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字母 X、Y、Z 的使用是不是太隨意了?
在科幻與奇幻作品的創作領域,作家們對字母X、Y、Z的運用,常常顯得過于隨心所欲。就拿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來說,他把主角命名為保羅和杰西卡,在滿是新奇獨特名字的科幻奇幻圈子里,這種取名方式顯得別具一格。
咱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我跟朋友聊天時說,“你見過杰西卡吧?我們以前在巴克內爾大學是室友。世界真小!她和丈夫保羅創立了Y Combinator 。你問那是什么?你還注意到他的襯衫了?確實不錯,我覺得是Bonobos的牌子。他倆還擁有預知未來、用‘音言’操控人心的能力呢。”(這里把現實中的保羅和杰西卡,放到類似《沙丘》的反烏托邦科幻故事設定里,是不是感覺很違和?但有意思的是,現實里Y Combinator科技創業加速器的創始人,恰好就叫保羅和杰西卡。)
我還琢磨著開一家公司,名字也叫Y Combinator,不過我的公司是個奇幻名字生成器,能產出約布西迪安、伊格德拉西爾、約卡爾·寧基這些以Y開頭的名字。(這可是我好不容易想出來的點子,可別被別人搶走啦。)
言歸正傳,我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英語是我的母語。在科幻奇幻小說創作上,這個世界并不需要我或者其他人,去倡導更偏向歐洲風格那一套。今天我要說的,不是語言多樣性的問題,而是有些虛構名字,一味追求原創,卻忽略了讀者能不能輕松讀懂。要是想構建一個能讓讀者沉浸其中的世界,可別偷懶,不能隨便敲幾個字母就給角色當名字,構建世界得花心思才行。
這也讓我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樣的詞,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名字呢?是不是寫下來就能當名字?我也不太確定,畢竟我還在摸索。
其實這些年我看了不少作品,里面有些名字,我讀的時候得在心里琢磨琢磨怎么念,就怕讀錯“卡殼”,但不得不說,有些名字又酷又有風格。換個角度看,說不定所有名字都有獨特的魅力。像:
- 克索薇(Csorwe),發音是“SOR - way”,出自A.K. 拉克伍德的《沉默之名》(The Unspoken Name)。
- 科沃斯(Kvothe),發音“KVOH - th”,來自帕特里克·羅斯福斯的《風之名》(The Name of the Wind)。帕特說“Kv + Quothe = Kvothe”,可這名字的發音到現在大家都還有爭議。
- 弗盧德德爾·弗拉姆(Fflewddur Fflam),念“Ffl - oo - thurr Flam”,出自勞埃德·亞歷山大的《三本書》(The Book of Three),我還挺喜歡這個名字的。
- 法盧(Phalue),發音“FAY - loo”,源自安德里亞·斯圖爾特的《碎骨之女》(The Bone Shard Daughter)。
- 澤登·里奧森(Xaden Riorsen),讀“ZAY - den REE - or - sen”,出自麗貝卡·亞羅斯的《第四翼》(Fourth Wing)。這名字不算太差,就是有點像千禧一代網紅給孩子取的名。
- 特弗拉克夫(Tvlakv),發音“T'VLACK - v”,出自布蘭登·桑德森的《王者之路》(The Way of Kings),這發音指南也不知道有沒有用。
- 伊斯坎德(Yskander),發音“IS - kan - der” ,出自阿爾卡季·馬丁的《名為帝國的回憶》(A Memory Called Empire),感覺用傳統的“I”(即Iskander)可能更好。
- 斯蓋爾(Sgaeyl),發音“SKAY - uhl”,也來自《第四翼》,這是條叫“鱗片”(Scale)的龍,是不是挺有意思?
還有伊隆·馬斯克那些生活在現實“反烏托邦”里的孩子們的名字,也很特別。
像艾克斯?達科?西德拉爾(Exa Dark Sider?l),發音為 “EH-ksa Dark Sigh-der-EE-el”;還有 X ? A-Xii,發音是 “Ex-Ash-A-Twelve”;Tau Techno Mechanicus,這個昵稱帶有《戰錘》《紅色崛起》《瘋狂的麥克斯》風格 。
我讀書遇到配角茲伊茲克斯(Zzyzx)的時候,那反應可太真實了。
那作家到底該怎么給角色取名字呢?其實有不少方法能打造出很棒的命名體系,還不用專門弄詞匯表:
- 使用已有名字:這種方法簡單又實用,讀者看著也輕松。像《哈利·波特》里的哈利(Harry)、羅恩(Ronald)、迪安(Dean)、弗雷德(Fred)、科林(Colin)、米勒娃(Minerva),還有《罌粟戰爭》里的哪吒(Nezha)、江、吳、方、阿爾坦(Altan)。這些故事里既有虛構名字,又有常用名,搭配起來很和諧。
- 保持一致的語言風格:參考現實語言,或者按語言學規律組合元音、輔音來定命名規則,就像品牌用特定顏色、標志和字體保持風格統一一樣。比如《紅色崛起》借鑒希臘、羅馬和北歐神話取名,像馬爾斯(Mars)、維納斯(Venus)、塔克斯(Tactus)、達索(Daxo)、普林尼(Pliny)、拉格納·沃拉魯斯(Ragnar Volarus);《降世神通:最后的氣宗》從東亞、因紐特和南亞語言找靈感,創造出卡塔拉(Katara)、祖科(Zuko)、阿祖拉(Azula)和阿帕(Appa)這些名字。但要是風格不統一、研究不深入,名字太復雜,讀者就很難記住。
- 適度創新:有些虛構世界內容豐富,名字體系復雜。像《星球大戰》,帝國陣營的名字發音冷酷有節奏,像維德(Vader)、塔金(Tarkin)、帕爾帕廷(Palpatine);機器人用數字命名,比如R2-D2、C-3PO;外星人和生物的名字有很多B音和喉音,像楚巴卡(Chewbacca)、賈巴(Jabba)、格里多(Greedo)、沃圖(Watto)。不同群體名字在語音上保持一致,能幫讀者區分。
難發音的名字,說不定也有好處?寫這篇文章讓我有了新的思考。我喜歡閱讀時遇到有創意、有挑戰的內容,虛構作品里復雜的名字,也許能讓我們思想更開放,打破歐洲中心的奇幻傳統。但創作時,故事的情節、人物、對話、宗教、傳說、魔法體系等都很重要,給角色取名也得像對待這些一樣用心,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最后,我想說說我超愛的《瘋狂的麥克斯》系列里那些奇幻名字,像麥克斯·羅根斯坦(Mad Max Rockatansky)、不死老喬(Immortan Joe)、癲狂戰士(Doof Warrior)、糙蛋陰囊(Scabrous Scrotus,這名字太絕了)、子彈農夫(The Bullet Farmer)、聰慧吐司(Toast the Knowing)、脆弱奇多(Cheedo the Fragile)、有機機械師(The Organic Mechanic),我最喜歡的是咧嘴僵笑者(Rictus Erectus)。這些名字有趣又重口,風格統一,讓人過目難忘!
還有,要是不提科幻影視史上“雷人”的命名,我可就不稱職了。必須提名蕾妮斯梅(Renesmee),我可是《暮光之城》的粉絲,我知道這可能會讓你們對我前面說的內容產生懷疑。
翻譯自:Fantasy names are getting out of hand;作者:Madeleine Vog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