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蜜雪冰城以每股202.5港元的價格登陸港交所,全球發售股份逾1700萬股。
在行業"首日破發魔咒"的陰影下,開啟了一場充滿悖論的資本冒險——當多數企業上市是為續命融資時,蜜雪冰城卻帶著"現金奶牛"的光環登陸港股。
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等新茶飲企業接連遭遇上市首日破發的魔咒,正在前面等著。這家以"低價王者"著稱的連鎖茶飲巨頭,能否憑借強勁的財務表現打破行業怪圈?當新茶飲賽道集體沖刺IPO,資本盛宴背后究竟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還是股東套現的狂歡?
蜜雪冰城的"鈔能力":不差錢為何上市?
翻開蜜雪冰城的招股書,其財務數據堪稱驚艷:2021-2023年營收從103.5億元躍升至203億元,凈利潤由19.1億元增至32億元,2024年前九月更實現187億元營收與35億元凈利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從2021年的17億元攀升至2024年9月末的51億元,賬上現金儲備高達59.8億元,占總資產三分之一。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現象——蜜雪冰城似乎并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融資需求。
其財務數據足以讓多數上市公司汗顏:2024年前9個月凈利潤35億元,相當于每天凈賺1280萬元;經營性現金流凈額51億元,現金儲備占總資產32%。對比同行,其現金儲備是奈雪的茶的15倍,凈利潤規模超過已上市茶飲企業總和。
對比行業現狀,新茶飲企業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奈雪的茶2023年營收雖達55億元,凈利潤率僅3.2%;茶百道同期凈利潤率8.5%,古茗則為7.9%。
而蜜雪冰城2023年凈利潤率高達15.8%,毛利率32.4%遠超行業均值。這種差異源于其獨特的商業模式:通過2.2萬家門店的龐大體量攤薄成本,自建供應鏈體系掌握原材料定價權,將單杯成本控制在4元以內,形成難以復制的成本護城河。
此時選擇上市,表層動機顯而易見:招股書顯示本次募資45%用于供應鏈強化,20%投入數字化建設。
但深層邏輯更值得玩味——當茶百道、古茗等后來者加速追趕,蜜雪冰城需要資本杠桿鞏固龍頭地位。其國際發售股份占比90%的安排,暗示著全球化擴張的野心。而高達202.5港元的發行定價,既是對自身價值的自信,也是對港股估值體系的試探。
新茶飲IPO狂潮:生死競速還是集體焦慮?
新茶飲賽道正上演著魔幻現實主義的資本大戲:一邊是消費端年均20%的市場增速,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另一邊卻是資本市場的冷眼相待。奈雪的茶上市首日跌幅13.5%,茶百道、古茗接連破發,形成獨特的"上市即巔峰"現象。這種矛盾折射出行業的結構性困境。
從財務數據看,上市潮背后暗藏三重焦慮:其一,門店加密導致的單店收益下滑,頭部品牌單店日均銷售額普遍從2019年的8000元降至2023年的5000元;其二,原材料成本年均上漲12%,人力成本占比突破25%,利潤空間持續收窄;其三,數字化投入與供應鏈建設吞噬現金流,茶百道2023年資本開支同比激增87%。當內生增長難以支撐擴張需求,上市募資成為續命良藥。
但更深層的驅動力來自資本退出的時間窗口。
據統計,2020-2023年間新茶飲行業累計融資超200億元,紅杉、高瓴等機構持股成本多在早期階段。以蜜雪冰城為例,美團龍珠、高瓴資本等機構投資者持股超15%,按發行價計算賬面回報超10倍。在消費投資退潮的當下,IPO成為資本套現的最佳出口。
翻開蜜雪冰城的股東名單,高瓴資本2020年以20億元獲得8.8%股份,美團龍珠同期投資10億元占4.2%。按發行價計算,兩家機構持股市值分別達35億港元和17億港元,賬面回報率超250%。但這份光鮮背后藏著對賭壓力:多數基金的投資周期集中在2018-2020年,2025年恰好是7年退出大限。
破發魔咒的根源:資本市場為何不買賬?
