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青年智庫
Glory Diplomacy
讓中國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見
為中國青年智庫代言
01
今日語錄
(2025年2月22日)
讓幸福感持續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感恩的心、謙卑的心接受一切成功與失敗。
——〔中〕羅翔《圓圈正義:作為自由前提的信念》
02
重返大外交智庫再啟新征程
作者/顧庭芳
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學術研究助理實習生
現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區域國別研究碩士在讀研究生
2025年2月21日
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
一、初識大外交:如沐春風般的面試初體驗
這是我與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的第二次相遇,可以說是蓄謀已久。第一次面試與王院長的深度交流,都讓我感受到思想的激蕩與智慧的啟迪。第一次面試大外交青年智庫的經歷,仍舊歷歷在目。
第一次面試結束時,院長和我單獨交流了一會兒。他言辭犀利卻又不失溫和,他說道:“我注意到你一個問題——遇到問題時,你總是習慣性地將原因歸結于外部條件,而很少從自身尋找答案。”我不得不承認,這個評價切中要害。回想過去的種種經歷,無論是學業上的瓶頸,還是生活中的挫折,我似乎很少能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不足。院長告訴我,這種外歸因的思維習慣,不僅限制了我的成長空間,更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桎梏。這次談話,不僅是一次面試的結束,更是一次自我認知的開始。
自那次談話后,我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每當遇到問題或出現失誤,我不再急于將責任推給外界,而是學會停下腳步,靜心自省。就像在迷霧中點亮一盞燈,我開始在內心深處尋找答案:是不是準備不夠充分?方法是否存在偏差?態度是否足夠端正?
我還養成了定期復盤的習慣。漸漸地,我發現這種內省的習慣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改變。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自我提升的大門。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每一次總結都是一次蛻變的過程。我開始懂得,真正的進步不在于指責環境,而在于完善自我。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不僅讓我在學習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二、再度面試:從容與反思
這次面試,雖然我很想要得到這次實習機會,但和上次相比我顯得更加從容。說實話,也挺尷尬的。因為臨近過年,一直東跑西逛,也靜不下心來答題,所以筆試部分我偷了個懶,很大一部分題目都是直接用AI生成答案,然后自己稍作修改。結果面試時,王院長指出了這個問題。
他對著攝像頭,語氣挺嚴肅地說:“很多題目的答案一看就是AI寫的,在作答中看不到個人思考。”我當時就覺得可尷尬了,甚至還有一絲心虛。王院長接著說了很多,類似于“用AI不是不行,但不能完全依賴它。你得有自己的想法,AI只是工具,不能代替你思考。”之類的話。這話說得我特別慚愧。仔細想想,平時寫作業、做研究,我確實越來越依賴AI了,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去問AI,而不是自己先想想。這次面試給我敲了個警鐘,再這么下去,我可能真的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面試結束后,王院長的話在我腦海中久久回蕩。在這個AI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似乎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成為技術的主人,還是淪為工具的奴隸?”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個人發展,更關乎整個社會的未來走向。
王院長的提醒讓我意識到,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我們逐漸習慣了用AI生成文章、解答問題、甚至進行決策分析。這種便利性背后,隱藏著一個危險的趨勢——我們正在將思考的權利讓渡給機器。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在準備面試的過程中,我過分依賴AI生成答案,甚至沒有經過深度思考就直接采用了這些內容。這種行為不僅暴露了我的懶惰,更反映出一種思維惰性。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正在形成一種“AI依賴癥”,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求助于AI,而不是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
這種依賴帶來的后果是深遠的。既削弱了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AI的輸出往往是基于已有數據的重組,而真正的創新需要突破常規思維。最重要的是,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我們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需要明確AI的定位,將AI定位為輔助工具,而不是決策主體。就像使用計算器一樣,我們可以用它來處理復雜的運算,但數學思維和問題分析能力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種平衡的把握需要從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在使用AI生成內容時,我們要學會批判性地審視和修改;在獲取AI提供的答案時,要養成追問“為什么”的習慣;在處理復雜問題時,要先用自己。
