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從中等生,進化成為學霸,有一條非常重要但卻被很多人忽略的事情——放空。
放空意味著沒有專注于看書或者做題,有點像做白日夢。
很多老師和家長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發呆,認為他們是心不在焉,分神溜號。對于很多差生,當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坐在書桌旁,心里想著玩什么;但對于很多學霸來說,他們其實是在知識的海洋神游,他們這個動作大有深意。
1
發散思維與專注思維
《學習之道》這本書中指出:大腦有兩種思維模式,一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專注模式(focused mode),二是更加放松的發散模式(diffuse mode)。我們的日常活動中,大腦會頻繁地在兩種模式之間不停切換。
專注模式下的思維活動對數學和科學的學習必不可少。它是利用理性、連貫、分解的途徑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式。專注模式與大腦前額葉皮層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關。 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樣東西上,然后砰的一聲,專注模式就開啟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電筒發出的光,打開開關,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關注的目標上。
當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維漫步時,發散思維模式就出現了。松弛狀態讓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相互聯絡的機會,給我們寶貴的靈感。
與我們通常想象的不同,一個學生要想學得更多、理解更深、思路更廣,不是在一個問題上一直死磕,恰恰需要放松休息,讓想法在大腦中自由飛翔。
解決一道復雜問題,死磕了很長時間沒有思路,說明你的頭腦只關注于眼前這一小塊領域。如果你能夠跳出局限,讓思路在其他地方游走,就可能想到解決辦法。比如數形結合,用幾何的方式解決代數問題;比如建系,用代數的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2
創造力與靈感的來源
許多偉大的發明和創意,往往不是在緊張的工作中誕生的,而是在放松狀態下突然閃現的靈感。 阿基米德在洗澡時悟出了浮力原理,牛頓在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門捷列夫在睡夢中 想出了元素周期表 ……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研究苯分子結構時遇到了瓶頸。有一天,他在火爐旁打盹,他做了一個夢:一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環形。這個夢境啟發了他,發現了“苯環”的結構。
從一條咬著尾巴的蛇,想到分子結構,這種思維上的巨大跨越,只有在放松的情況下才能出現。 人的大腦只有進入松弛狀態時,才能以全新的方式重新組織信息,從而產生突破性的想法 。
同樣地,在學習的過程中,當你碰到一道難題,始終無法解決時,不妨暫時放下。散散步、聽音樂、甚至閉目養神,切換到發散模式。這時,你的潛意識會繼續處理問題,并可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答案。
3
專注與放空的平衡
當然,僅靠放空是不夠的。那些在思維上有所突破的牛人,都是在一個問題上投入了很多專注的時間,朝思暮想,魂牽夢繞,念念不忘,所以才有回響。
你 要想成為真正的學霸,需要找到 專注 與放空之 間的平衡點。
研究表明,高效的學習,需要兩種思維模式交替進行:
專注模式:用于梳理條件、分析問題、深入理解知識、聚焦具體任務。
發散模式:用于整理思路、激發靈感以及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聯系起來。
很多人都知道“ 番茄工作法”, 即每專注學習25分鐘后,休息5分鐘。大家都認為, 設置5分鐘的休息,是為了避免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導致疲勞。但其實,這幾分鐘的放空,是為了幫助大腦進入發散模式,有可能實現思維的突破。
4
實踐應用
以下是一些不同于傳統觀念的實用建議:
定期安排“放空時間”: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段,讓自己遠離書本和電子設備,做一些輕松的事情,比如冥想、繪畫或者只是靜靜地坐著。
睡前回顧:在睡覺前花幾分鐘回憶當天學到的內容,然后帶著問題入睡。睡眠期間,大腦會自動對信息進行加工,第二天醒來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
多學科交叉學習:不要只專注于某一門科目,嘗試在不同學科之間切換。這樣可以刺激大腦建立更多的神經連接,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記錄靈感: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隨時記錄下腦海中冒出來的任何想法。即使它們看起來毫無邏輯,也可能是未來解決問題的關鍵線索。
5
建議老師和家長改變對于“發呆”的刻板印象。孩子坐在書桌前發呆,并不一定是懶惰或分心,他們可能正在通過發散思維尋找答案。
那些只知道一味壓榨孩子的學習時間,視“休閑放松”為洪水猛獸的教育觀,才是最落后的。
放空并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在給大腦充電。
能夠自由駕馭兩種思維模式的學生,才會成為真正的學習高手。
不要假裝努力,會休息才會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