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老師事件,在虛虛實實中,還是傳開了。到現在,是虛是實,其實已經不需要求證了,而且也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即便是虛的,也在一定范圍內給教育管理者敲響了警鐘。至于這個范圍有多大,那就取決于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是否關注和重視了。
既然無從求證,目前傳講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自媒體,那么不妨就虛論實,討論一下這個“故事”反映出什么道理。
我注意到,很多人談論此事,大都聚焦教師工作的卷,又出現佛系說、躺平論,鮮有提及制度本身。
佛系說、躺平論,是這個時代特有現象,是也非也,這里不作評論了。下面談談這個“故事”折射出的教育管理制度上的問題。這個問題,我概括為教師績效考核的兩難之糾結。
據了解,在這個“故事”中,悲劇主人公所在學校宣布實行末位淘汰制,對最差者考核定檔為不合格,取消評優評先,扣工資、獎金。而這個悲劇主人公所任教的班級,似乎是注定要排在最后。
這里有兩個關鍵詞:考核與末位淘汰。
績效考核與末位淘汰,在許多行業與單位都能適用,都可以起到正向激發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個制度卻并不適用于教育行業。
教師的工作,并不能簡單的量化,工作績效不能簡單地進行對比,因此也就不能采用末位淘汰制。
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正是這些年來績效工資制度飽受爭議并最終淪為形式主義的原因所在。
如果有行外人員還不理解,就不妨想一想這樣三個問題:
1、上一節語文課、數學課、音樂課、美術課,都是40分鐘,但它們的勞動付出是一樣的嗎?教語文、數學,與教音樂、美術,勞動付出是一樣的嗎?
2、同樣教六年級語文,張三老師的成績第一,李老師的成績倒數第一,李老師的付出一定比張老師少嗎?李老師的能力一定比張老師差嗎?
3、把一個學生從40分教到60分,與把一個學生從60分數到80分,如何比較哪個老師的付出多、成績大、能力強?
眾所周知,教學成績不僅與老師的能力和努力有關系,也與班級的學風、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而且無論老師們怎么努力,只要排名,就點總有排在最后的。
比如那衡水中學,掐了全國的尖子生,每個學生都非常努力,可是一考試,就會有最后一名,但最后可能沒有一個學生被淘汰,都考上了大學。
總之,績效考核與末位淘汰是不適用于教育教學這種工作的。但是,如果不進行考核,卻肯定也不行,教育這一行,是容易濫竽充數和混水摸魚的。
事實上,正因為不適合進行績效考核,這也會成為一些不認真工作的老師的借口。有些人確實工作懈怠,敷衍了事,但會把成績差的原因,歸結于學生。
這種老師,面對領導質問,他會理直氣壯地說:“反正我盡力了,課也認真上了,作業也認真改了。”或者委屈無奈地說:“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呀,誰知道怎么沒考好呢?我也奇怪呢。”
所以,對于教師工作,目前就存在這種十分糾結的兩難狀態。有的老師不努力,敷衍工作,誤人子弟,不考核,被這樣的老師鉆空子。有的老師確實很努力,卻沒取得理想成績,如果考核,這樣的老師就會受到傷害。
怎么辦呢?目前唯一的可行辦法,就是重獎輕罰。輕罰,就是取消評優評先,這就足夠了。我認為,關鍵還是平時監管到位,措施到位,激勵到位,調動老師的主觀能動性。好的制度、措施,一定是讓人無法偷懶也不想偷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