龐大工程師紅利、數據資源、成熟的社交網絡和電商生態,以及政府支持迎頭趕上,因此應獲得與之相符的估值。
第二,國內外政治環境的改善。國內方面,近期一系列政策展示了國家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積極信號;國外方面,一是俄烏局勢出現緩和,二是美國關稅和非關稅政策態度上的一些積極變化。
第三,科技板塊引領企業盈利能力改善。大摩認為,MSCI中國的ROE在2023年已經見底,未來只要通縮沒有惡化,在科技板塊盈利帶動下仍可以得以持續改善。這主要取決于過去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在成本控制、股票回購和增加股息等方面的持續措施。
具體到投資策略上,大摩則認為,考慮到中美沖突有望放緩、人民幣貶值壓力的降低、離岸市場行業結構更優(互聯網占比更高而消費、地產等相對降低)以及A股面臨債券牛市帶來的流動性競爭壓力等因素,因此預計短期離岸市場表現將好于A股市場。
但是中長期內預計A將迎頭趕上,最終實現兩者年內表現持平。主要是因為,(1)外資持股比例創2019年以來新低;(2)A-H股溢價持續下降提升A股相對吸引力;(3)A股信息技術板塊占比更高,未來科技股選擇更多。
在行業配置上,大摩表示可以超配科技/互聯網、銀行、電信等高股東回報行業,低配受通縮影響較大的周期性行業。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