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得舊時攜手處,如今水遠山長。
人到了晚年,總是會難免懷念過往,懷念那些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壯志凌云。
這一點上即便是毛主席也不例外。
進入70年代后,隨著很多革命戰友的故去,自己年齡的上漲、身體上的病患漸多,毛主席對于未來也不免多了幾分感慨萬千,對于過往也是唏噓不已。
1973年,一次會議結束后毛主席同老戰友陳士渠談心,期間便問起了當年一起上井岡山的同志還剩多少?
這有何用意,陳士榘是如何回答的呢?
毛主席之所以問陳士渠這個問題,是因為陳士渠也是當年最早上井岡山的同志們中的一員。
陳士渠的老家是湖北省荊門市。他出身貧寒,因交不起學費,中途被迫輟學,16歲的時候去一家雜貨鋪當學徒工,每天干活累的昏天黑地,也只能勉強填飽肚子。
1927年,是他人生發生轉折的關鍵之年。他在家鄉參加了農協,隨后進入了武昌學生軍事訓練班,就此走上了軍旅生涯,成為了武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的一名警衛戰士。
大革命失敗后,國內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他脫離國民革命軍,來到湘贛邊界參加了秋收起義,跟著毛主席上了井岡山。
說起他和毛主席的緣分,其實很意外,在1927年9月的一個晚上,陳士榘正在站崗,看到不遠處來了一個高個子,看起來像文人,精神飽滿,十分自信,不像農家人。于是陳士榘便叫住他:“你是誰,來這干什么?”對方說:“我是毛澤東,來你們這里談工作。”陳士榘大吃一驚,原來這位高個子就是秋收起義的領導人毛主席。
而在后來三灣改編的時候,毛主席共發展了6名優秀人才入黨,陳士榘就是其中之一。
在井岡山,陳士榘為建立根據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認可,他在紅軍的職務也不斷提升,在反圍剿時擔任了營長。
長征期間,他擔任了設營司令(這項工作顯然非心腹之人是不會托付的),負責部隊的保障勤務,既要提前探路,也要做好物資準備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工作很繁瑣,要處理很多矛盾。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能力也不斷提升,具備了出色的指揮能力和應變能力。
在抗戰時期,他擔任了旅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發展付出了汗馬功勞。
到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了華東野戰軍參謀長等職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在宿北戰役前期粟裕和陳毅對如何打這一仗持有不同看法。粟裕主張打持久戰,陳毅則主張速戰速決,一時之間陷入僵局。為了避免貽誤戰機,陳士榘選擇了越級匯報,直接把情況報告給了毛主席,最后毛主席給出了重要指示。
事實上我們也能看到雖然陳士榘的越級匯報多少有些不太符合規矩,也有可能引起一些人的不滿,可是這又何嘗不是一心為公黨性的體現呢?
新中國成立后,陳士榘陸續擔任了軍事學院訓練部部長和工程兵司令員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從50年代末開始,他投身到了軍工建設領域,在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長期扎根西北地區,回北京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在建國后20多年的時間里,和毛主席見面的機會并不多。
到1973年9月的時候,國內正處于特殊時期,不穩定因素較多,毛主席為了穩定人心,特意同各軍區的干部見面。在開會期間,毛主席看到干部們大部分是年輕面孔,已經沒有了陳毅、賀龍等老將的身影,內心十分感慨,于是在會議結束后特意叫住了陳士榘。
陳士榘以為毛主席有工作要安排,沒想到毛主席只是想敘舊,當時會場只剩下他們兩個人,主席嘆了口氣說:“士榘,最近老是想起以前起義的事情,總是夢到那些老戰友們,那會恩來總開玩笑說,咱們是一個山頭的,都是井岡山山頭嘛。”
陳士榘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咱們也老了。”毛主席想了想,問道:“當年咱們同一批上井岡山的干部,現在還有多少,你知道嗎?”陳士榘感慨的說:“算上你我,總共也不超過30人吧。”
兩個人又聊起了很多當年的往事,一直聊到了天黑。在離開中南海前,陳士榘向毛主席敬了一個軍禮,這也成為了兩人的最后一次見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而在之后,陳士榘擔任了軍委顧問等職務,對于國防建設仍是十分關心。
1995年7月22日,陳士榘去世,終年86歲。正是有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的前仆后繼,才有了今日的壯麗盛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