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鬼片上新。
一反套路,重新架構世界觀。
豆瓣漲分評分迅速,目前漲至7.6分。
電影去年已在臺灣上映,以6100萬超越《周處除三害》的4700萬臺幣。
在2024年金馬獎上以入圍11個獎項的實力斬獲5大獎項。
同一個監制團隊操刀,《周處除三害》的內地票房高達6.6億,票房數據和反響都取得不錯成績,《詭才之道》延續好口碑基因,內地票房能否實現超越成為關注點。
用喜劇解構恐怖打破“建國之后不能有鬼”審核,結合時下議題重新架構戲劇張力。
“冥界”娛樂圈職場生存的新框架。
不論是純粹的人類現實職場頻道,還是純粹鬼片驚悚鬼片頻道,單一出場的各個層面切入司空見慣,儼然已進入創作枯竭期。
但當兩個頻道合二為一,化學反應誕生新亮點。
身為冥界圈子成員之一,進入冥界的鬼面臨激烈生存和職場壓力。
完成“嚇人”的業績考核才能保住魂魄。
冥界的獨特、人類的職場、娛樂圈的爭強斗勝糅合,既真實新穎又荒誕諷刺。
當娛樂圈的爭奇斗艷,公司的牛馬日常放在“鬼”的世界,恐怖符號失去威力。
正如影片一個片段,員工出差入住酒店被要求臨時加班。
滿墻的鬼照片,怪異的“鬼動靜”被忽略。
“打工人的怨氣比鬼還重”在此具象化。
員工的眼里只有工作,觀眾的眼里只看到了一個絕望打工人,感同身受工作崗位掙扎的身影。
刺激心理的恐怖被現實拉回,削解“鬼”的威力。
一邊是打工人的加班太過現實,極具說服力。
另一邊,鬼沒嚇到人面臨的業績考驗,同樣又是一個典型的職場失敗折射。
零幀起手的Jump Scare(突然驚喜)、折腰、大法師爬的高能被弱化。
猙獰面目“嚇人”背后是經歷無數次演練結果的心酸歷程,狠狠共鳴。
業績考核的“嚇人”必須要嚇出成績,嚇出風采,唯有如此,方能站在積累的“嚇人”緊張中脫引而出。
精心設計的妝容,狀態、姿勢、表情一一調整,全天無休,二十四小時營業。
“原來恐怖是演出來”的心理暗示,打消恐懼陰影。
影片打破傳統鬼片“鬼嚇人”的“人的反應”視角展現恐怖。
變換角度,第三視角觀看“鬼嚇人”后“鬼的反應。
以及在人看不到的恐怖背后,冥界中一群人鬼們的爭鋒對決。
比如,年輕鬼不會嚇人,第一次嚇人完全沒有經驗,兩眼呆滯,目光無神。
守在路口,沒想好怎么嚇人,卻差點被車嚇到,彈出二里之外。
想要嚇車后排的人卻連門都打不開,被車拖一地血。
此類設定在傳統鬼片出現過,但對應的“主角”是人而非鬼。
巧妙角色的轉換,代入不一樣的心境,削弱恐懼感,達到創新效果。
鬼和娛樂圈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某些方面來看,兩者是一個強加心理壓力,一個釋放心理壓力的極端。
但當沖KIP的現實議題架起共同橋梁,開始變得有意思起來了。
遭遇困境,人常說的口頭禪:“死了一了百了”“死了就解脫了”。
電影的回答:“死了還得干”。
人要內卷,成了鬼要更加內卷。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不。
死了,拼命謀生的壓力不離不棄。
“做鬼比做人還累”
嚇人的數據,網上留言的數量,成功的次數等等,通通納入考核范圍。
女主從小到大活在父母道德施壓的期待家庭,為了讓父母欣慰而學習十八般武藝。
長大后,屋里擺滿滿墻獎狀,象征著榮譽的獎章最后成為殺死她的“鬼頭刀。”
一生都在卷的路上。
生世卷,死世卷,無窮盡。
化作鬼后,本以為無拘無束,能過上自主決斷的自由生活。
然而冥界的法則化作新枷鎖,進入拼搏奮斗循環。
喜劇化
鬼肩負“嚇人”重任,是恐怖的象征,可鬼卻在嚇人的時候差點被人嚇壞。
鬼嚇人,人沒反應,人扮鬼,差點嚇死個人。
強烈的反差激發喜劇張力。
傳統鬼片里的鬼不止恐怖,而且神通廣大,無孔不入。
影片里的鬼不一樣,平凡而普通。
“就是當你被看見了
他們就會覺得你有才華了”
沒才華的鬼是“小透明”的存在,被遺忘在角落。
普通的鬼想要被看到,必須顯露出才華,創造出業績。
普通的“老鬼”無法脫穎而出,“年輕鬼”更不用多說。
抱團取暖是他們打破身世背景的最佳途徑。
組團嚇人,“多一個鬼多一個機會”。
拋開嚴肅恐怖氛圍,喜劇化情節和人設,輕松幽默緩解緊張氛圍。
很長一段時間,鬼片只適合膽子大的人群觀看,是小膽子人群的陰影。
喜劇化的效果拓展題材更多可能性,對準的受眾群體更廣泛。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鬼”職場的現實議題,映射每個普通平凡“我們”的處境。
沒有強大的靠山,再多的努力也無用。
“冥界”有生存法則,嚇不到人就會魂飛魄散。
鬼才們渴望被看到,前提是遵守規則,努力積累業績。
以鬼喻人,他們的生存挫折遭遇是當代打工人職場生活鏡像。
冥界和人界相同的“職場內卷和生存焦慮”處境消除兩界界限。
影片用一群“鬼”自豪介紹“嚇到人”引起的網絡熱度和房價下跌沾沾自喜設計笑點。
剝開“鬼”,本質上是職場打工人在生存競爭漩渦的優勝劣汰對決。
設定目標,完成目標,追求基本目標:生存。
無可奈何的無力感蔓延到屏幕外。
鬼鬧兇宅,標價越來越低,鬼的業績越高。
若宅子賣出去,他們還可以通過在宅內“嚇住戶”實現一條龍創KPI捷徑。
可笑的是,鬼敬業站崗,加班熬夜沖時長,實際成果卻十分不理想。
人扮鬼反而出乎意料完成他們精心設計“嚇人”策劃。
幽默外殼下的“笑中帶淚”諷刺對比,深入社會現實敘事層。
隱喻下的生存困境探索,值得反思。
現實進化激起共鳴。
鬼片題材的驚悚、恐怖元素刺激一度成為文化。
題材不斷重復出現驚悚元素刺激,猶如釘子楔入墻般,漸漸演變成“嚇人”符號。
提到“鬼”的字眼,不自覺在記憶中收尋到與之匹配的畫面或印象,從而構成心理恐懼。
這一特殊刺激元素既有激發爽點的優勢,但局限性一樣不可忽視。
首先是泛濫的同質化。
恐懼基因植入不符合當代認知與技術語境的敘事中的爛片噱頭。
靈異超自然恐怖在“人為騙局”的結局中逐漸演變成心理懸疑,削弱題材恐怖張力。
科技劣質感導致恐怖符號“塑料化”,“鬼”作為文化符號的威懾力下降。
電影另辟蹊徑,開啟結合實際拓展題材發揮空間。
電影批判業績主義,同時也激勵向迎難而上。
是人是鬼,逆境都不會消失,只會轉移,唯有迎難而上,才是打破無限循環的終極解題法。
《詭才之道》完成從"嚇人"到"刺穿現實"的進化。
“跟上時代的鬼”才會被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