新茶飲企業在二級市場的遇冷,本質上是成長邏輯與估值體系的錯配。從基本面分析,看似光鮮的業績背后隱藏著四大隱憂:
**商業模式缺陷:過度依賴加盟模式(蜜雪冰城加盟店占比99%)帶來收入穩定性風險,2023年其加盟費收入占總營收18%,但閉店率已從2021年的3%升至5.2%。
增長瓶頸顯現:下沉市場滲透率接近飽和,蜜雪冰城在縣級城市的門店密度已達1.2家/萬人,向上突破又面臨喜茶、奈雪的茶壓制。
創新乏力:行業新品研發周期從2020年的7天延長至21天,爆品成功率由15%降至5%,產品同質化嚴重。
政策風險累積:現制飲品含糖量新規、塑料包裝限制等政策壓力,可能直接沖擊20%以上的成本結構。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的背后,是對新茶飲"偽成長性"的清醒認知。以PS(市銷率)估值法為例,奈雪的茶當前PS值1.2倍,遠低于上市時的4.5倍;而蜜雪冰城發行價對應的PS值約2.8倍,這個數字在消費板塊已屬高位。當機構投資者意識到新茶飲的增長更多來自門店復制而非價值創造,估值回調就成為必然。
蜜雪破局的勝負手:供應鏈革命與數字生態
面對行業困局,蜜雪冰城給出了差異化解題思路。其招股書披露的募資用途,揭示出兩條突圍路徑:
全球供應鏈網絡建設:投資10億元在東南亞建設區域總部,將國內成熟的"五省三倉"物流體系復制到海外,目標將原材料自給率從65%提升至80%。這種重資產投入雖短期拖累ROE,但能構筑長期競爭壁壘。據測算,自有供應鏈每提升10%,毛利率可增加2-3個百分點。
數字化生態閉環:投入5億元打造"雪王數智中臺",將7000萬會員數據與2萬家門店實時聯通。這套系統已初見成效:2023年其精準營銷帶來的復購率提升貢獻了12%的營收增長,庫存周轉天數從45天降至32天。當其他品牌還在為線上流量廝殺時,蜜雪冰城已悄然布局私域流量護城河。
這些戰略能否打動資本市場?從認購情況可見端倪:國際配售部分超額認購3.2倍,長線基金占比超40%,顯示出機構對其產業升級邏輯的認可。但散戶投資者似乎更為謹慎,香港公開發售認購倍數1.8倍,折射出散戶對消費股的熱情減退。
新茶飲的終局猜想:資本盛宴?
一個核心矛盾擺在眼前:按2024年前三季度35億元凈利潤推算,其全年盈利將達47億元,這意味著即便按發行價計算的4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66億元)市值,市盈率僅7.8倍。相較之下,農夫山泉市盈率32倍,海天味業45倍,就連陷入虧損的奈雪也保持著25倍PE。
超過200港元的發行價,市盈率這么低,還有大漲的空間?擊鼓傳花,誰接盤?
站在2025年的時點回望,新茶飲的上市潮恰似中國消費升級進程的縮影。蜜雪冰城的資本故事能否圓滿,不僅關乎股東財富,更預示著新消費投資邏輯的轉向。其破發與否的懸念,實則是市場對以下問題的集體投票:
當人口紅利消退,低價策略能否支撐持續增長?在東南亞市場,蜜雪冰城單店日均銷售額僅國內水平的60%,文化差異與供應鏈滯后成為出海攔路虎。
數字化投入真能帶來效率革命?目前其技術投入占營收比不足2%,相比瑞幸咖啡的5%仍有差距。
食品安全風險是否可控?2023年其食安投訴量同比上升35%,快速擴張中的管理半徑問題日益凸顯。
或許正如某位投行人士所言:"新茶飲的上市不是終點,而是行業洗牌的開始。"在資本市場的放大鏡下,蜜雪冰城要證明的不僅是財務數據的亮眼,更是商業模式穿越周期的韌性。若能借上市契機完成從規模驅動到價值創造的轉身,或許真能打破"上市即巔峰"的魔咒,為行業蹚出一條新路。
而對于整個新茶飲賽道,這場資本博弈的終極啟示或許是:當泡沫退去,真正留存下來的,必將是那些把奶茶生意做成科技制造、將流量游戲升維為生態戰爭的企業。畢竟,在消費投資的新紀元,資本更愿為"硬實力"而非"快故事"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