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壹觀察宿藝
2016年,深圳寶安一間15 平的小房間里,放置充電模塊相關物料的紙箱堆滿四周。
那一年,各地電動汽車和充電樁補貼政策相繼出臺,充電樁市場風起。不少投機主義者見勢入局,變著法子鉆空子、賺補貼、爭紅利。行業看似熱鬧,實則混亂不堪,真正懂技術的企業寥若星辰。
正是在這樣的行業“野蠻生長”中,能效電氣創始人汪進進帶著只有8個人的團隊,在那間堆滿充電模塊的房間中起家,以“30年前的創業土方法”一頭扎進充電樁自研技術的狹窄賽道。
很長一段時間里,汪進進自己既是項目經理又跑銷售,他嚴格將銷售費用壓縮在0.5%,使研發費用占比保持在30%以上,堅持埋頭自研充電模塊、充電控制器、后臺等核心技術。
能效電氣 創始人、董事長、CEO 汪進進
時間流轉到2025年,能效電氣已然躋身中國充電樁第一梯隊。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提供從直流到交流,從單向到雙向,從強制風冷到獨立風道、液冷,從一體式到分體式,從國標到歐標、美標,從1.5kW到1200kW的全場景覆蓋、全棧自研的充電樁企業
2月21日能效日WE DAY現場,聚光燈打在汪進進身上,見證其正式提出能效電氣要成為“中國充電樁第一品牌”和“分布式充放電全球第一品牌”的“雙第一”目標。
從一間簡陋的房間出發,越過9年征途,能效電氣用實踐證明:在電子科技行業中,“土方法”與“高精尖”并非對立。
如今,能效電氣將“唯一”作為新起點,繼續向“第一”進發。在《壹觀察》看來,這場直指產業王座的宣言,既來源于能效電氣在思想力、技術力、產品力三大維度的堅實底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這三大能力或將觸發的“鏈式反應”。
洞若觀火的思想力:抬頭看路,行穩致遠
從過往9年的發展歷程來看,能效電氣是典型的長跑型選手。
2016年至2018年期間,充電樁產業在高額補貼的加熱下快速升溫,吸引了大批創業者跑步進場。然而,這些創業者大多只是貪圖快錢的投機者,有人通過給同一個樁換不同銘牌來獲得型式試驗報告,有人建充電站拿補貼,建完就拆,帶著舊充電樁再建新站,以此賺得一筆筆補貼進賬。
那個時期,大資本和小公司的頻進頻出造就了一番火熱的景象。但一時繁榮過后,一地雞毛隨之到來。
伴隨競爭走向白熱化,充電樁市場進入洗牌期,所有以低價搶份額的小作坊、依靠商業資源做招標的貼牌公司紛紛開始站不住腳,曾經用“投機取巧”實現騰飛的企業,也倏爾墜落,很快就沒了蹤影。
相比之下,在大多數同行“閉眼起飛”的時期,汪進進卻選擇“抬頭看路”,早早為能效電氣規劃出一條行穩致遠的長跑路線。
用汪進進自己的話來說,他像一個“農民”:在“農民”眼中,只有依靠踏實的努力和長遠的規劃才能立足,才能在行業的長河中留下來。
也因此,能效電氣從一開始就決心走質量需求驅動的路線,甘愿做慢活、苦活、累活,不賺快錢,堅定夯實立根之本。
比如,汪進進以長線眼光預測,市場首批設備在安裝5年后就會面臨淘汰。這也意味著,當許多第一批進入市場的中小運營商開始更新換代時,他們將選擇更高質量的產品,這時能效電氣“費時費力”打造的高質量產品,正好能夠填補市場需求。
也正是在這樣長期主義的思維導向下,能效電氣做出的一系列判斷決策總是呈現出更明顯的前瞻性與系統性。
早在2016年成立初期,汪進進就根據行業認知預判了“家充樁全面C端化”的趨勢,這一趨勢在2023年的三成車型不再隨車標配充電樁、2024年“新能源車企賣車不送樁”的諸多現實中得到印證。
期間,汪進進還進一步預判行業的去OBC化趨勢,完整提出慢充直流化理念;結合家充樁安裝的實際落地難度,瞄準“家充樁開放成為運營樁”的私樁共享趨勢,推出一系列鄰里共享交流樁;著眼未來充電方式,提出“從無感充電到樂感充電”的口號,量產全球第一臺人臉識別交流充電樁,等等。
在一次次超前而精準的趨勢判斷中,能效電氣不僅避免了短期技術近視可能帶來的競爭力滯后,更成為行業洞察與產品創新的“風向標”企業,在市場演進中不斷搶占優勢身位,做到“在追趕中實現引領”。
前瞻性之外,能效電氣還具備罕見的“系統性”視野,尤其擅長識別“社會接口”需求,創造超越商業的價值。
2024年,汪進進從社會發展的系統性視角出發,結合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分時電價政策趨勢展開分析,認為隨著電動汽車滲透率的繼續提高,未來峰谷電價差也將隨之擴大。
基于該判斷,又可以進一步推導出兩大趨勢:其一,預約充電功能將成為家充樁的剛需,于是能效電氣在業內提出“無預約,不充電”口號,宣布停售不支持預約充電功能模式的交流樁;其二,未來的電力將會在電動汽車與電網之間“雙向流動”,能效電氣也由此聚焦V2G(車網互動)技術研發,成為首家提出“小功率、大密度、用盡分散電力”新型充電運營理念、首家提出“小功率、大密度、用盡谷底電力”新型充放電+儲能方案的企業。
