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幫
早期生涯與政治萌芽
姚文元于 1931 年出生在浙江諸暨的一個文人家庭,父親姚蓬子是上海文壇的知名文學家,曾與魯迅、郁達夫、老舍、茅盾等文學大家有過合作 。
在 193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因從事秘密工作被叛徒出賣,被國民黨中統特務抓捕,在獄中選擇向中統投降,放棄革命。
在家庭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姚文元自幼飽讀詩書,展現出了在文字方面的天賦。他對文學的熱愛近乎癡迷,常常沉浸在書籍的世界里,汲取著知識的養分。
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和才華,姚文元在學生時代便嶄露頭角,其文章觀點獨特、言辭犀利,在校園中就已小有名氣。這一時期的他,積累了扎實的文學功底,為日后的文字生涯奠定了基礎。
大學畢業后,姚文元投身文化工作,先后在中國作家協會、《解放日報》社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任職。在工作中,他的文學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撰寫的文章風格大膽,極具激情與煽動性,逐漸在文化領域嶄露頭角。
1957 年,他發表了批判文章《分清是非,劃清界限》,這篇文章讓他獲得了眾多領導的關注,甚至毛主席都親自接見了他。這次經歷成為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也讓他開始逐漸走進權力的中心,為他之后在政治舞臺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姚文元
初涉政治舞臺:與張春橋的交集
1955 年,對于姚文元來說是人生中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當時,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批判胡風的浪潮。
胡風是我國著名的文藝人士,在建國前就廣泛參與 “左聯” 的文藝創作,建國后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 ,是文藝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姚文元的父親姚蓬子與胡風早年關系不錯,姚文元年幼時也因對文學的熱愛,不自覺地崇拜胡風,甚至曾想拜胡風為師,只是未被同意。
但在批判胡風的浪潮中,姚文元憑借自己對胡風作品的熟悉,撰寫了多篇批判文章。
其中,發表在《文匯報》上的《分清是非,劃清界線》引起了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張春橋的高度重視。
張春橋當時正急于在批判胡風時物色一位 “筆桿子” 過硬的人,姚文元的出現讓他眼前一亮。姚文元的文章觀點鮮明、言辭犀利,且極具煽動性,不僅帶動了上海整個宣傳部門批判胡風的浪潮,使得上海成為批判胡風的典型,張春橋也因此得到上級表揚。
胡風
從此,張春橋開始對姚文元多加提攜,不斷給他 “出點子”,指導他如何批判胡風。在張春橋的支持下,姚文元的批判文章一篇接一篇地發表,在文壇上逐漸嶄露頭角。
這次與張春橋的交集,成為了姚文元政治生涯的重要開端。之后,姚文元被調到張春橋主管的《解放日報》,擔任編委。在張春橋的影響下,姚文元逐漸從一個單純的文化工作者,開始涉足政治領域,為他日后成為 “四人幫” 成員埋下了伏筆。
關鍵一躍:《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1965 年初,中國的政治局勢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江青與張春橋在上海秘密策劃,決定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北京市副市長、明史專家吳晗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這個任務,最終落到了姚文元的身上。
在江青和張春橋的授意下,姚文元開始了長達數月的秘密寫作。整個過程高度保密,除了他們三人,幾乎無人知曉。姚文元深知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篇普通的文藝評論,更是一顆投向政治舞臺的重磅炸彈。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對《海瑞罷官》進行了深入研究,試圖從中找到批判的切入點。
經過反復修改,九易其稿,1965 年 11 月 10 日,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終于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文章一經發表,便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千層浪。
姚文元在文章中捕風捉影地把《海瑞罷官》中所寫到的 “退田”“平冤獄” 同 1961 年的 “單干風”“翻案風” 聯系起來,說這是當時 “資產階級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斗爭焦點”,武斷地認為《海瑞罷官》是一株毒草 。
這篇文章的發表,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大討論。由于文章點名批判吳晗,而吳晗在當時的學術界和政治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
不同觀點的人們紛紛加入到這場討論中,一時間,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這場討論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政治批判運動。
毛主席支持了對《海瑞罷官》的批判,這就使對《海瑞罷官》的批判帶上了嚴重的政治色彩,成為 “文化大革命” 的導火線。而姚文元,也因為這篇文章,成為了政治舞臺上的焦點人物。
他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大報刊上,他的觀點,也被一些人奉為圭臬。這篇文章成為了他走向中央權力核心的重要跳板,為他日后成為 “四人幫” 成員,進一步參與政治陰謀奠定了基礎。
“文革” 風云:成為中央文革小組成員
1966 年,“文化大革命” 的風暴席卷而來,中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 月 28 日,中共中央發出設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通知,姚文元憑借著之前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中的 “出色表現”,被任命為中央文革小組成員 。
這個小組最初隸屬于政治局常委之下,后來在文革推進過程中,逐漸成為權力極大的機構,實際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領導,成為了 “文革” 的實際指揮機構。
成為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是姚文元政治生涯的重要轉折點,他由此進入了中國政治舞臺的核心圈層,開始在更大的政治舞臺上興風作浪。
他積極參與到 “文革” 的各項活動中,與江青、張春橋等人緊密勾結,成為了 “四人幫” 的重要成員。他們打著 “革命” 的旗號,四處煽動群眾,制造混亂,企圖搞亂全國,以實現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1967 年初,姚文元伙同張春橋、王洪文在上海制造了震驚全國的 “一月風暴”。他們先是策劃奪取了上海《文匯報》和《解放日報》的大權,隨后又組織召開了 “打倒市委大會”,批斗了上海市委、市府的眾多領導人,使得上海市委、市府的所有機構被迫停止辦公,權力完全落入他們手中。
這一系列行動被毛主席高度贊揚,認為是 “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這是一場大革命”,并號召全國學習上海 “造反派” 的經驗。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一月風暴” 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引發連鎖反應,各地紛紛效仿,掀起了一股奪權的狂潮,使得全國陷入了更加嚴重的混亂和動蕩之中 。
