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不通,在唐高宗中后期為什么所向披靡的大唐軍隊難以擊敗吐蕃軍隊,甚至唐朝會在大非川之戰敗給吐蕃軍隊。而這就是大家對于軍事的一個誤差,那就是以人口和土地面積的大小來確定戰力,而事實上這是一個誤區,下面我們就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唐朝軍隊大敗給吐蕃軍隊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而這些深層次原因背后又有哪些東西是值得我們現在人思考和借鑒的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唐朝敗給吐蕃的原因是什么?
蘇定方
首先從表面來看,是由于副將郭侍封貽誤軍機導致唐朝的戰敗。這是這次戰敗的原因,但卻不是這次戰敗的罪魁禍首,根本原因就是貞觀將領的去世,尤其是蘇定方的去世,直接導致了大唐將星降息的凋零。盡管薛仁貴很強但比蘇定方來說還是差一點,最起碼蘇定方不會顧及郭侍封是不是將門之后而投鼠忌器,與此同時,吐蕃擁有論欽陵這樣的傳奇猛將。而我們縱觀整個唐高宗時期,他利用唐太宗時期留下的大批將領讓大唐的疆域達到了空前的鼎盛,但有句話說得好: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當蘇定方、薛仁貴這些將領一個又一個老去,高宗一朝甚至沒有一個可以接替的將領。最終的結果就是,新羅趁機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吐蕃也趁機攻占了西域,而此前被唐朝消滅的突厥也開始慢慢做大。甚至契丹也有興風作浪的勢頭,最終在名將凋零的高宗晚年,李治只能無奈的看著自己的疆域被別人蠶食,而唐朝在唐高宗死時的實際控制領土甚至還不如唐太宗時期,很多地方雖然名義歸屬于大唐,但實際卻與割據一方的梟雄無異。換句話來說,如果這時候大唐人才濟濟,大非川之戰還會宗郭侍封這樣的平庸之輩嗎?
大唐
其次,大唐的士兵作戰疲敝。對一個王朝而言,真正能夠起到戰力的不是這些烏合之眾的禁軍,而是那些長期在戰場中精選出來的百戰之師。而縱觀大唐,真正強大的軍隊只有幾十萬人,這些有的出自府兵,有的由王朝招募,而有的則是突厥等地的番兵。雖然唐朝滅掉了高句麗,但不代表這個地方就平安無事了,不管高句麗還是突厥甚至吐谷渾的貴族勢力都是非常強大的。因此大唐需要重兵來維持這些地方的穩定,而這時候大非川之戰打響了,于是薛仁貴和新羅的唐軍成了救火隊員,再加上自從高宗即位以來連年戰爭,因此士兵都身心疲憊。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大非川的主力是唐朝的戰力天花板玄甲軍,那么即使再怎么指揮失誤,也能和吐蕃軍隊五五開。而且當時不止大非川之戰,甚至是其他地方的作戰都出現了大唐潰敗的情況。很多人想不通香積寺之戰以后,皇帝就沒有太多話語權了,這就是因為香積寺之戰雖然只有二十五萬人,但這些都是皇帝的底牌,是大唐主力的主力。安史叛軍這十萬人是唐朝境內的主力,而唐朝的十五萬人則是西域的主力。從此以后大唐精銳喪失殆盡。而大非川之戰雖然沒有這么慘,但在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是唐高宗能擠出來最多的軍隊了,其他士兵不是在作戰就是平定收復地區的貴族。
君主制
最后,上面的原因歸根到底都是表面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君主制的弊端。從人才來說雖然科舉制在當時很先進,但這個制度本身還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比如唐朝的官吏可以做官幾十年甚至老去,但科舉制一年有一次,這樣就有大量的人才被荒置,而且古代很多話不管念書還是練武,這都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難道唐高宗時期真的沒有蘇定方這樣的人才嗎?我想不是,就是由于郭侍封這樣的人鳩占鵲巢才導致了唐高宗后期人才缺乏,而這也是君主制的弊端。
其實在君主制時期,普通士兵是沒有民心的。這也是唐朝精銳充當救火隊員的原因。古代的很大的矛盾就是在不得民心的大環境里,要有精銳部隊就必須花費大量的錢財,但這些王朝財政虧空嚴重哪有大量的錢財來養活軍隊。這也是俄烏戰爭瓦格納化整為零的原因,并非戰斗力不強,而是沒有財力來維護其運營。而這也是封建王朝自毀長城的原因,比如明朝無力供養戚家軍,因此選擇在薊州殺害戚家軍來結束。古代歷朝歷代都講民心,但真正有幾個君主重視民心呢?無非三分鐘熱度,然后就暴露了魚肉百姓的本性。
曇花一現
不管是唐高宗時期的的大肆擴張還是蒙古敵國的所向披靡,說白了它們都是曇花一現。最多維持幾十年便分崩離析,歸根到底是它們的王朝體系難以維護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長久運行。因此這些王朝的擴張不僅沒有促進自己的繁榮,反而是加速了自己的滅亡。反過來說,一個王朝的體系如果不是足夠的先進,那么它也沒有能力統一全球,這就像管理一樣,一個人管理一個人很容易,那么10億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