無論是順應峰谷電價差價擴大,還是推動V2G技術發展,本質都是站在優化資源配置的系統性視角,試圖通過創造更靈活的調節能力來提升社會經濟效益、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這種不直接與商業利益勾連的技術價值判斷,恰恰是能效電氣“思想力”中更具高度,也更難能可貴的部分。
《壹觀察》認為,思想力能夠放大企業的“認知帶寬”,在技術變革期穿透短期噪聲,抓住真正的“長期變量”。而能效電氣所具備的洞若觀火的思想力,既是其一次次成為行業創新引領者的底層條件,也為其當前跑進“決賽圈”刻下了重要基因。
聚沙成塔的技術力:埋頭鑄劍,應時破局
在長期主義思想力的指引下,原本走全棧技術自研“窄門”入場的能效電氣,一步步開辟出更廣闊的技術天地。
2017年,輕卡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打開了小直流充電市場需求的口子。這一市場門檻高、研發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卻引起了汪進進的關注——多方考量后,他決定走一條“難但正確的路”,將精力和資源放在更困難的直流模塊和直流樁研發制造上。
做直流樁有多難?汪進進常用的比喻是:直流充電樁和交流充電樁的區別,就像豪華汽車和兒童手推車的區別。
簡單而言,直流充電樁技術涉及底層嵌入式控制技術、大數據通訊及物聯網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三大核心方面,系統集成復雜,設計和制造難度也偏高。更直觀的體現是,交流充電樁涉及的物料通常只有200多個,而一個小直流充電樁涉及的物料可以達到8100多個。
根據汪進進的觀察,當時國內可能有數百家充電樁企業,但研發人員數量超過20人的企業不到5%。直流樁研發與質量把控的兩道坎,橫亙在那些技術空心化的制造商面前,扼住了小作坊的去路,也為重研發的能效電氣創造了機會。
很快,能效電氣的全棧自研技術優勢便借由產品顯露出來。2017年11月,能效電氣發布了全球第一臺7kW便攜式直流充電機,隨后又繼續圍繞去OBC理念投入資源與精力,成為第一家研發基于獨立風道技術的直流充電樁的企業。而站在今天來看,獨立風道也已發展為直流樁的主流三大技術路線之一。
能效電氣埋頭鑄劍,憑一己之力創造了小直流市場,并逐步在60kW-240kW大功率直流充電樁市場實現產品的密集覆蓋。然而,當外界試圖為汪進進貼上“慢充直流化的旗手”標簽時,卻發現這位理想主義者在實際經營中,仍然保存著務實主義的理性。
正如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勞倫斯·弗里德曼所說,“戰略本質上是流動的、靈活的,是在變化莫測的環境中對復雜經營管理問題做出的一系列理性的反應。”2024年,汪進進基于對整體充電樁市場的應時洞察以及“不能只做革命家,還得做工程商人”的經營理念,帶領能效電氣再次起勢破局:
加速交流樁的多品類開發,從直流向交流掀起一場“降維打擊”。
此后,能效電氣以“技術向下兼容優勢”,一面迅速攻入交流樁市場腹地,一面高速補齊技術拼圖。發展至今,能效電氣不僅是全球唯一一家長期專注于全棧自研核心技術的企業,而且在電力電子轉換、軟件控制、結構外觀等領域已收獲百余項專利,還主導并參與了多項行業標準制定工作。
當前,早已構筑起技術壁壘的能效電氣,仍然將每年的研發投入比例保持在20%以上。只不過技術研發的重心,更多地押在了V2G領域。
上文曾提到,V2G是面向未來新型電力網絡的一種能源管理技術,可支持電動汽車與電網進行雙向能量交換:在電網需求低時,電動汽車從電網充電;在電網需求高時,電動汽車將儲存的電能反向釋放給電網,以此達到平衡電網負荷、削峰填谷的效果。
近年來,V2G技術接連得到多個國家級產業政策的重視,2024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更直接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車網互動技術標準體系、2025年底前建成5個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個以上雙向充放電示范項目等目標。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也曾有判斷,“車網互動會帶來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作為第一家研發大功率30kW、雙向、高頻隔離充放電模塊的企業,能效電氣在V2G領域的發展早已率先進入商業化階段。2023年11月,能效電氣就曾推出全球第一臺C端“商業化”雙向充電樁D22,有力推動了V2G技術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市場接受度的提高。
