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為什么我說話孩子總是不聽?”
“為什么我越管他,他越要頂撞我?”
“為什么我為他付出一切,他卻覺得理所當然?”
《人民日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這句話背后藏著無數父母的困惑:我們傾盡全力愛孩子,為什么換來的卻是疏離和對抗?
其實,當孩子開始“不聽話”,或許正是父母需要反思的契機——只需要記住烏鴉定律,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你怎么了
在森林里,烏鴉走到哪里都不受歡迎,于是它一次次搬家,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能長久停留的地方。
一天,烏鴉又要搬家時,鴿子問它:“你又要搬到哪里去?”
烏鴉嘆氣道:“我不知道。這里的動物都嫌我的叫聲難聽,我只能再找一個能接納我的地方。”
鴿子沉默片刻,說:“你有沒有想過,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如果你不去反思自身,無論飛到哪里,都不會受歡迎。”
這就是“烏鴉定律”: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別人,而在自己。
古人常說:“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很多時候,教育孩子的最大障礙,其實是我們自己。
許多家長就像故事中的烏鴉,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用憤怒去指責,用道理去規勸。孩子考不好,就怪他們不夠努力;孩子犯錯,就一味批評,卻從不反思自己的問題。
殊不知,問題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愛控制的父母;叛逆子女背后,往往有一個期望過高的大人。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大人有病,孩子吃藥”。羞辱和挑刺,換不來孩子的優秀和成長。
所以,別急著指責孩子,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把過去的錯誤當作孩子的教科書,而不是復制到孩子身上;讓自己的問題成為孩子的鏡子,而不是絆腳石。
正如古人所說:“面具被他人揭下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卻是一種勝利。”只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親密關系中收獲美好的結果。
孩子不會改變,除非感覺到被愛
人們常說:“先有愛,再有教育。”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如果父母過于急躁、一味地強硬要求,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人是渴望幸福的,只有真正被看見、被理解,才會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成長。
古時候有一位大文學家,晚年得子,他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衣缽,于是強迫孩子學習四書五經。然而,兒子對讀書毫無興趣,反而癡迷于雕刻。文學家對此非常失望,看著兒子的抵觸,他一次次大發脾氣,覺得兒子丟了他的人,但這些舉動卻毫無幫助,反而讓父子關系越來越疏遠。
幾年后,文學家無奈地接受了現實,不再強迫兒子學習,父子關系才逐漸緩和。看到兒子臉上重新洋溢起笑容,他開始接納兒子的興趣,甚至主動參與其中,讓兒子教他雕刻的基礎技巧。慢慢地,父子倆的關系變得亦父亦友。
神奇的是,幾年后,兒子在雕刻之余,竟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興趣,還會主動向父親請教讀書時遇到的問題。
正如俞敏洪所說:“只要孩子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沒有突破底線,就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度。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在父母身邊感到安全、放松,而孩子也會反過來思考,哪些行為會讓父母不開心。”
很多時候,孩子不服管,其實并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父母沒有看到他們的意愿。孩子頻繁頂撞,也并非不懂事,而是因為大人們總是高高在上,不理解他們。
為人父母,要學會及時剎車,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允許孩子偶爾“出軌”,用共情去理解他們,用愛去感化他們。畢竟,一個家最好的模樣,應該是情感在前,約束在后。
正如書上所說:“所謂安全感,就是有一個地方,你始終想回去。”希望你的家也能成為這樣一個溫暖的港灣。在愛的給予上,永遠不要吝嗇。用愛滋養的孩子,自然會懂得感恩;充滿愛的家庭,生活也會自帶光芒。
好的父母,需要在自己身上使勁
有人問:“孩子不愛讀書怎么辦?”大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如果印刷出來的刻本出了問題,你是去改刻本,還是改原本?”那人頓時恍然大悟。
古語有云:“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孩子身上的許多習慣,根源其實都在家庭,都在父母身上。
宋朝大臣司馬光,雖然官高權重,但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生活上,盡管俸祿不少,還有朝廷的額外賞賜,但司馬光依然崇尚節儉,一生只求衣能蔽寒、食能充腹。客人來訪時,他也絕不破例,只用梨、棗、柿等山果和肉干招待。
在家中,司馬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睦鄰里,還救濟貧苦之人。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孩子們個個謙恭有禮,不倚仗父親的權勢,不憑借家中的財富,深受當時人們的稱贊。
聰明的父母做榜樣,普通的父母做嚴師,而平庸的父母則只做保姆。育兒先育己,教人先自教。與其緊盯孩子的一舉一動,不如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世界上最聰明的父母,是先讓自己發光,順便照亮孩子。
管好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的性格;要求自己自律,帶動孩子上進。人生中,永遠不要對別人說“努力”,而是要對自己說“你要努力”。在這條漫長的教育之路上,榜樣才是唯一的捷徑。
哪怕文化不高,哪怕能力有限,只要做一個踏實、勤奮、上進的人,以身作則,為孩子領路,這便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古語有云:“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也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但在教育的旅程中,我們可以一步步調整角色,一點點自我修行。
好的家庭,一定是一場愛的回流。當我們用滿滿的正能量充實自己時,家就會逐漸充滿溫情與希望,孩子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愿你與孩子一同努力,一起把生活經營得順心如意,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