三、惰性與堅持:自我突破的機會
關于惰性。惰性是人本性的弱點,它如同一只無形的手,悄無聲息地侵蝕著我們的意志,將我們一步步拉回舒適區。這種力量在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有些懶散、計劃性不強的人。除非我對某件事特別執著,否則多數情況下,我總是陷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循環中,逐漸被惰性吞噬。惰性像一片沼澤,表面上平靜無波,卻暗藏危險。每當我試圖邁出一步,它便用柔軟的泥沼包裹住我的雙腳,讓我難以掙脫。它讓我習慣于拖延,習慣于找借口,習慣于將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即使我心中清楚,這樣的行為只會讓我離目標越來越遠,但惰性卻總能找到理由說服我。于是,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而我卻依然停留在原地,甚至倒退。
惰性還讓我對挑戰和變化產生本能的抗拒。它讓我更愿意待在熟悉的舒適區,而不是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即使我知道,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真正成長,但惰性卻像一堵無形的墻,阻擋著我前進的腳步。因為,遇到困難和挑戰,我會下意識地逃避,逃避就意味著選擇了安逸、選擇了被惰性支配。
然而,我也深知,惰性并非不可戰勝。它雖然頑固,但并非無懈可擊。每一次與惰性的對抗,都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機會。當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它的存在,并主動采取行動時,惰性的力量便會逐漸減弱。比如,當我制定詳細的計劃并嚴格執行時,當我設定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時,當我學會自我激勵并保持積極心態時,惰性便無法再輕易左右我的行為。
因此,盡管惰性是我本性中的弱點,但我并不打算任由它主宰我的人生。
四、堅持與成長:直面挑戰
我第一次在大外交青年智庫實習的時候,我滿懷熱情地加入,期待能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拓展視野。然而,現實卻遠比我想象中復雜。
實習初期,我遇到了許多困難:工作任務繁重且瑣碎,加之自己同時備考教資,學業壓力也不小,時間管理成了我最大的挑戰。更讓我措手不及的是,另一位實習生因個人原因選擇退出,導致我的工作量驟然增加。
那段時間,我感到身心俱疲,每天都在任務、學習和生活之間疲于奔命。我嘗試與工作人員溝通,希望能調整工作安排,但由于種種原因,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最終,在多重壓力下,我選擇了退出實習。當時,我告訴自己,這是為了集中精力應對學業和考試,但內心深處,我知道自己是被困難擊退了,選擇了逃避。
退出后的一段時間里,我并沒有完全放下這段經歷。偶然間,我在公眾號上看到了昔日一同實習的伙伴發表的實習感悟。他詳細列出了自己在實習中的工作內容和收獲,字里行間充滿了成長的自豪感。我仔細閱讀了他的文章,發現他不僅完成了許多高質量的任務,還通過實習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那一刻,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遺憾和反思——如果當初我堅持下來,是否也能像他一樣收獲滿滿?
與此同時,我也意識到,作為一名區域國別研究的研究生,而大外交青年智庫的工作與我的專業方向高度契合。這段經歷讓我明白,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直面挑戰才能真正成長。于是,在繼續沉溺與重新出發之間,我決定重新出發,再度申請加入智庫。這次,我希望我能夠堅持下來,能夠善始善終。
面試時,院長提到了我上次退出的經歷。他并沒有責備我,而是語重心長地說:“這次我希望你能堅持下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挑戰,都不要輕易放棄。堅持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他的話讓我深受觸動,也讓我更加堅定了這次要全力以赴的決心。
這次重新加入,我帶著更成熟的心態和更明確的目標。我學會了更好地管理時間,也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輕易退縮。每當遇到挑戰時,我都會想起院長的叮囑,提醒自己要堅持下去。這段經歷讓我明白,堅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卻是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質。只有堅持,才能看到更遠的風景,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五、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
我再度加入大外交青年智庫,也再度感受到了大外交智庫的責任與使命。在談到我遇到問題,需要多堅持的時候,王院長向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帶領智庫發展,講他自己遇到瓶頸時如何突破,以及大外交智庫如何在他的帶領下,蓬勃發展。