在 “文革” 期間,姚文元充分發揮自己的 “筆桿子” 作用,通過撰寫文章、發表言論等方式,為 “四人幫” 的反革命活動搖旗吶喊。他的文章充滿了煽動性和攻擊性,常常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對許多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進行無端的批判和誣陷,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他的這些行為,不僅嚴重破壞了文化界的正常秩序,也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批判 “二月逆流” 時,姚文元積極參與其中,對陳毅、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進行污蔑和攻擊,試圖削弱他們在黨內和軍內的影響力。他的文章和言論,成為了 “四人幫” 打擊異己、迫害忠良的重要工具。
結黨營私:“四人幫” 的形成
1973 年 8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繼承了九大的 “左” 傾錯誤,王洪文當選為黨中央副主席 ,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內開始緊密勾結,逐漸形成了臭名昭著的 “四人幫”,其反革命集團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974 年,在 “四人幫” 的操縱下,全國開展了 “批林批孔” 運動。他們打著批判林彪、孔子的幌子,實際上把攻擊的矛頭對準了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
姚文元積極參與其中,利用自己掌控的輿論陣地,組織寫作班子撰寫大量文章,含沙射影地攻擊周恩來。他們批所謂 “現代的儒”“黨內的大儒”,將周恩來 1972 年以來進行的調整工作污蔑為 “復辟倒退”“右傾回潮” ,妄圖重新打倒一大批黨政軍領導骨干,以便他們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
毛主席最初提出 “批林批孔”,目的是為防止所謂 “復辟倒退”,防止否定 “文化大革命”,但他很快察覺了江青一伙借機進行奪權活動的企圖 。
1974 年 7 月 17 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主席指著江青等人,向在場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們發出警告:
“她算上海幫呢!你們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 。”
這是第一次提出 “四人幫” 的問題。然而,“四人幫” 并未就此收斂,在中央籌備四屆全國人大期間,他們變本加厲地大搞幫派活動,妄圖組閣。
毛主席針對江青等人的陰謀活動,再次警告來長沙 “告狀” 的王洪文:
“江青有野心”,“‘四人幫’不要搞了”,“不要搞宗派,搞宗派要摔跤的 。”
盡管毛主席多次批評 “四人幫”,但他們依然陽奉陰違,繼續在政治舞臺上興風作浪。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打壓異己,迫害干部群眾,在全國范圍內制造混亂,嚴重破壞了黨和國家的正常秩序,使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之中 。
妄圖篡權與最終覆滅
1976 年 9 月 9 日,毛主席逝世,中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而 “四人幫” 卻認為這是他們篡奪最高權力的絕佳時機,開始了更加瘋狂的行動。江青四處活動,企圖掌控毛主席的文件和資料,以此來獲取政治資本;
王洪文撇開中央辦公廳值班室,在中南海另設值班室,妄圖切斷黨中央與各地的聯系,由他們來指揮全國 ;
姚文元則利用手中的輿論工具,炮制各種文章,為 “四人幫” 的奪權制造輿論氛圍 。他們還操縱一些人給江青寫 “效忠信”“勸進信”,甚至公然提出要江青 “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軍委主席” 。
然而,“四人幫” 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強烈不滿和抵制,也讓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深感憂慮。
他們深知,“四人幫” 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到黨和國家的安全,必須采取果斷措施予以解決 。經過慎重考慮和反復商量,并征得中央政治局多數同志的同意,他們決定對 “四人幫” 采取隔離審查措施 。
1976 年 10 月 6 日晚,行動開始。華國鋒、葉劍英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通知姚文元列席。當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先后到達會議室時,分別被宣布實行隔離審查;
同時,派人到中南海江青的住所宣布執行同樣的決定 。
作惡多端的 “四人幫” 被一舉粉碎,這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以正義的勝利告終。
消息傳出,舉國歡騰。長達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 終于結束,中國迎來了新的曙光。“四人幫” 的覆滅,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國家,挽救了社會主義事業,黨和國家的工作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黨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
姚文元作為 “四人幫” 的重要成員,在 “文革” 期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他利用自己的 “筆桿子”,制造輿論混亂,迫害大批干部群眾,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 。
1981 年,他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認定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犯有 “組織反革命集團罪”“陰謀顛覆政府罪”“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誣告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 20 年,剝奪政治權利 5 年 。
1996 年 10 月,姚文元刑滿釋放,2005 年 12 月 23 日,因患糖尿病病亡 。
他的一生,從一個文學青年走向政治野心家,最終身敗名裂,成為了歷史的反面教材,其行為和結局也時刻警示著后人,權力應為民所用,任何妄圖破壞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都將遭到歷史的審判 。
推薦《紅墻大事》
這本書以細膩的筆觸、詳實的史料,生動地展現了共和國歷史上那些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它仿佛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那段波瀾壯闊歲月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歷史的風云變幻。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激情與拼搏,也能體會到歷史的曲折與艱辛。每一個章節都仿佛是一幅生動的畫卷,將我們帶回到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
如果你熱愛歷史,渴望了解共和國的發展歷程,那么《紅墻大事》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強烈推薦給大家,一起在書中感悟歷史的厚重與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