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俄烏沖突的和談正在進行中,不管怎樣,這是三年來這場戰爭第一次有了終結的希望,而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雙方在實際控制線兩側?;稹?/p>
去年底,我就曾在《2025年俄烏戰爭將如何結束?》(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讀取)一文中判斷,“ 在長期僵局、又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這場戰爭最有可能以談判停戰告終”:
在現有實際控制線基礎上停戰,也是最能顧及雙方顏面、彼此妥協的結束戰爭方式。這樣,烏克蘭仍可以在法理上堅持領土完整(只不過一部分處于被占領狀態),而俄羅斯也得到了點什么,可以向國內有所交代。當然,雙方都可以宣稱自己贏了:烏克蘭成功地挫敗了侵略者意圖,而俄羅斯則可以說自己撈到了點好處。
問題是,這肯定讓很多人無法接受,因為這意味著烏克蘭五分之一的領土無法收復,違背了我們對“正義”的認知,這樣一個結局,對支持烏克蘭的人們來說,與其說是勝利,倒不如說更像是屈辱,這難道還能是好事?
這當然讓人心有不甘,因為這意味著雅爾塔體系的毀壞、國際規則公然遭到挑戰, 還懷疑這樣的綏靖是否 會鼓勵侵略者,秦暉就警告 如果這樣 割地求和, 那“五年內必定還有一戰 ” —— 說實話,我并不這么認為 , 這次 戰爭打成這樣,對普京而言也算是“皮洛士式的勝利”,要再來一次,俄羅斯也吃不消。
“土地換和平”之所以成為考慮選項,是因為“和平”比“土地”更重要了。對烏克蘭來說,這場戰爭消耗太大,它已經難以支撐。
開戰一千天后,各國接收烏克蘭難民數
戰前的烏克蘭就是歐洲最窮的親戚(人均GDP相當于德國的1/10、瑞士的1/20),這個總人口4100萬、每年GDP僅2000億美元國家,據聯合國統計,在開戰兩年后,流亡國外的難民人數就高達647.97萬,境內還有368.9萬人流離失所,戰爭直接損害1520億美元,經濟損失4990億美元,恢復與重建需求高達4860億美元。
令人驚嘆的是,即便遭受這樣慘重的損失,它居然仍支撐了這么久,并一再挫敗了侵略者的戰略意圖。說實話,我們已經很難期待烏克蘭人能做得更好了。
不論如何,經此一戰,烏克蘭人已經可以解決原先曾它自獨立以來困擾三十年之久的兩大難題:一是國家認同,二是如何融入歐洲。吊詭的是,失去東部那1/5領土,倒是還能更好地讓它實現這兩點。
烏克蘭 一直是一個 “斷層線國家”(塞繆爾· 亨廷 頓語 ),徘徊在 東西方之間,最典型的 象征就是其國民信仰的 東儀天主 教, 雖然是天主教信仰 ,卻采用東方 儀式。
在獨立之后,這種內部的矛盾演變為長期的紛爭,東部和南部的俄語區親俄(在歷史上,當俄國取得第聶伯河右岸地區時,左岸與俄國融合的進程已經進行了三代人之久),越往西則越堅持抗拒俄羅斯影響、融入歐洲。
現在,失去了克里米亞、烏東四州這些俄語人口最集中的地域之后,烏克蘭的民族國家身份認同已經沒有了爭議:身為烏克蘭人,首先就意味著“不是俄羅斯人”。
不要小看這一點,在歷史上,特別是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俄國占排他性地位的官方政策一直否認烏克蘭人是一個獨立民族,堅稱所有東斯拉夫人都是俄羅斯人。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大俄羅斯主義”的政治家反倒推動了烏克蘭認同的確立:斯大林在二戰中奪取了利沃夫為中心的西烏克蘭地區,戰后這里成了烏克蘭民族主義最頑強的堡壘;普京發動的這場戰爭,又結束了烏克蘭內部的紛爭,連原先的俄語地區居民都開始堅定自我認同為烏克蘭人。
對于像烏克蘭這樣缺乏自然邊界、版圖一再變動的國家來說,邊境劃在哪里恐怕也沒那么重要, 《民族的重建》一書在分析了烏克蘭近代民族主義興起的歷史之后說:“ 如果烏克蘭就等同于它的人民,那么烏克蘭人存在于哪里,烏克蘭國家的版圖就應該拓展到哪里?!?/p>
烏克蘭版圖變動,1922-1954
德國也曾有類似的經歷,尤其是其東部邊界,在歷史上很難穩定下來,往往只取決于一兩次戰爭的結局。德意志的西部和南部長期親近西歐(尤其是法國),但東部卻靠近俄國(“普魯士”Prussia一詞的本意就是“靠近俄羅斯”),因而它在一兩千年的歷史上一直有個無法擺脫的困境:德國能不能既是德意志的德國,又是西方真正的一部分?
1945年德國的戰敗,才首次解決了這個問題:西德雖然只占戰前領土的一半,但完全擺脫了東部,更不用向東部輸血、維持首都柏林的官僚機構運轉,普魯士連名字都不存在了。戰后出任西德總理的康拉德·阿登納在1919年就曾抱怨說:“如果普魯士遭分割,德國的西部地區聯合起來,德國就不會再受‘東方’精神統治?!钡钡?945年后,西德才獲得自由,完全成為西方的一部分,經濟由此起飛。
當然,和德國不一樣的是,烏克蘭東部靠近俄羅斯的地區經濟更發達,特別是工礦業,但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同樣解決了長期困擾烏克蘭的道路選擇難題: 處在東西方之間的烏克蘭,到底應該望向哪一邊?
在冷戰結束后,“重返歐洲”是東歐國家的普遍想法,那指的當然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擺脫蘇聯的影響,積極融入歐洲的共同文化,分享其經濟繁榮。當2004年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加入歐盟后,烏克蘭人更是發現他們從象征意義上和實際意義上都和“歐洲”分離了,這隨即引發了其內部紛爭更進一步加劇。
實際上,俄羅斯內部也有這樣的爭議?!督y治俄羅斯》一書發現,俄羅斯社會“存在一條根本的分水嶺”,一些人(尤其是11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中產階層)向往的“正常狀態”是指“像一個歐洲人那樣生活”并最終采用歐洲的制度,但對普京等人來說,則意味著穩定、安全并重建國家威望。這恐怕也是普京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這不僅僅是針對烏克蘭的戰爭,也針對內部尋求不同道路的異議者。
無論如何,烏克蘭沒有被摧毀(它的國歌歌名就叫《烏克蘭尚未滅亡》),不僅活了下來,而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也從未像今天這樣被承認為歐洲的一部分??纯磻鸷蟮奈鞯潞晚n國,我們有理由相信,烏克蘭這個“歐洲的糧倉”可以在全面融入歐洲之后,迎來真正的和平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