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轉,歲月回溯,一組經過上色處理的民國老照片,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緩緩開啟了那扇通往舊時光的大門。褪去了往昔黑白影像的單調與沉悶,這些照片被重新賦予鮮活的色彩,每一抹色調都像是在訴說著獨屬于民國的故事。
1918年10月10日上午,中華民國首次總統交接儀式在中南海公府舉行。9點,臨時大總統馮國璋與徐世昌在懷仁堂向國旗三鞠躬,馮致頌詞、徐致答詞,禮畢馮遷出公府。10時,徐在居仁堂向議長及議員宣讀誓詞、就職宣言,眾人行三鞠躬禮慶賀,
儀式完成。之后徐世昌與眾官員合影,前排左八是徐世昌,左六為朱深,左七是錢能訓,左九是陸征祥,左十是曹汝霖,左十一是劉冠雄,左十二為傅增湘。
武昌首義的烽火轟然燃起,如燎原之勢迅速席卷全國,一時間,各省紛紛通電獨立,古老的華夏大地迎來了巨變的曙光。然而,革命的道路絕非坦途,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兵不血刃地完成這一偉大變革。無數懷揣著救國理想的革命者,在槍林彈雨中穿梭,在黑暗與壓迫中抗爭,他們用熱血和生命,為新時代的誕生鋪就道路。
在那些艱苦卓絕的斗爭背后,有著數不清的犧牲與悲壯。就像圖片中所呈現的,城門之上,革命者的頭顱被高高懸掛示眾。他們曾是鮮活的生命,有著對未來的憧憬,有著改變國家命運的壯志豪情。如今,他們的面容雖已凝固,卻依舊帶著不屈的神情,那是對舊制度的反抗,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哪怕生命消逝,也絕不向黑暗勢力低頭。這觸目驚心的畫面,是革命艱難的真實寫照,更是對后人的警示與激勵,讓我們永遠銘記,今天的和平與自由,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1938年,戰火籠罩晉察冀邊區,五臺山也被日軍踐踏。一城門前,一位高僧手持戒刀,堅定站崗。日軍暴行激怒僧人,近百名和尚脫下僧袍,換上八路軍軍裝,拿起槍桿奔赴抗日前線,用行動展現家國擔當,書寫抗戰壯麗篇章。
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一群民兵扛著紅纓槍整齊列隊,進行軍事訓練。他們有農民、青年,因抗擊日寇相聚。
1944年抗戰時期,四川廣漢,三位身著粗布麻衣的大哥抬著飯桶,前往建筑工地給勞工送飯。勞工們正加班加點修筑中美聯合機場,美軍計劃將其作為遠程轟炸機 B-29 的基地,轟炸日本本土。
云南靖國軍第八軍軍長葉荃和鄧寶珊碰上了,兩人還一起拍了這張合照。照片里右邊這位就是鄧寶珊,真挺有歷史感的
瞧瞧這張珍貴的老照片,拍攝的是靖國軍的諸位將領。在那個戰火紛飛、局勢動蕩的年代,他們投身靖國軍,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從左往右數,第二位是鄧寶珊,第三位是岳維峻,而第五位則是胡景翼,這群靖國軍將領渾身散發著一股勇往直前的沖勁,似乎隨時準備為了理想奔赴戰場。
風云激蕩的年代,鄧寶珊、楊虎城與張義安憑卓越軍事才能、無畏戰斗精神,為靖國軍屢立戰功,被時人譽為 “靖國軍三員戰將”。這張合影中,中央是沉穩堅毅的鄧寶珊,右側為果敢豪邁的楊虎城,左側是目光炯炯、滿是銳氣的張義安。三人并肩,懷揣相同理想抱負,身影成為靖國軍傳奇注腳。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在科學館門前合影。1排左起:陳亞倫、楊鎮邦、王大珩、戴中扆、錢三強、楊龍生、張韻芝、孫湘,2排左起:周培源、趙忠堯、葉企孫、任之恭、吳有訓、何家麟、顧柏巖
3排左起:赫崇本、張石城、張景廉、傅承義、彭桓武、陳芳允、夏繩武,4排左起:方俊奎、池鐘瀛、周長寧、錢偉長、熊大縝、張恩虬、李崇淮、沈洪濤,5排左起:秦馨菱、戴振鐸、鄭曾同、林家翹、王天眷、劉紹唐、何成鈞、劉慶齡
1915年5月25日,這是一個被歷史刻下恥辱印記的日子。在這場決定國家命運走向的“二十一條”簽字儀式現場,一張合影將那凝重的氛圍永久定格。
照片中,左起依次是外交次長曹汝霖,外交總長陸征祥,秘書施履本。日方人員,參贊小幡西吉,駐華公使日置益,書記官參贊高尾,三人滿是侵略者的囂張。
這看似簡單的合影背后,隱藏的是一場長達80多天的艱苦談判。在那段漫長的較量里,每一天都是煎熬,每一次協商都是對中方底線的考驗。中方代表們據理力爭,在國力懸殊的巨大壓力下,苦苦支撐,只為盡可能減少國家權益的損失。經過無數次的討價還價,原“二十一條”的一些要求雖悄然改變,但這場談判最終簽訂的條約,依舊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