我和院長或多或少有過一些接觸,對于大外交青年智庫也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我很敬佩王院長高瞻遠矚的格局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大外交青年智庫重點在青年,致力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青年。眾所周知,培養人才的周期很長,院長不吝惜自己的資源和經歷,也希望智庫的青年走的更遠,去更大的平臺。
我深知,能夠再次成為大外交青年智庫的一員是莫大的榮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將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積極參與智庫的各項活動,努力學習,不斷修煉自我,沉淀自我,爭取不斷進步,成為更多具有全球視野的青年中的一員。
我相信,在王院長的帶領下,大外交青年智庫必將成為培養未來全球領袖的搖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03
廣而告之
04
東盟觀察
駐文萊大使肖建國看望文前外交與貿易部第二部長林玉成
2025年1月13日,駐文萊大使肖建國看望文前首相府部長兼外交與貿易部第二部長林玉成。肖大使向林預致新春祝福與誠摯問候,衷心感謝其任內為推動中文關系發展和兩國務實合作做出的重要貢獻,希望其繼續積極發揮作用,支持兩國關系不斷取得新發展。林感謝肖大使關心慰問,愉快地回憶文中關系發展歷程,表示近年來雙方務實合作取得顯著成就,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文中關系一定會不斷邁上新臺階。
05
06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作者:〔英國〕卡爾·波蘭尼
譯者:馮鋼、劉陽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07
蓋觀定論
08
(2025年2月22日)
大外交青年智庫(簡稱“大外交智庫”)(Glory Diplomacy Youth Think-tank,Glory Diplomacy或GDYT)是一家創辦于2017年的以外交安全為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社會/青年智庫,總部在中國深圳,是深圳首家非官方外交安全智庫、中國首家青年智庫,創始人是王蓋蓋。GDYT一直堅持“只有修煉好內功,才能放心去實戰”的發展理念,從2017年創始初期穩扎穩打,于2018年成立青年原創評論組(于2022年改組為《智本青析》編輯部)并創辦《智本青析》電子刊至今;2019年在海南開設分支機構即海南大外交學會,同年成立青年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在2019年創辦“大外交青年發展與實踐啟航項目”研修班至今,在2021年創辦“世界青年菁英坊《早點知道》講座項目”至今;2020年成立應試就業研究中心并創辦《真題解析》付費專欄;同年7月,成立外交外事涉外安全決策咨詢公司,集中研究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海外利益分析與保護、青年外交與青年發展、區域國別與國際組織、跨國公司與全球治理等事務;2021年成立外文編譯評議組并創辦《大譯編參》電子刊至今(該編輯部于2022年創辦《每日信報》微電子日刊),同年成立區域國別研究中心(該中心于2022年創辦《新國別簡報》欄目);2022年成立世界外交數據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該中心于2022年創辦《鴻士論天下》欄目)、國家安全研究中心、黨的理論創新研究中心,并合并所有專訪項目(青坊談、最有影響力人物訪談、21世紀中國外交天團、學人專訪等)整合為《與名人對話》欄目,組建“青年智庫特種部隊”全職高精尖部門和全球范圍內的“大中華菁英圈”,開啟“Smallibrary·小書屋”全球青年閱讀挑戰計劃(該計劃于2022年創辦《智庫書屋》欄目),運營新知太學(網絡)書院(該書院于2022年創辦《線上共讀》欄目);2023年,成立全球創業研究中心、全球灣區研究中心、跨國公司研究中心、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數字經濟研究中心、海洋治理研究中心、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在香港開設分支機構“香港大外交學會(GDYT HK)”,創辦“華灣國際創業發展新菁英匯”國際人才交流平臺等。GDYT從2021年以來,多次舉辦全國(含全球)青年國際問題學術研討、政策分析與思想交流等活動,如“國際問題研究型青年智庫發展模式探索論壇”、“新型國際問題青年智庫建設與發展論壇”、“國際關系青年辯論賽”、“國際關系青年辯論賽最佳辯手論壇”、“世界青年菁英坊《早點知道》系列講座”、“國際問題/區域國別學術研討會(GDYT·ISAS)”系列活動、“《與名人對話》系列采訪活動”、“《鴻士論天下》系列講座活動”、“新時代中國國際戰略高端論壇與菁英論壇”、“華灣國際創業發展新菁英匯”系列活動、“GDYT與國際知名學者對話”等等。自創辦以來,GDYT一直致力于“讓壹億中國大外交青年智慧與方案被全球看見”,聚集全球各地有志青年為實現個人、企業、社會、國家和世界和平發展而奮斗,至2021年底,已發展成集專家顧問、研究員(含高級)、特約研究員(含高級)、助理研究員、編譯評議員、時政評論員、實習生、志愿者等全方位國際人才體系(200人)的樣本標桿青年智庫,聚焦中國與全球大外交領域青年的原創方案、發展計劃和外交延伸等助力與服務,在“對照全球外交發展、對接世界高端智庫、對比新型平臺建設”的三原則指導下,為中國的外交與安全發展貢獻青年力量和方案,為政府、企業、智庫、高校、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都有提供過咨詢服務,被海內外青年譽為現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腦集散地”,是全球新型外交青年智庫的開創者和代言人!
大外交青年智庫
Glory Diplomacy
讓中國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見
為中國青年智庫代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