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9.48萬所,然后2022年減少5160所,幼兒園的數量降到28.92萬所,緊接著2023年降的更狠,在2022年的基礎上又減少14808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年老家村里或者鎮上的小學在加速消失,老家的小孩都看不到幾個了。
年輕人要么去老家市區買房,要么就留在自己打拼的城市。
畢竟在城市上學更加方便,自己接送孩子也相對來說便利一些,再不濟也有很多托兒班可以選擇。
人口減少大家都說紅利在消失,可是沒想到人口減少帶來的利好卻先來了,隨著幼兒園大批量倒閉。
一些公立幼兒園更容易進去了,也導致一些私立幼兒園的價格下降了不少,畢竟招生都成困難了。
剛剛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數據,新房有所好轉,但二手房絕大部分城市房價還是在下跌的。
對于2025年的中國樓市,個人認為正經歷著“政策市”向“價值市”的轉型陣痛。
當保障房分流30%剛需、城中村改造釋放萬億資金、土地財政轉向稅收財政的底層邏輯重構,普通人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捕捉財富機遇?答案藏在三大政策底牌中。
一、保障房“雙刃劍”:剛需分流與商品房價值重構
2025年保障房建設規模創歷史新高,首批35個試點城市已啟動配售型保障房項目。
以深圳光明區為例,保障房售價僅為周邊商品房的1/3,直接分流剛需市場。但這一政策卻意外推高了核心資產價值:
一線城市改善型住宅成交占比提升至35%,上海陸家嘴3000萬以上豪宅去化周期縮短至6個月;
學區房溢價不降反升,北京海淀區重點學區房價格較非學區房高40%,掛牌量減少25%。
購房者有以下兩個選擇:
遠離遠郊剛需盤,優選主城區8年內次新房;
關注保障房周邊商品房,價差紅利或持續3-5年。
二、城中村改造:5000億資金流向于價值洼地
2025年城中村改造計劃投資超5000億元,采用“房票安置+貨幣補償”組合拳。
廣州黃埔區試點顯示,拆遷戶72%選擇房票購買商品房,直接拉動區域房價上漲8%-12%。但政策紅利分布極不均衡:
核心地段改造項目(如上海東安新村)帶動周邊二手房月漲3%;
遠郊改造區因配套滯后,房價漲幅不足2%。
投資者有下面兩個機會:
提前布局軌道交通延伸線1公里內老舊小區;
警惕“畫餅式規劃”,優先選擇已開工的TOD(公共交通導向開發)項目。
三、稅收財政轉型:房產稅試點擴大下的資產保衛戰
2025年房產稅試點新增杭州、成都等10個城市,稅率區間0.5%-1.2%。
某機構測算,持有3套以上房產的家庭年均稅負增加8-15萬元。這一政策加速市場分化:
核心資產抗稅性凸顯:上海內環住宅租金回報率提升至2.8%,可覆蓋60%稅負;
邊緣資產加速貶值:三四線城市遠郊別墅空置率超40%,部分業主虧本拋售。
要想從中逃出來,可以參考下面兩個方法。
優化資產結構,將5套普通住宅置換為2套核心區優質資產;
利用“以租抵稅”政策,將空置房改造為長租公寓。
最后我們要學會在政策縫隙中尋找確定性,2025年的樓市博弈,本質是政策紅利與市場規律的角力。
對普通人而言,讀懂“保障房托底、舊改輸血、稅收調控”的底層邏輯,方能避開風險陷阱,抓住結構性的財富機遇。
與其預測政策,不如擁抱價值;與其追逐風口,不如深耕稀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