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由日寇在華殖民先鋒“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總務部庶務課”編撰發行了一套圖文并茂的書籍——《滿洲概觀》。此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偽滿時期中國東北的社會狀況和風土人情,其中也不乏炫耀了一下日寇的殖民建設“成果”。盡管存在許多強詞奪理、文過飾非的反動觀點,但總體上還算是如實記錄了一個特殊且一言難盡的歷史時段。此書中有專門介紹吉林城的篇目,之所以沒有稱吉林市,源于偽吉林市公署要到4月1日才正式成立。
在吉林篇目中,最醒目的當屬“市街全景”,此照片拍攝地點應是北山的峰巒之上,照片中但見城中街巷幽幽、房舍鱗鱗,城周近水澹澹、遠山巍巍,一派悠悠靜謐的古城風貌,難怪日本編輯會用“滿洲的京都”來贊譽吉林城的風光之壯麗。
全景照片左下方為特寫鏡頭“女子師范校的魁星樓”。魁星樓是吉林城早期文廟中的歷史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樓高14米,因樓上供有掌管科舉文運的“魁星”而得名。1908年在城內的老文廟設立女子師范學校,1938年吉林女師遷至省女中。解放后老文廟由市第一實驗小學使用,1964年魁星樓被拆除。
在吉林篇目右側自上而下共四幅照片,第一幅為“市街”。畫面前景身穿帶有補丁服裝的人,正由其他人的配合下,在馬車上裝卸棉包之類的貨物。從遠景中可見這是一條店鋪林立的商業街。景深處可見高挑的幌子上依稀有“東升達”的字樣,東升達為河南街上著名的商店;在東升達另一側有高層建筑,應為和興隆百貨。故而可以推定這幅照片記錄的是河南街的情形。
偽滿吉林省公署即今天松江東路上的吉林市市政府所在位置。由于1937年11月12日(《船營區志》記載為10月),江沿街的江堤和道路施工才告結束,因而此照片的最前景還不是“江沿街”,而是東西轅門內的前庭院。
據《昌邑區志》記載:1937年吉林鐵路局先后興建了供局高級官員居住的鐵安里住宅區,和供官員居住的北寧里住宅區。由于這幅“吉林鐵路局-局宅”照片的出現,可知1937年應為鐵安里竣工的時間,施工時間應該更早一些。很遺憾,我至今仍未想通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站在哪里拍攝的。
此照片標題為“滿鐵經營的東洋醫院”。東洋醫院是由日本醫生石橋三郎于1914年在二道碼頭街(今和龍街)創立的西醫醫院。該醫院后來被滿鐵會社收購,作為會社的職員醫院,故而也稱滿鐵醫院。1923年,醫院遷至大馬路(今重慶街)新建的院區。院區中,主座診療樓為東西合璧的建筑,因形狀而被俗稱為“八角樓”。該建筑堪稱吉林市歷史上最美的建筑之一,1999年被拆除時,仍保持著良好的建筑品質。
在吉林篇的下方有兩幅照片,左側一張為“松花江筏”。當時尚未修建豐滿大壩,松花江仍有原木結筏,借春水而下,在吉林城集散。由于木料售出尚待時日,因而木排上“放排”人在木筏上生活的小窩棚,仍舊繼續發揮起居功效。
在吉林篇的下方居中為一幅與糧食運輸有關的照片,由于原圖文字模糊,看不清具體所寫。在其他中文資料中,看到編者用中文標注為“出荷糧外運”。關于這些資料對這幅照片以“出荷糧”當作解釋,我是存有異議的。出荷糧一般是指日偽當局從1939年開始實行的臭名昭彰的“糧谷出荷”制度,該制度旨在對中國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實行強制性的全面統制和掠奪。但是在1936年時,該制度還沒有推出,故而原圖中即便有“出荷”字樣,也應是日語“發送”的含義,以出荷糧來翻譯應為不妥。
除吉林篇外,《滿洲概觀》中還載有其他一些吉林城的照片,如“奉吉鐵路”(沈陽到吉林的鐵路,即民國奉海鐵路和吉海鐵路并軌后的鐵路線)篇里,就有“黃旗屯站”的照片。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