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了小秘密?之前無話不談,突然閉口不言?
當孩子不愿意和家長分享學校里的事,我們是選擇尊重孩子,還是主動探尋?
養娃需要有邊界感,需要關注孩子心理、關注孩子的身邊事,作為父母如何把握這個度,照顧全面?孩子就是千人千面,育兒的過程猶如摸著石頭過河,邊養育邊總結經驗。
1.有邊界感,不是完全“分離”
孩子上學后,認識了新的朋友,是一件高興的事,但家長也發現孩子不再和家長“無話不談”。
近幾年常聽一個詞匯“邊界感”,就是和孩子相處時要有邊界意識,不能因為自己是家長,就讓孩子對自己毫無保留,或事事帶孩子處理,這就跨界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邊界感≠分離
作為家長,雖然要和孩子保持舒適距離,適度放權給孩子。但作為監護人該管孩子的事還是要管;該對孩子的約束還是要進行;該對孩子的了解不能少。
給予孩子足夠的邊界感不是不管孩子的理由。
2.關注孩子“釋放”的情緒信號
什么是情緒信號?人都有情緒,而情緒來源于生活。孩子的情緒可能來源于校園中的社交、學業上的壓力、和父母親朋之間的溝通等等。
如果孩子表現出焦慮、壓力大、脾氣暴躁或者情緒消沉等異常情況,說明孩子可能遇到了問題,要及時和孩子溝通。
這時候孩子不想說怎么辦?
我會先把自己的擔心說給孩子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心。同時讓孩子知道,沒什么問題是解決不了的,他還有父母在身后,要相信父母。
當然,如果孩子還是不想說,那就不說,這邊等待孩子跟我們說,另一邊和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同時繼續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然后多次和孩子聊天,傳遞父母的關心。(當然這種關心就是了解孩子身邊事,或者跟孩子說自己發生的事,而不是要挖掘孩子的秘密。)
3.絲滑的溝通感,幫助孩子敞開心扉
孩子大了,有些話可能不知道怎么表達清晰,有些話可能是不好意思說出口,有些事覺得沒面子不想跟家長說等等。
這時候,我們可以采用邊做什么邊和孩子聊天。比如散步時、逛公園時、放學回家的路上等等讓孩子覺得輕松的時候,和孩子閑聊。
有時候,我們會對孩子發生的事有猜測、不確定或不知道細節。這時候我覺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吧,我們可以通過講述自己的經歷,讓孩子知道自己在面對類似事情時,是如何解決的,給孩子一些參考。同時告訴孩子,做事要給自己設立底線,還有父母是他的后盾。
最后,A媽想說,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父母都很重視。但有時候在邊界感和責任中間左右徘徊不知道如何選擇時,我們不妨給自己和孩子設立一個期限。比如發現孩子的問題,和孩子淺談,如果孩子敞開心扉最好了,如果沒有,就要設置一個期限。
比如1周時間了,孩子的狀態沒有好轉,還有變不好的趨勢,那就是要和孩子、和老師積極溝通,積極了解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坎邁不過去,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如果半個月過去了,孩子糟糕的狀態依舊,那就要尋求專業的幫助了。
孩子的事無小事,有時候在我們看來不用在意的一件事,在孩子心里確實不知道如何邁過去的坎。
養娃不易,一起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