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特朗普分別與俄烏總統通電話,為烏克蘭制定和平計劃。特朗普政府為烏克蘭制定的和平計劃是大規模向俄羅斯割讓領土。烏克蘭應在4月20日之前達成停火協議,并凍結烏克蘭東部戰線。該計劃要求烏克蘭軍隊完全撤出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將被迫承認俄羅斯對已占領烏克蘭領土擁有主權。
在割讓領土的問題上,澤連斯基本人迄今為止持否認態度。但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2025年2月14日的北約-烏克蘭聯絡小組會議上已經表示,恢復烏克蘭2014年之前的邊界(即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之前)是“不現實的”,只會“延長戰爭”并“造成更多苦難”。
自2022年以來,俄羅斯就占據了克里米亞、頓涅茨克、赫爾松、盧甘斯克和札波羅熱這五個州。到2025年,俄羅斯并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取得更多的進展,其他被攻占的地方也被烏克蘭收復(上圖中藍色部分為烏軍收復的失地)。在這種對抗中,戰況并沒有變得更差,但烏克蘭卻急匆匆地選擇投降,而不是朝著收復失地的方向前進。原因之一是美國不再愿意繼續支援烏克蘭,另一個原因是東部戰線過于穩固。
兩個資產階級政府在此地使用了各種人類科技的結晶,卻都難以撼動對方。這不禁讓人懷疑戰爭藝術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人類只能在炮火和高科技的加持之下不斷向前推進幾百米,向后丟失幾百米。陣地戰似乎就是未來的真理,世界似乎已經進入了唯武器論的階段。然而,我要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切的原因是資本主義政府對人的組織程度有限,才導致了這種僵持的情況。由于外力的消失(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直接的援助),力量對比不斷減少,從而被迫投降。
烏克蘭在反攻中能奪回基輔北邊的地方,但打不下東邊,這是為啥呢?其實,這跟打仗的方式和組織能力有關。在北邊,烏克蘭動作快、下手準,所以能贏。可在東邊,雙方都挖戰壕、修防線,打起了陣地戰,烏克蘭就有點難推進了。
為啥北邊沒陷入陣地戰呢?因為烏克蘭先在北邊動手,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等到了東邊,對方有了準備,雙方就僵住了。
有人會問,烏克蘭有好地、好資源,為啥不能自己多造武器,靠自己打敗俄羅斯呢?這就得說說國家的“生產關系”了。烏克蘭是資本主義國家,干啥都得賺錢。造武器也一樣,得考慮能不能掙錢。有時候,賣原材料比造武器賺錢,那資本家就不樂意造武器了。而且,烏克蘭自己造武器的成本高,還不如買外國的劃算。所以,烏克蘭就靠外國給武器、賣裝備來打仗。
可為啥蘇聯當年能越打武器越多、軍隊越強呢?因為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大家干啥都不只看賺錢,還看對國家、對打仗有沒有用。所以,蘇聯能集中力量造武器、擴軍隊。可蘇聯解體后,那些繼承它的資本主義國家就不行了,因為它們干啥都得先想著賺錢。
烏克蘭也是這樣。它自己造武器難,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這兒呢。外國給它武器,反而讓它更難改變這種狀況。一旦外國不幫忙了,烏克蘭就靠自己現有的生產關系,打不過俄羅斯了,所以它才害怕,想投降。
有人可能覺得,烏克蘭自己造的武器不夠好。其實不是這樣的。戰場上,武器只是工具,關鍵是人怎么用。便宜的無人機比貴的還好用,因為便宜的能多買點,數量多了,效果就不一樣了。這就是“量變造成質變”——在社會主義國家,這種事容易做到,因為不用考慮賺錢。可烏克蘭呢,只能多買裝備。戰場上,士兵都知道啥武器好用。烏克蘭政府離開外國幫忙,自己買裝備的錢不夠,根本達不到俄羅斯的水平。
難道外國的裝備就一定好,沒它們不行嗎?其實不是,是烏克蘭的生產關系限制了它。武器再好,也得人用。組織起來不只是招兵,還得組織國內生產。資本主義國家只會在打仗時多招年輕人入伍,可要建立那種可能減少利潤的組織,它們就不愿意了。資本家雇人干活,不可能像社會主義國家那樣組織生產,因為那樣會減少利潤。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征兵,其實就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統治。無產者當兵越來越年輕,可資本家的錢一點都不能少賺。這種所謂的“舉國團結”,其實就是讓無產者去保衛資產階級的財富。對烏克蘭的無產者來說,敵人不只是俄羅斯,還有烏克蘭的資產階級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