汪進進曾預測,2030年電動汽車達到70%滲透率之后,再經過5年的市場選擇,也就是到了2035年,所有充電樁都將是雙向充電樁。基于這一終局思考,能效電氣這些年將企業研發投入的70%都放在V2G上,提前為未來的市場競爭“預埋”技術火種。
“一家企業應該有自己的技術護城河”,汪進進不斷強調,構筑護城河的方式無他,只是聚沙成塔,一磚一瓦慢慢建立起來。
全場景貫通的產品力:多軌并行,萬里奔襲
全棧自研核心技術的能力,又能夠支撐能效電氣走進不同細分市場,打造覆蓋全場景的產品矩陣,形成多軌并行的市場優勢。
過去9年,能效電氣曾依托創新技術推出過多款“全球第一臺”產品,與寶馬、蔚來、小鵬、極氪等高端車企展開深度合作,提供定制化的充電樁解決方案,同時還推出天澤、天境、天云等明星系列產品,以豐富的產品線滿足家用、目的地充放電、工業園區微電網等多樣化場景的需求。
本次能效日WE DAY現場,能效電氣再次推陳出新,全新發布面向家用的天澤D7/天境HD7、面向目的地放電場景的天澤D20/D20 Plus、滿足工業園區微電網需求的天云D60/D60 Plus、定位高端的天境HD20、全球首款AI充電樁天璇II WE X7 Pro等多款創新產品。
其中,新一代天璇II WE X7 Pro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在上一代所具備的人臉識別和共享充電功能基礎上,新增車牌識別、語音識別、自動充電等前沿創新功能,還支持一鍵開蓋(特斯拉專屬)和電子哨兵功能,在智能使用體驗與安全性方面更上一個臺階。
同時,汪進進還在此次活動現場正式宣布,能效電氣旗下天眼系列旗艦產品將停止生產藍牙版本,今后的天眼系列產品全都是共享樁。
顯然,這是能效電氣推動“私樁共享”趨勢的又一次重要行動。
實際上,2024年的能效日WE DAY現場,能效電氣就已發布10款可預約充電、遠程操控、具備共享功能的鄰里共享充電樁,隨后,還通過發起成立“共享充電樁志愿者聯盟(S聯盟)”、共享效友會、誠招共享充電合伙人等方式,帶動更多有條件且愿意共享的車主加入到共享充電的綠色隊伍中來,參與未來充電方式的構建。
可以認為,這一次天眼旗艦產品全系升級為共享樁版本,是能效電氣對共享樁產品布局的再度深化,將進一步推動共享充電“新紀元”的到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穩定推出一系列全新充電樁產品之余,能效電氣還透露了接下來將推行的三大市場動作。
一是繼續推動“百城百講”走向“千城千講”,以線下公益性充電樁科普講座的形式“開城”,通過向市場一線從業者普及電動汽車及充電樁行業技術與前沿認知,來建設品牌影響力與渠道力,在所有打算以充電樁作為創業項目的圈層、所有從事汽車銷售、維修、后市場、充電樁安裝的圈層“破圈”。
二是實踐“萬樁上地圖”,以深植真實應用場景的形式“拓土”,通過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充電指引服務,來推動充電樁的高效共享、推廣充電樁的新運營模式,同時使能效電氣在所有中國電動汽車車主圈層“破圈”。
三是開辟抖音央視等媒體渠道,以符合時代特征的品牌宣傳形式“散葉”,通過靈活、精準、高效的傳播策略提升品牌認知度,在所有充電樁消費者圈層“破圈”。
不難想見,這三大市場動作的悉數落地,極有可能使得能效電氣的全場景產品矩陣、多年行業技術研發經驗與趨勢洞見在市場層面“正面匯聚”,進而觸發更深層的“鏈式反應”,推動能效電氣在所有電動汽車充放電、換電相關研發從業者圈層的加速破圈。
在《壹觀察》看來,充電樁行業作為電動汽車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發展勢頭正勁,市場需求加速釋放,規模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行業形態也已現雛形。
在這場不可抵擋的電動化趨勢當中,能效電氣以一間簡單的房間為起點,腳踏實地,不疾不徐,一路進化為全球唯一一家全場景覆蓋、全棧自研的充電樁企業,以業界少見的技術定力、創新動力與企業活力,燃起星火燎原之勢。
就像汪進進所說:從1到10,到100,到1000,再到10000。笨笨地行走,慢就是快。
久久為功,善作善成。踏實走過9年的能效電氣,櫛風沐雨,心火未熄,正堅定地走在成為“雙第一”的道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