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廈門市經濟成績單出爐,各區GDP排名出爐。
廈門作為福建省經濟核心之一,其以特區優勢持續發展,具體排名一起來了解下吧。
思明區以2913.76億元穩居榜首,湖里區1782.37億元位列第二,海滄區(1078.50億)、集美區(1064.27億)分列三四名,翔安(948.56億)、同安(801.27億)位居第五和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同安區雖總量墊底,但以7.2%的增速展現后發潛力,而湖里區2.6%的增速存在轉型壓力。
湖里區排名第二
湖里區GDP總量長期穩居全市第二,但2024年2.6%的增速明顯落后于全市平均(5.5%)。作為廈門傳統工業強區,湖里依賴的航空維修、機械制造等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壓力。
例如,太古飛機維修基地雖仍是亞洲龍頭,但新興市場分流導致訂單增長乏力。與此同時,湖里區的現代服務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東渡港區轉型為郵輪母港的進度緩慢,未能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對此,湖里需依托自貿片區政策,推動臨空經濟與數字貿易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增長極。
集美區排名第四
集美區以1064.27億元位居第四,6%的增速與海滄區持平,展現均衡發展態勢。
其增長動力源于“文教+產業”雙輪驅動。一方面,集美大學城匯聚14所高校,為軟件信息、文化創意產業輸送人才。
另一方面,機械裝備制造基地聚集了金龍客車、林德叉車等龍頭企業,2024年新能源客車出口量同比增長40%。
此外,集美新城通過地鐵6號線串聯產業園區與居住區,推動“職住平衡”,成為廈門產城融合的標桿,集美的未來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同安區墊底
同安區雖以801.27億元排名末位,但7.2%的增速領跑島外四區,其發展后勁十足。
近年來,同安依托閩臺農業合作試驗區,引入智慧農業技術,百利種苗、古龍食品等企業帶動農產品深加工產值增長15%; 。
此外,同翔高新城引入天馬微電子第六代柔性屏生產線,達產后年產值將超300億元,推動光電產業集群化發展。
總得來看,廈門各區域差距依然明顯,思明區GDP是同安區的3.6倍,島內外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嚴重。
廈門需以“跨島戰略”為綱,通過軌道交通、產業飛地等機制推動資源均衡配置,同時鼓勵各區立足特色錯位競爭——例如湖里強化港口樞紐功能,同安深耕鄉村振興與先進制造。
未來,唯有打破行政壁壘、激活創新要素,方能在“小而精”的城市格局中書寫“大而強”的經濟新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